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轮复习古代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8课专题三: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五年高频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轴整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社会发展一、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政权更迭情况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政权建立都城势力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汉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
2、民族地区的治理吴229年,孙权称帝建业*曹操是东汉末年2西晋时期(266-316年)(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五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3.分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空间历史时期政权更迭南方东晋317420年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朝420589年南朝和“六朝”420年,出身低
3、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南北对峙形势: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北方十六国317439年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关系又加剧北朝439581年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二)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形成1.士族的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经济原因
5、: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3.表现:(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5.衰落原因:(1)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2)政治
6、: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3)自身: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4)外部:农民起文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6.评价(1)积极:门阀政治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2)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选必1第4课)1.改革背景北魏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时代潮流: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
7、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改革措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三长制等【名词解释】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三长制: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
8、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此制度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3.改革意义:(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名词解释】少数民族封建化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向农耕转变,即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形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即社会制度封建化。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阶级。民族关系: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2)具体角度政治与民族关系: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对后世:为以
9、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名词解释】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具体表现:(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2)政治上: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3)文化上: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上:各民族沟通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知识拓展】分析变法的思路:因时而变1.为什么
10、变法?(背景、原因)出现了现实问题:政治;经济;社会思潮2.怎么变?(内容、措施)3.变“成”了吗?(评价)积极(成效);消极(局限)(四)其他重要制度(选必1)1.中央官制:初创三省制雏形地方管理:州、郡、县三级制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必1第5课)(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3)途径: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德士人,由吏部授官。(4)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