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大学意释致用-精品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通大学意释致用-精品文档资料.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校会生活倾情服务,祝您考试成功大学意释致用方尔加篇名意释:“大学”二字是和“小学”相对而言。“小学”古代意思有二:第一,是指一种专门的学问。即训诂、字书、音韵之类。如四库全书总目中专有“小学类”。其中有:“经部卷四十,小学类一,训诂”;“经部卷四十一,小学类二,字书”;“经部卷四十二,小学类三,韵书”;“经部卷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训诂、字书”;“经部卷四十四,小学类存目二,韵书”。学界有许多笃学之士皓首精进此类学问,成为了不起的大家。第二,“小学”意思按朱熹的说法是指古代社会的初级教育。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2、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照此说法“小学”系指人际之间的社交礼仪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小学”虽然重要,但只得“小学”未必能够成为真君子。若只是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而不求上进,就会导致墨子批评儒家所说的“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墨子非儒下第4318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即故意弄出繁琐的礼仪抬高自己,混吃混喝。若只是满足于学习“书数之文”,就会成为朱熹所鄙视的只会“记诵词章”的俗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第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与“小学”不同,“大学”为成圣之学。其所教
3、如朱熹所说,乃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同上,第1页。也就是说“大学”既要求学,又要立德,既要成就自己,又要成就天下。致用:在实际生活中,“大学”“小学”不可分离。从时间上看,他们是学习的不同阶段。“小学”是进入“大学”的阶梯,“大学”是“小学”的升华。从逻辑结构上看,“大学”是头脑,“小学”是腿脚。“大学”指导小学,“小学”落实“大学”。无“大学”则“小学”没有方向;无“小学”则“大学”虚玄不实。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释:“大学”之道乃修己成物之道,此道由一系列步骤和目标组成。第一,“明明德”即领悟最光明的道德;第二,“亲民”即与民众紧密结合,将光明的道德
4、融入民众生活,移易其风俗而改造之;第三,“止于至善”即达到最高层次的善的目标。最高层次的善是什么?不是指虚无缥缈的百分之百纯度的黄金一样的善,而是指把光明的道德落实在民众中,使之光显于天下。致用:什么是“至善”?“至善”的具体含义是“知行合一”,即不但能够知道什么是善,还能够将善运用到民众生活中,改造全社会,也就是既内圣,又外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释: 知道了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能够确定方向和路线;确定了方向和路线就能够集中思绪无心旁骛;集中思绪无心旁骛就能够安适;能够安适就能够细心考虑;能够细心考虑才能够有所得。致用:进行崇高远大目标的教育能够让人
5、们冷静细心地思考眼前问题。没有崇高远大目标的人,也是对前途没有信心的人。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整日忧心忡忡生怕有所失。遇事不待冷静思考,急于拼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释:想让天下人都领悟光明的道德,必先安定好自己的邦国;想安定好自己的邦国,必先整肃好自己的家族;想整肃好自己的家族,必先修好身;修身之前先诚意;
6、诚意之前先致知;致知之前先格物。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以上“大学”八纲目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致用:“内圣”“外王”本应同时进行。儒家把他们分开,由“内圣”而“外王”笔者以为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君子时运不济,只能立足自身。颜回针对孔子之道难以推行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君子的态度是行道而已,不管他人如何对待我。君子对前途充满信心,
7、深信从自己做起,总会有志同道合者与己相“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万章章句下第3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君子不断扩大“友”的范围,一步步向家族、邦国扩大,最终定能够改造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意释: 每一个人无论贵贱高低,都要先修身。不修身就不能做成事。应该摆在首位的却放在次要,应该暂居次要的却放在首位,这是不可以的。致用:印度人民的伟大领袖、令世人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圣雄甘地认为,手段比目标更加重
8、要。他说:“有人说:手段毕竟是手段,而我则说手段决定一切,从手段可以看出目的,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并无间隔的墙壁目的的实现与我们所运用的手段是严格地成正比的,这是毫无例外的一致关系。” 任鸣皋、宁明编:论甘地第63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甘地打了个比喻,手段好比是种子,目的好比是树木,手段和目的之间有着“姻亲”的关系。由此甘地深信“注意手段,目的自明”的哲学。修身就是随时警示自己勿脱离道德的手段;做成事业是目标。手段不正确,最终会偏离目标,即便实现了目标也是大打折扣的目标。传十章第一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朱熹提示:)右传之
9、首章。释明明德。 意释:文中引文皆出自尚书的康诰 尚书康诰第106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太甲(即太甲上) 尚书太甲上第92页。同上。、帝典(即尧典) 尚书尧典第81页。同上。太甲出自伪古文尚书。尚书的三个引文分别是:能够领悟德;永远关注上天的光明的命令;能够领悟巨大的德。三句引文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人要领悟德;第二,人要领悟的德就来自上天的光明的命令,不是人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所以人要时刻注目上天的光明的命令;第三,因为来自上天的命令,所以这个德是大德。人要领悟的是大德。另外,这个领悟是出自自我内心的真正的领悟,故曰“自明”。致用: 古人所说的上天的光明的命令,其
10、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客观必然性。这里透露出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真正的道德必须建立在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而不能只建立在个人的感受和情感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道德就是古代所说的是来自上天的命令,其中一些虽然与我们的情感相左,我们仍必须接受。相反,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旧道德虽然为我们的感情所青睐,仍然必须抛弃。比如在今日社会,一些表达个人之间私情的家族道德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公民社会,理应被抛弃。第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朱熹提示:)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意释:汤之“盘铭”是商汤王时镂刻
11、在用于沐浴的青铜器皿中的鉴戒之言。所引三组话的意思也是递进的。第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够每天更新,就日复一日地更新,每日都有新的涌现。第二,“作新民” 尚书康诰第107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继前面每日更新之后,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能够打造出新型民众。第三,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大雅文王第203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即周虽是秩序陈旧的古老邦国,但他秉承天的命令,在“作新民”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更新,开创新的时代。第四,“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即所以统治者治理天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致用:第
12、一,不怕慢,就怕停。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人们只要日复一日坚持不懈,一点一滴地自我更新,就一定能够打造出新型民众。急风暴雨的激进方式,未必能够真正达到“作新民”的目的。笔者也认为,商纣王是个革命家,只是在策略上过于激进,超越了当时社会相当多的人的承受能力,于是旧贵族利用了内部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外部的周族发动了推翻商纣王的战争。周公在灭商之后采取的“启以殷政,疆以周索”策略(即仍用殷人原有的制度打开局面,但土地制度用周朝的),就是适当考虑到了殷族人对改革的承受力和殷旧贵族的利益。诗经大雅荡之什载:“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枝叶未有害。
13、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之什第214页。同上。周文王为了教训本族人,总结了殷灭教训:要牢记殷人改革过激的教训,不要忽略多数人的承受能力。第二,汤之“盘铭”是商汤王时镂刻在用于沐浴的青铜器皿中的鉴戒之言。商汤王把鉴戒之言镂刻在青铜器皿中,说明他注意把思想、精神渗透到各个方面,乃至渗透到日用的器皿器物中。大学的作者曾子注意到了这一点。孔子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第1097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觚”,酒杯也。孔子感叹的是,这不像个酒杯了。这还是酒杯吗!这还是酒杯吗!为什么?原来的酒杯累积着很厚的文化含金量。
14、当时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缺乏文化品位,所制作的酒杯没有文化含金量了。衣服是物质,“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 礼记少仪第454页。同上。衣服穿在身上而不知道他的名称及背后的含义,这是迷惘。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第1307页。同上。欹器本源于古人汲水的器皿,后经形变,成为比喻人生哲理的精神器物。此器物空则歪倒,水满则倾覆,唯盛一半水方可正立。儒家认为,此物放
15、在座右可以警示君王:腹中空无知识会走邪路;自以为腹中知识盈满骄傲自大,会导致失败;腹中有许多知识但总觉得不够,才能不偏离正道。可见,荀子记载的那个欹器,是一种文化含金量很高的物体。 第三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意释:第一,诗经商颂玄鸟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经商颂玄鸟第233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即天子辖地广袤千里,任凭老百姓居住。第二,诗经小雅绵蛮云:“缗蛮
16、黄鸟,止于丘隅。” 诗经小雅绵蛮第200页。同上。即鸣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平静的山窝。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读了这两句诗之后发出“于(乌)”的感叹之辞。小鸟停留的真是地方。小鸟尚且知晓该停留在什么地方,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第三,诗经大雅文王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诗经大雅文王第203页。同上。即端庄恭敬的周文王,光彩四射,美德永存。这是由小鸟想到了周文王。周文王之所以光被后人就是因为知道每个人应该停留在什么位置。什么位置呢?大学的作者认为,应该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也可衍释为符合)。”君臣父子朋
17、友做事都各有所符合。致用:所谓“知其所止”就是知道适合自己停留的位置。在我们这个宇宙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轨道、角色、角度、方式。有的适合天上飞,有的适合水里游,有的适合路上走;。有的适合高空,有的适合低空,有的适合深水,有的适合浅水,有的适合高山,有的适合山谷,有的适合沼泽,有的适合沙漠,有的适合森林;有的适合走椭圆轨道,有的适合走正圆轨道,有的适合走抛物线轨道,有的适合走S形轨道,有的适合走直线轨道;同样在树上生活,有的在树顶生活,有的在树叶阳面生活,有的在树叶阴面生活,有的在树干生活,有的在树根生活,有的在树皮里面生活,有的在树皮外面生活,有的适合在树的中间打洞生活
18、。这一原理体现在人伦身上,每一个人做事都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符合一定的准则。即君仁、臣敬、子孝、父慈、朋友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朱熹提示:)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意释: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诗经卫风淇奥第143页
19、。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眺望那清澈淇水在河南北部,古属卫国。的转弯处,河岸的翠竹郁郁葱葱,沁人心脾。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年轻后生令人难忘(“终不可諠兮”)。如此风度不是天生的,而是象加工齿骨一样地反复切磋(“如切如磋”),象加工玉石一样地反复琢磨(“如琢如磨”)。这个年轻后生的风度是什么样呢?表情庄重(“瑟兮”),心境展阔(“僩兮”);光彩照人(“赫兮”),气宇轩昂(“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忘记)兮!“如切如磋”比喻严谨治学。“如琢如磨”比喻刻苦修身。“瑟兮僩兮”形容矜持谨慎。“赫兮喧兮者”形容仪表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言风度翩翩的君子道德境界达到顶端
20、,民众永不忘怀。)诗经周颂烈文:“于戏!前王不忘。”诗经周颂烈文第222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啊!先王之圣德永不忘怀。“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后世君王崇尚先王的美德,亲爱自己的先祖。民众感受到先王带来的快乐,获得先王遗留下来的利益,所以对先王永不忘怀。致用: “有斐君子”之所以能够引起作诗者的无限的遐想和赞美,就是因为这个“君子”的眼神、表情、说话的语气、用词、动作的节奏文化含金量非常非常高。儒家特别强调行为中的文化含金量。三国志补注记载一事:“匈奴遣使人来朝,太祖令崔琰在座而已捉刀侍立。既而使人问匈奴使者曰:曹公何如对曰:曹公美
21、则美矣,而侍立者非人臣之相。太祖乃追杀使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卷3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曹操耽心自己貌丑个矮被匈奴使者蔑视,便让属下崔琰冒充自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在崔琰身后带刀侍立。没想到匈奴使者从举止形态中看出崔琰徒有形表之美,无人主之气质。在后的侍者倒是“非人臣之相”。关于行为层次,人的眼神、表情、说话的语气节奏、行为举止的做派都能够透露出文化品味。“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 礼记坊记第502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孔子说:相
22、见之礼是,先行相见之礼再奉上礼物,这是希望百姓先做事情再得到俸禄。反之,先奉上礼物再行礼,百姓就会贪图财货。没有相交往的辞令而只用礼物表达情谊,百姓就会争夺财货。“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诗经小雅大田第195页。同上。: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礼记坊记第502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君子取利不求穷竭。例如粮食收割,孔子说:君子不可收净,而要留一部分给百姓。就像诗经所说,那里遗留点禾把,这里落下点没收割的稻穗,给寡妇留点利。在社会谋生,做官的就不要种田,种田的就不要打鱼。君子乘车行路,“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23、”礼记曲礼上第373页。同上。君子乘车,遇老人要凭轼致敬;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在城市里不驰骋;进入里门必须凭轼致敬。平居时,“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礼记曲礼上第370页。同上。听人说话不要侧耳听,不要粗声大气地答应,不要斜眼看人,不要显出一付懒散的样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样子,站着要两腿直立,不要一条腿偏斜,坐着时不要象畚箕一样两腿分开。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朱熹提示:)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意释:主持诉讼就表面程序上看我与他人并无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我与他人有根本区别。我主持诉讼不光讲求对法
24、律的维护,更要让世人明于是非,懂得廉耻,弘扬正气。使人们打一次官司就明白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不会再为同类事情打官司。不讲道理的人没处胡搅蛮缠,因为他们害怕社会舆论所表达的民意。这才叫做懂得解决诉讼问题的根本。致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1092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孔子认为,一味用朝廷的禁令为导向,一味用刑罚来约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因为老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只是一时畏于君令刑威才不敢放肆。一俟君令刑威有所不至,必然犯罪成风。反之,注重道德引导,礼乐教化,老百姓明辨是非,有廉耻之心,自觉约束自己,杜
25、绝犯罪。但这些话并不表明孔子反对法律和刑罚。孔子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第1117页。同上。其中的“谨权量”、“审法度”就是法律。史载:孔子“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就是在执行法律。儒家强调以德治国并非不重视法律,而是注重以法来彰显道德正义。通过法让人懂得是非廉耻。今天的法治社会也应该继承孔子的“听讼”精神。比如,当代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办案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她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法律的适用当中,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
26、更好地贯彻法律。”人民网:【强国论坛】宋鱼水: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2005年1月13日。为了更好地贯彻法律,体现法律的精神,宋鱼水不是简单依条例办事,而是在维护法律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双赢。“宋鱼水认为,调节是使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实现,社会财产损失最小。法官要研究当事人心理,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告诉当事人法律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基础是感情,法官需用要一颗公正的心,避免问题激化和火上浇油。”新华网:法官宋鱼水: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好员2005年1月12日。第五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朱熹认为)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于是朱熹)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
27、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意释:朱熹认为大学传解第五章内容应是解读“格物”、“致知”,但因古书传递久远,今已亡佚。朱熹根据他所崇拜的程颐的思想,试图补阙。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第67页。中华书局1983年10月。所谓“格物致知”是说想要挖掘和发挥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必须深入“物”并穷究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即
28、人心本来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曰种子,但需要激活,靠谁激活?“格物”即深入“物”并穷究其理。所以朱熹大学补传说:“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同样,深入“物”并穷究其理也要靠挖掘和发挥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朱熹大学补传说:“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总之,愈格物穷理愈致知,愈致知愈格物穷理,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推动。所以朱熹大学补传说:“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致用:“格物”、“致知”是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开端。
29、开端至关重要。 第一,“格物”儒家强调通过“格物”达到博学的程度。不“格物”人就愚昧无知。“格物”的物包含三个方面内容:(a)自然物。朱熹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如所谓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自家知得这个道理,处之而各得其当便是。”朱子语类卷15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朱熹主张对自然界之物都要格。“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语类卷15同上。许多儒家学者频繁接触大自然,亲
30、近大自然。儒家认为八卦就是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自然界所得。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第1102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这反映孔子仔细观察过植物开花结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同上。这反映孔子仔细比较过松柏与周围其他种类树木的不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第1153页。同上。这反映孔子数次登山观望。大自然可以陶冶性情,成为修身的极佳途径。朱熹甚至通过格物,推测出山海地质之变:“鸿荒之世,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
31、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御纂朱子全书卷49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通过接触天地江海四时,人们可以领悟人类的道理。昊天之宽广无所不覆,大地之厚重无所不载,春夏秋冬,气化流行,海纳百川,人们由此懂得了无私、宽厚、顺势、灵活、柔顺。从动物身上,朱熹观察到了“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四书或问卷3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以君臣父子形容虎狼蜂蚁不算过分。我们看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节目。猛兽虽然凶残,但其血缘群体内的亲情非常令人感动。如:非洲胡狼,它能够残忍地咬碎斑马的头,可一家内成员对小狼崽关怀备至。狼爸狼妈捕食回来,吐出食物,反哺狼崽。狼崽吃后
32、有剩的,父母吃,没剩的,父母就饿着。哥哥姐姐们从来不与崽弟妹争食,而是主动洞外四周警戒,等崽弟妹吃完后再出去找食。小昆虫蚂蚁蜜蜂中的工蚁蚁后、工蜂蜂后,都各尽职责。他们为了群体的生存,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体。动物的无私表现,经常令我们汗颜。所以,接触大自然是人类陶冶性情提高道德水平的绝佳途径。(b)事物。儒家所讲的物也包括事。王阳明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既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则听讼为一物。”王阳明全集卷2语录中答顾东桥书第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王阳明的说法朱熹也有。“盖衣食作息,视听举履,皆物也”。
33、“衣食动作只是物”“饥而食,渴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饮食作息者”也是物。朱子语类卷62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再往前追溯,孟子也称事为物。“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孟子离娄下第1140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所以,儒家所说格物也包括关心各种事物。人的道德就体现在各种具体事物中,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中庸第504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这是说,儒家之道就在普通人的日常
34、生活之中。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以得到儒家之道。所以,格物之物包括事物。(c)书本。读书更是儒家所强调的。王阳明说:“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朱熹说:“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朱子语类卷10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读书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前人漫长时间积累的大量智慧,迅速领悟深刻的道理,这是不言自明的。总之,儒家格物之物是多方面的,实际生活和书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
35、不囊括其中。格物之格的意思是即、至,也就是到达。如何才算是到达?朱熹说:“格,谓至也,所谓实行到那地头。如南剑人往建宁,须到得郡厅上,方是至,若只到建阳境上,即不谓之至也。”朱子语类卷15同上。好比到北京,不进入北京市政府市长办公室,就不算是到了北京。格物,不进入到物内之要害,就不能算是格。物之要害就是伦理道德。朱熹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朱子语类卷15。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理”是伦理道德之“理”,格物之格就是领悟到伦理道德。如果只停留在认识每一物的自然属性,就永远达不到格的境界。朱熹说:“如
36、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晦庵集卷39答陈齐仲。同上。不能深入到伦理道德的层次就不是格。学习而不格,欲有所收获,就如同想煮沙粒成饭,永无成功之日。就像我观察非洲胡狼,如只看到狼很凶残,或者狼肉可制成美味菜肴,狼皮可制成高级皮衣,看不到狼家族内的亲情,就不能算是格。“格”不仅要深入到伦理层次,还要悟出人与万物的相得益彰。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第1152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的境界。比如我刚刚买了一条小狗,狗与我相生疏,且未经训练,乱窜乱叫,随地拉屎拉尿
37、。经过一段喂养训练,我了解了小狗的习性,小狗也养成好的习惯,变得听话可爱。这时的小狗已“备于我矣”。我对小狗随心所欲,无需再忧虑什么;小狗也活活泼泼、快快乐乐。这就是孟子说的“反身而诚”的“诚”。“反身”就是回味,“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同上。第二,致知。 “致知”是发挥主动性的意思。其中包括两点:(a) “致知”是挖掘认识潜力的意思。“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是说人的内心潜存着认识能力。这个能力中渗透了由以往长时期积累的知识构成的“已知之理”。人在格物,即接触外物时,主体认识能力发挥得如何,对格物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好比打乒乓球,从能力上讲我能够打败某人,但前提是我的能力必须发挥至百分之九十以
38、上。可我平常能力也就发挥出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总是赢不了某人。好比参加高考,从能力上我有进入重点大学的实力,但由于考试时没有充分发挥出水平,结果没考上重点大学。从认知能力上,你的格物应该有很大收获。但你认知能力的发挥不足,甚至根本就没怎么发挥,格物自然收获不大。所以在“格物”的同时还必须致知。(b)“致知”是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善根。前已提到,道德培养要与人的善根相对接。激活善根,一方面需要外界他人的棒喝,一方面需要每个人自己的主动性。其中个人的主动性是最重要的。自己要主动意识到自己善根的存在,把学习到的道德与自己的善根对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第1152页
39、。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尽心”就是挖掘自己的善根。灾难挖掘中才能够一步步具体深入地领会自己的善性。这个善性是天赋,所以知道这个善性就是“知天”。朱熹说:“人心莫不有知,所以不知者,但气禀有偏,故知之有不能尽。所谓致知者,只是教他展开使尽。”朱子语类卷14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朱熹所说的“知”不是认知的知,而是人的善根。人都有善根,只是许多人被欲望之气所遮蔽。 “致知”就是突破欲望之气,自我意识到善根的存在。朱熹说:“致知所以求为真知。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朱子语类卷15同上。 “致知”能够求到“彻骨都见得透”的真知。为什么?因为所学到
40、的道德知识与自我意识到的善根相对接,使自己感觉到道德本来就出自我的内心深处。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提示:)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意释:“诚”者实也。“意”者意念也。“诚意”即实实在在的意念。“毋自欺”就是不违心作出判断。比如:难闻的气味厌恶就是厌恶;漂亮的颜色喜欢就是喜欢。“自谦”即满足了自己的良心。“慎独”指君子
41、在人所不知的情况下自己主动严格要求自己。相反,小人四周无人独处时,什么坏事干,乃至肆无忌惮。一见到君子就装正经,隐其恶而显其善。可是别忘了周围人观察你,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你内心如果不正,掩饰又有何用?这就是说我内心的秉性必表现于外在的言行举止中。无数眼睛盯着你,无数只手指着你,够严密的吧。钱多可以美饰房屋,德厚可以使举止风度翩翩。心胸宽阔,身体安适,唯不自欺为能如此。故君子必不自欺。致用:“诚意”之意虽然只是一瞬间,但他是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故积累极为厚重。就好比奥运冠军只超出对手零点零几秒,就是这零点零几秒积累了许多人无数的心血。教练的辛勤培养、营养师对食品的精心调配、科研
42、人员对动作的精心研究、器材师傅对器材的精心制作、心理师对运动员心理的精心调整、运动员本人的刻苦训练。有人提出过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温州上海的老板诚实?还是贫困山区没有文化的山民诚实?表面上看,这两者的诚实度根本就不可比。温州上海的老板狡诈无比,诚实怎么能够和他们沾边呢?然而笔者以为,其实温州上海的老板才是真正的诚实。表面看,贫困山区没有文化的山民很诚实,但是,这个诚实没有文化的底蕴,缺乏频繁复杂交往的阅历,很少经历过正反经验教训摔打,不是锻造出来的。所以,这种诚实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发生断裂。相反,温州上海的老板,他们的诚实是打造出来的,就整体来说,他们的守约意识非常强。他只要签了合同,
43、就是亏本也要履约。有的老板只要签个名字,就能够贷出几千万的款。据载,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于2006年11月11日在广州宣布:“中国捐献器官移植成功个例大约100例。而全部24名捐献者来自广东的有11人,占近一半。”南方日报2006年11月12日。新华网广州3月4日电(记者 陈先锋)记者从广东省地税局获悉,截至2月底,广东(不含深圳)逾10万人办理纳税申报手续,申报人数居全国首位。 新华网2007年03月04日16:11另外,在中国参与慈善捐助的公司中,五分之一总部在上海,五分之一在浙江。如果再加上江苏省的企业,差不多一半参与慈善事业的企业都来自长三角。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
44、2月截稿,感受中国的慈善“落差”第80页。这些消息绝对不能简单归结为他们有钱。更应该看到,他们的诚实层次更高。儒家所讲的“诚意”是内涵极为丰富的高品位的修身环节。其内涵大概有如下内容:(a)树立自我。中庸说:“诚者自成也。”中庸第505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 “自成”就是树立自我。诚意首先要树立自我,即我做好事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真的愿意做,没有谁让我做。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第1101页。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是前进还是停止前进,全都在我自己,不责外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
45、为人。”论语宪问第1109页。同上。古人学习是为实现自己好学的本性,不像今人学习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我为什么救要落井的孩子?不为什么,我愿意,这样做我内心才安适。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1091页。同上。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因为我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才做好事。就像我不是为了别人,才见到好的颜色多看几眼,闻到不好的气味马上捂鼻子一样。大学说,诚意者“心广体胖”心胸宽阔、身体安适。我做好事都是出自我的意愿,一点也不难受,所以“心广体胖”。(b)责己。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
46、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孟子离娄下第1140页。同上。别人对我态度蛮横无理,我先不要急于指责别人,而要先追责自己。明代王艮说:“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一心斋语录第712页中华书局1986年10月。王艮更认为,天下国家只要有不合理之事,都要向我自己追责。北宋思想家张载为责己意识提供了哲学根据,张载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
47、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张子全书卷1西铭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碟检索版,1999年11月。张载认为,我和天下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是由气所构成,天是父,地是母,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民是我的同胞,物是我的同行者。所以,对天下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我不能不闻不问。这是我天生的职责。(c)慎独。“慎”是严格要求,“独”是自己针对自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周围有人否。小人则是当人一套,背后一套。东汉儒臣杨震为历史留下了四知美谈。杨震升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赴任途中,“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汉书卷54杨震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杨震收了黄金也不会有危险,因为王密事后绝对不敢承认自己行过贿,受贿之事等于只有杨震一个人知道。杨震并非不明了这一点,可杨震坚守慎独,书写了美好的道德篇章。以上三点就是“诚意”中所蕴含的内容,所以“诚意”二字决不单调,积累非常深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