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二章优秀PPT.ppt
《中外教育史纲二章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纲二章优秀PPT.ppt(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教育史纲二章中外教育史纲二章第1页,本讲稿共79页一节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n n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先学派创始者。他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先祖为宋国大夫,由于贵族内部的纷争,逃到鲁国,祖为宋国大夫,由于贵族内部的纷争,逃到鲁国,到他的父亲孔纥时,家族已没落为下级武官。孔子到他的父亲孔纥时,家族已没落为下级武官。孔子3 3岁丧父,家境贫寒,故他自称岁丧父,家境贫寒,故他自称“吾
2、少也贱吾少也贱”。但。但他自幼勤学好问,经常做习礼的游戏。长大后曾做他自幼勤学好问,经常做习礼的游戏。长大后曾做过管仓库的过管仓库的“委吏委吏”和管牛羊的和管牛羊的“乘田乘田”等小官。等小官。大约自大约自30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大。在50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中都宰”,不久又升为,不久又升为“司寇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 3个月的司寇,便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
3、,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度过了14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n n论语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思想的主要依据。第2页,本讲稿共79页第3页,本讲稿共79页第4页,本讲稿共79页第5页,本讲稿共79页第6页,本讲稿共79页n n二、论教育作用二、论教育作用二、论教育作用二、论教育作用n n(
4、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功能n n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书云:云:孝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
5、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n n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庶、富、教教”思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思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冉有曰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 富之。富之。曰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这段话说明孔
6、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这段话说明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n n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因此,教育
7、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第7页,本讲稿共79页(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n n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即。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后天之“习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
8、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定了教育的必要性。第8页,本讲稿共79页n n四、论教育目的四、论教育目的四、论教育目的四、论教育目的n n孔子虽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官吏,但是已与西周以
9、前对必然作官的贵族子弟孔子虽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官吏,但是已与西周以前对必然作官的贵族子弟进行为官的预备训练不同,孔门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士人,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进行为官的预备训练不同,孔门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士人,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拔为官。拔为官。论语论语 子张子张所说的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出自子夏之口,虽出自子夏之口,但也是反映孔子的主张,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但也是反映孔子的主张,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n n孔子从孔子从“为政在人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
10、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的“士士”和君子。一方面,和君子。一方面,“士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士志于道,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极力称赞颜渊: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他说:理实际政务,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说明,这说明,
11、在孔子心目中的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n n“君子君子”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照而言,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照而言,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利”,即君子总是追求道义,而小人总是追求功利。二是,即君子总是追求道义,而小人总是追求功利。二是“君子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小人求诸人”,即君子总是要求自己,而小人总是要求别人。强调了君子在修,即君子总是要求自己,而小人总是要
12、求别人。强调了君子在修养内容上,将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在修养方法上,则首先是严于律己。养内容上,将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在修养方法上,则首先是严于律己。第9页,本讲稿共79页n n三、论三、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n n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实行“有教无类”,就是说在教育对象上,没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孔子宣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原意教诲。据史记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和其和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它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
13、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商人出身的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子贡,甚至还有“大盗大盗”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生。n n孔子孔子“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士”阶层的兴起,阶层的兴起
14、,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10页,本讲稿共79页n n五、论教育内容五、论教育内容五、论教育内容五、论教育内容n n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n n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
15、育,而以前者为重心。而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论语 述而述而云: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修养服务。n n
16、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诗、书书、礼礼、易易、乐乐、春秋春秋六种,即后世六种,即后世所称的所称的“六经六经”,而事实上,由于,而事实上,由于乐乐的失传,后世的儒家的失传,后世的儒家教育便只剩下了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五经”。“六经六经”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六艺六艺”,孔子传授,孔子传授“六经六经”,是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是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但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之道,但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价值。n n技能教育技能教育 文武兼备
17、,行政才华,商业头脑文武兼备,行政才华,商业头脑第11页,本讲稿共79页n n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n n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中,孔子总结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n n(一)立志有恒(一)立志有恒n n孔子强调了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孔子强调了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
18、说:“三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连普通人都有其志向,他认为连普通人都有其志向,不可被强制改变,作为士、君子,更要确立崇高的志向。不可被强制改变,作为士、君子,更要确立崇高的志向。n n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实现志向,并非易事,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实现志向,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有恒心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这就需要有恒心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岁寒,然后知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之后凋也”,他教育学生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如他所说的,他教育学生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如他所说的“磨而不磷磨而不磷”、“涅而不淄涅而不淄”,意思是说,最坚硬的东西
19、,是磨,意思是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孔子曾经自述他的为学过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孔子曾经自述他的为学过程: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少年立志求以少年立志求学上进为起点,要经过终生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道德精神境学上进为起点,要经过终生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道德精神境界。界。第12页,本讲稿共79页n n(二)自省自克(二)自省自克n n 道德修养归根结蒂是自己的事,因此,孔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道
20、德修养归根结蒂是自己的事,因此,孔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要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律己,宽,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又说:以待人。他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原则。应该说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完善结合的道德,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原则。应该说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完善结合的道德行为方式,当然也会出现自己坚持错误、也容许别人同样的错误的问题,但行为方式,当然也会出现自己坚持错误、也容许别人同样的错误的问题,但总比那些要求别人是一套、要求自己
21、又是一套的卑劣小人要强。总比那些要求别人是一套、要求自己又是一套的卑劣小人要强。n n孔子要求学生要积极进行自我省察,这就是内省的修养方法。他的学生孔子要求学生要积极进行自我省察,这就是内省的修养方法。他的学生曾参就坚持一日三省吾身的作法:曾参就坚持一日三省吾身的作法:“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孔子说:错误,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道德修养必须以克己为前提,不为利道德修养必须以克己为前提,不为利己而损
22、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也才能达到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也才能达到“仁仁”这一最高道德水准。这一最高道德水准。n n孔子还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着约束作用,孔子还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着约束作用,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才能使自己,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的言行回复到“礼礼”的道德规范上来,才能限制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的道德规范上来,才能
23、限制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也才能使道德达到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也才能使道德达到“仁仁”这一最高道德水准。这一最高道德水准。第13页,本讲稿共79页n n(三)勇于改过 n n孔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孔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一个不断改过的过程。程也看作是一个不断改过的过程。n n孔子认为,对待过错,首先要认识错误而不要掩饰错误。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也曾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
24、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好比日月之蚀,人人都看得到,但只是一时短暂的现象,不会影响日月的光辉;君子改过后,仍然会受到人们敬仰。而“小人之过也必文”,即文过饰非。所以孔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只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犯了过错,且不能改正,这才真正的过错。第14页,本讲稿共79页n n(四)择乎中庸(四)择乎中庸:“过犹不及”。中庸是世界观也是法论,更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第15页,本讲稿共79页n n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n n孔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深刻
25、的教学方法理论或丰富的孔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深刻的教学方法理论或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经验总结。n n(一)(一)启发诱导启发诱导n n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他说的主动性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教育史 纲二章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