专题06古诗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06古诗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古诗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6古诗鉴赏(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诗的结尾,诗人已得“,却“欲 辨己忘言。2 .”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 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答案】1. 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
2、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 使人倍感温馨。【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 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 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 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埋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
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口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答案】(1)鸿雁传书思念故乡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 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答案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 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整体 画面感,平阔,“正”悬,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
4、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 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目睹北归大雁,自然想起了“雁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典 故山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 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 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鸿雁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作者借这一典故,委婉含蓄地表 达了一个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 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
5、并要结合 具体语境灵活作答。示例: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 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 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 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且用正悬写出了顺风,乂是和风,写出帆端 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词准确而传神。据此理解赏析作答。(2022海南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13 .本诗颔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14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答案】. 比喻对偶13 .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 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 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解析】本题考杳修辞手法。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 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危亡的国势比作狂风中的柳絮,将自身的坎 坷
7、经历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为主谓短语与“身世浮沉(主谓短语)相对应;风飘絮与“雨打萍都符合“主语 +谓语+宾语的形式;颔联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 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 人的人生遭遇。13. 本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拓展延伸。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 明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 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J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 象;运用直抒胸臆的
8、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 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 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 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甘愿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 命。(2022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9、,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C.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16.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16.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解析】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
10、的自我感受,传 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15.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 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朋友春日 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轼自己却亳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 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 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亳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11、“风雨(磨 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 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朵i 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 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I分 美好好,FI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3 .本诗四
12、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4 .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答案】.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 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 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
13、眺望远处一 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 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3 . AD【解析】3.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 峰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 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 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 相开放。柳树长
14、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 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 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 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 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 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 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 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
15、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 思念。4.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 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 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 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 故选ADo5. (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题稚川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6 古诗 鉴赏 2022 年中 语文 真题分项 汇编 全国 通用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