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完善科举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 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故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1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主张法权高于皇权重视法制建设A
2、. B.C.D.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 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 史实,因此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 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2 .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 文化政策的是()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 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
3、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o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3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J下 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 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 世民自己
4、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 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 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 “五复奏”、 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 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 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J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答案: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根
5、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答案: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 为本”的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 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用法务在宽简”“虽 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 是再又规定了 “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中可以概括 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
6、 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太宗法 制思想形成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就很容易得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影响。点评: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 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唐律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 启后的重要地位。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 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 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
7、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 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 重法。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 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 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 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 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 请
8、回答: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 了什么特点?答案: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特点:慎用刑法。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 人品质?答案: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解析:分析:(1)注意材料一开
9、头语句“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可知 原因是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然后根据“凡削烦去 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特点是慎用刑法。(2)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可知是强调赏罚分明;“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 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是用重法惩治贪官,整顿吏治。(3)提取材料信息“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可知是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 在冤杀。“因诏日:”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可知太宗知错能改,自我反省。(4)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10、,材料一体现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唐律有 利于稳定秩序,材料三体现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点评:法律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和愿望的体现,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 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 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他 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和明智的认识。他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 明统治,重视法律,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24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
11、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 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 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 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 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义不和
12、, 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 要采取了什么政策?答案: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 之德”的根本目的。答案:根本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答案:内在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 典范,推动
13、了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突出 了民为国之本,“营衣食”即农业之本在于“不失时”。“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兵戈屡 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体现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的关键是休养生息。(2)材料二中唐太宗首先分析了 “民之所以为盗”原因在于“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并指明对策和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做到“民衣食有余”,这样才 能消弥盗贼。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点评:在封建君主专
14、制时代,皇帝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与治世和乱世的出现有着重要 的联系。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反映出唐太宗 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统治策略,对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 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 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 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 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
15、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 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 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 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答案: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
16、行。说明: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时期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 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2)根据材料信息“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 斥的评论”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 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 的评价发生的变化。点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历史人物
17、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自宋、元至明、清,封 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得出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B.C.D.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 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 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点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较为宽松,采取和亲等方式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进行 中央集权统治。5.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 关
18、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答案:D解析:分析: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 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 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ABC项均正确。D项错误,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点评: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 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
19、大都会。唐朝的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的 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6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J (绝域 君长:指各个国家。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国势强盛成为世界中心对外开放国际影响深远A.B.C.D.答案:D解析:分析: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来访人员频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者,并复信答礼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 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 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 入)玄奘取经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 文化为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修 单元 大唐 盛世 奠基人 唐太宗 同步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