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诗歌鉴赏-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docx





《专题06诗歌鉴赏-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诗歌鉴赏-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6诗歌鉴赏知识划重点一、古代诗歌的基本文体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 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一般来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从形式上可分为: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另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也属 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它的发展轨迹为:诗经一楚辞一汉赋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 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代表作有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迢 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 琵琶行,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 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还另 立新题,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但这一新诗体直到白居易才确定了名称。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绝句没有硬性对仗要求。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七绝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牧的泊秦淮等。(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一般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
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等。七律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均是律诗。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3 .词(1)词的名称、起源、特点: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简称“词”,如东 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等,都是词。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 “月明”等推断,该词应是作 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蹒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亳无生气,处处充满 哀愁,C
4、.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达出对沦陷之地民众麻木不 仁的激愤。1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 休的情致。2 .本词以三组名词意象作结,看似并列,其实有一组意象起统帅作用,请问是哪一组?为什么?【答案】1. C2. “海上心情”起统率作用。因为“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包含着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山 中岁月”指隐居故山寂寞漫长的岁月,有寂处山中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孤傲;而“海上心情”代表矢志 守节,抗击侵略者的志向。归根结蒂,隐居不仕、怀念故国都是“海上心情”民族气节的表现,以“海上
5、心情”作结,点出了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而且是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收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 “民众麻木不仁”是错误的。“笛里番腔,街头戏鼓, 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 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 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故选C。2.本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在结尾三组名词意象中找出起统帅作用的意象并说明原因。 首先找到诗歌中的三组名词意象:辇下风光、
6、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再结合注释(海上指爱国志士在福建、 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背景(南宋灭亡之后所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写元宵节以抒发亡国 之恨和故国之思)来分析。“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 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 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上,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 们的挂念之情。“辇下”忆昔;“山中”述今;“海上”念远。三者中隐居不仕、怀念故国都是“海上心 情” 一一民族气节的表现,以“海上心情”作结,点出了 “辇下风光”“山
7、中岁月”的实质,所以“海上 心情”起统帅作用。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极为丰富。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宋)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注:金龟: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龟。唐代诗人贺知章曾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佳话。1 .词的上阕借用春雨中的 和 意象,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2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言:“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结合相关诗句,简析本词下阕运用了哪些手 法来抒情。【答案】1.杨柳
8、湿花2.运用设问和典故,以九十口春光易逝,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枉然,抒发了极意留春不住的感伤。 以乐事衬悲情。“寄语”以眼前拼将醉的暂时欢乐衬内心无限之愁意。对比作结。结句以“而今乐 事”与“他年泪”相对,乐中兴感,写尽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解析】1.本题考杳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由“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可知借用春雨 中“杨柳”“湿花”的意象,描绘了风雨凄迷、杨柳笼雾的暮春景色,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营造 了一种凄清的氛围。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简析本词下阕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情”要求回答的是抒情手 法。“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运用设问和典故。
9、作者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 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 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 他年泪”以乐事衬悲情。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可欢乐毕竟是暂 时的,反而衬脱内心无限之愁意。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运用对比手法,以“而今乐事”与“他年泪” 相对,一语两意,乐中兴感,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
10、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比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上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 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程班,字怀古,南宋词人。祖逖,字士雅。祖逖、刘琨都是晋代爱国之士。顽石,指诸葛亮曾 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八阵图”。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本”字显示出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蕴含诗人的情感态度。B.在上片作者尽管描写了眼前美好的风光,但却并未停留在此,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满
11、目疮痍的中原。C.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刚刚下过的一场透雨,及时地洗去了北方昏暗的沉沙。既点明时令,又以 景结情。1 ).本词借助比喻修辞寄托心志。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阻有缺,国土残破;“鞭霆力”则喻指抗金的磅 礴力量。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 C2.对国家分裂的悲慨。词人登上多景楼北望中原,想到沦丧的故土,心中充满悲愤。对当朝统治者的 不满。上片“谁分” 一句,下片“止欠” 一句,都把矛头指向了当朝执政者。对收复失地的信心。词人 借诸葛亮等人的典故表达收复中原的信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C. “描绘了孟夏时节刚
12、刚下过的一场透雨,及 时地洗去了北方昏暗的沉沙”错误,“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是借喻,意思是说南宋的抗金力量正需 要一次胜利来打击北方金人的嚣张气焰。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阙首句“天地本无际,南北竞谁分”意思是“天 地本来没有界限,是谁把它们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呢? ”其中“天地本无际”,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 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南北竟谁分,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 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把矛头直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天地本来是如此广无边际,无能的统治者让本 诗广无边际的天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13、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意思“我登上多景楼,向北眺望,望着沦丧敌手的大好中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怅恨”,其中“楼前多景” 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由眼 前的多景引出了沧痍的中原,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下阙以望淮开始,但淮河数千里,词人独独“望见了”淮阳的兵冶处。兵冶处,指冶铸兵器的地方。晋书祖逖传说,祖逖北伐,渡江,“屯于 淮阴,起冶得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正因为这一陈迹的存在,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 复大业未来可期;“止欠士雅与刘琨”,士雅是祖逖的字。史载,祖逖与刘琨友善,素以恢复之事互相鼓 励,为练好杀
14、敌本领,他们常常中夜闻荒鸡而起舞。后来祖逖破敌,刘琨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枕戈待 旦,志枭叛逆,常恐祖生先我看鞭。”词人说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是谁造 成这种“止欠士雅与刘琨”的局面,显然是当朝的统治阶级。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还有,词人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 “顽石”,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 石”的石头,形状如羊,据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词中,词人说他“三拊”(拊是 拍的意思)顽石,可见他对顽而感慨再三:说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必须 “唤醒”隆中一老(指诸葛亮),说要同诸葛亮“细
15、”酌“芳尊”,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以及收复中 原的信心。九、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杨朝英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英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 o 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他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未娶,人称“。这首曲子写作者踏雪寻 梅,一醉花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答案】洁白的天地梅妻鹤子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雪晴天地冰壶”, 雪后
16、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冰壶”比喻洁白的天地。“竞往西湖探老逋”,“老迪”,指北宋诗人林迪,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人称“梅妻鹤子”。此曲作于杭州,写作者雪晴 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 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 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 写照。十、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笆筐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
17、人留。枕上十 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注: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灯花: 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新丰孤馆:新唐书日周传记载马周末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1 .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i声梧叶一声秋”i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A. 三更归梦三更后” 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B. “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2 .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B1
18、 .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以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解析】1.本题考杳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 “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 泊江湖的凄苦”错误,“三更归梦”是说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并非是正的回到故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注释“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可 知,作者此时身在他乡,且多年未归,由诗歌标题“夜雨”可知,时间是夜间,且由曲中可知,季节为秋 季,这样的情境一般都能触发作者的羁旅愁思或思归之情。由曲中内容来看,“三更归梦三更后”中一个 “归”字可知思归之情;“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雨夜下棋,本为排遣
19、愁闷,然而棋后懒 于收捡,可见是越下越愁闷,残灯照空局进一步表现了深秋雨夜的凄凉和愁苦雨夜客居时的孤寂;结合注 释中“新丰孤馆”的典故,“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这里以马周自况,羁旅他乡, 饱受寂寥愁苦,然而仕进无门,一事无成,穷途潦倒,仿佛马周当年为新丰客般备受冷落。数,字有定声。(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阕(“阕”是乐曲终了的意思)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 段叫后阕、阕、下片。(3)词的一些分类: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2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分 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4)词的牌与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则
20、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 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 定有题目。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 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用同一宫调。它 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二、古代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1 .掌握近体诗和词的句法特点,读通诗句的意思古代诗歌是押韵的,而且语言比较精炼,这就使得诗歌 必然具有和散文不同的句法特点。
21、但是,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的古诗,它们的句法结构与散文的差 别不是很大。近体诗和词因为字数限制,更由于要讲究平仄、对仗,因此就产生了一些与散文以及古诗都很 不相同的句法特点。这主要有四种情况:省略、活用、错位、紧缩。省略,第一,省略主语,如:(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第 二,省略副词后面的动词,如:映阶碧草自(显)春色,隔叶黄鹏空(唱)好音。(杜甫蜀相)。第三,省略 动词谓语,只剩下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渭北(看着)春天树,江东(望着)日 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第四,省略介词,如:明月(在)松间照,清泉(在)石上流。(王维
22、山居秋暝)。 第五,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像”等,如: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 洋)。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诗歌 中常见的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中,“春”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万木茂盛,春意盎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中,“青”是形容词作名词,指青青的山色。“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6 诗歌 鉴赏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重点 统编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99968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