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理学考点总结.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生理学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生理学考点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生理学考点总结绪论i.衡量兴奋性的指标一阈值2,反射弧一感受器、传入神经、发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 .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第二章单纯扩散定义: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的转运。如I: 02, CO2 ,乙醇,尿素,水等易化扩散定义: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扩散。分类: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耗能,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参与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转运体为泵。如:钠钾泵,H+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借助钠泵建立的Na+势能贮备,跨膜主动转运物质的过程
2、。如葡萄糖,氨基酸、H+和Ca2+ 等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四.动作电位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细胞两侧产生的快速、可逆、无衰减扩布的膜电位变化。是 细胞兴奋的表现,具有周期性。AP分去极化(钠离子外流)和复极化(钾离子内流)期。AP具 有全或无的特征。动作电位特征: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阈强度: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强度(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指标)阈下刺激仅使细胞产生局部电位,该电位无不应期,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随传播而衰减, 但可总和五.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轴突末梢AP
3、一囊泡释放AchACh与终板膜N受体结合一终板电位一肌细胞膜AP六.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作等张收缩时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等长收缩:肌肉作等长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1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单收缩一肌肉受到一次刺激,爆发一次动作电位引起一次收缩强直收缩一在连续刺激下,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产生单收缩的复合,包括不完全/完这对保持体内的酸碱和Na K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外髓部渗透压的形成:是由髓祥升支粗段对Na的主动重吸收和对Cl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所致。内髓部渗透压的形成:是由尿素及其在循环和Nacl共同形成的。抗利尿激素:主要通过提高集合管
4、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 用。其分泌和释放量的多或少,决定了体内时处于抗利尿或利尿的功能状态。正常人体,一 般都处于抗利尿状态。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同时促进CL和水的重吸收以 及K的分泌,因而具有维持Na/K平衡和维持细胞外容量稳定的作用。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K、血Na浓度的调节。第九章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 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末梢上的神经冲动的作用。感
5、受器的编码作用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刺激部位、强度和速度等)转移到感受器电位及传入动作电 位的序列中的过程。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概念:以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随时间的延长而 逐渐降低的现象。分类: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接受新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对功能长期监测调节人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瞳孔的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瞳孔对光反射。折光异常:近视以凹透镜矫正远视以凸透镜矫正散光眼以柱面镜矫正“三原色学说”:3种视锥细胞及3种视锥色素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暗适应和明适应1 .视野与生理性盲点.
6、视敏度:人眼分辨物体精细程度的能力,又称视力。2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小结1、感受器的般生理特性包括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2、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双眼球会聚反射。3、近视是因眼球前后经过长或折射力过强致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用凹透镜矫正;远视是因折射力过弱致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后聚焦,用凸透镜矫正。4、眼存在视杆和视锥两套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过程主要包括光照致视紫红 质分解变构,Na+通道关闭,进而产生感受器电位听觉的产生过程声波振动一外耳(耳廓一外耳道)一中耳(鼓膜一听小骨一卵圆窗)一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一 螺旋器一声-电转换)一
7、神经冲动一听觉中枢一听觉声波传入内耳的生理途径是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其中鼓膜、听骨链具有显著的增 压效应。基底振动的“行波”学说声音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到基底膜的某部位,振幅达到最大,该部位为兴奋区, 其毛细胞兴奋,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内耳的感音功能作用是把传到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为蜗神经的神经冲动,即将机械能转变为 生物电能。内耳可将传入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为毛细胞上的感受电位,进一步转化为听神经 上的动作电位。音调感觉取决于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动的部位。螺旋器:耳蜗内有一条长约30mm的基底膜,沿耳蜗的管道盘曲成螺旋状,声音感受器就 附在基底膜上称为螺旋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
8、6-20000Hzo在此范围内,而于每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产生 听觉所必需的最低振动强度,称为听阈(在极其安静背景条件下,人耳刚能听到声音的最低 强度)。每一频率的声波都有其特定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二者所包括的范围称为听域。第十章神经纤维基本功能:传导兴奋:对其所支配的组织,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神经末梢,通过释放递质来改变所支配 组织的功能活动。(神经的功能性作用)兴奋传导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轴浆流动:轴浆在胞体与轴突之间流动。顺向轴浆运输一一,快速轴浆运输:线粒体、囊泡、分泌颗粒:慢速轴浆运输:微管和微丝 逆向轴浆运输:神经生长因子、某些病毒和毒
9、素。突触的基本结构前膜: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小体的膜;后膜:与前膜相对应的突触后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的膜;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间隙,20-40 nm;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突触传递过程(电一化学一电)突触前动作电位-Ca2+内流突触小泡的解离-神经递质的释放及扩散一突触后受体变构 离子通道开放一突触后动作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Na+等通透性增加-后膜局部去极化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1 .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组胺等.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一氨基丁酸、甘氨酸2 .肽类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突触传递的总和;突触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突
10、触后抑制的类型1、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2、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的结构:轴-轴式突触小结I.神经系统内主要含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类细胞。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而胶质细胞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2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和处理信息。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3 .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变化过程,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腴释 放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钠内流有关)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与氯内流有 关)。二者均属局部电位。4 .凡能影响递质释放、递质清除和受体的因素均可影响突触传递的过程。5
11、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包括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变化、后发放及对内 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6 .中枢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的机制是超极化的抑制,突触前抑 制机制是递质释放减少。特异投射系统特点:1、点对点投射;2、到达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功能:1、引起特定的感觉;2、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1、弥散投射,不存在点对点的投射关系3、不产生特定的感觉与定位2、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功能:1、提高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2、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体表感觉区也称第一感觉区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内脏痛:内脏器官受到损害时产生的疼痛感觉
12、.内脏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且常出现牵涉痛。脊髓能完成某些简 单的反射,这些反射平时在高位中枢抑制下不易表现出来,因此,在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 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脊休克。牵涉痛:内脏疾病时.,常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疼痛过敏的现象。机制: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脊髓牵张反 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其机制为肌肉受外力牵拉时,梭内肌感受装置被动拉长,I类纤维 的传入冲动增加,引起a运动神经元活动和梭外肌收缩。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 现角弓
13、反张状态。(名词解释)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交感神经系统起源于脊髓胸腰段,胸1-腰3)1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外周神经节内换元).双重神经支配(例外:肾上腺髓质、汗腺等)2 .功能相互拮抗(例外:唾液腺).具有紧张性作用3 .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1 递质Ach (胆碱能): NA (肾上腺素能):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受体: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条件反射: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于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类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反射弧较简单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各级中枢均可完成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反
14、射弧较简单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各级中枢均可完成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条件反射后天反射弧较复杂刺激性质为条件刺激需要高级中枢参与精确适应环境变化10-5P227一侧优势:语言活动的中枢主要集中在一侧大脑半球。习惯用右手的人,其左侧皮层在语言 活动功能上占优势。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2-3岁两侧差不多10-12岁才形成优势半球,此时尚有可塑性睡眠的时相1、慢波睡眠:脑电图特征为同步化慢波分为四个时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2、快拨睡眠:脑电图特征呈去同步快波,伴眼球快速运动,肌肉近乎完全松弛脊髓一初级中枢下丘脑一高级中枢 脑干一基本中枢小结1、脑的高级功能包
15、括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学习分为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2、大脑具有一侧优势,左侧大脑为语言中枢,但复杂的语言相关的认知功能需要左右半球 的联合作用。3、脑电是皮层的综合电反应,与神经元活动的同步化有关。受刺激时,在脑电背景上可有 皮层诱发电位,分主反应和后发放。4、睡眠分为SWS( I、II、III、IV)和PS/REM睡眠两个时相,二者在睡眠周期中交替出现。 5、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控制,二者相互拮抗,维持机体 功能协调稳定。6、交感神经通过仔上腺素能系统发挥兴奋作用,使内脏活动适应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通 过胆碱能系统主要发挥抑制作用,在机体安静状态对内脏
16、起支配作用。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对摄食、水平衡、体温、生物节律、情绪行为、 垂体激素分泌均有调节作用。8、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延髓是基本生命中枢,边缘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 级中枢。第十一章激素:由内分泌腺和分散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能经组织液或血液传 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激素的分类:1、含氮类激素(口服无效)蛋白质: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等;肽 类:神经垂体激素、降钙素、胰高血糖素等;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2、类固静激素(可口服)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
17、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激素作用机制第一信使:激素:细胞间信息传递第二信使:cAMP、cGMP、IP 3、DG、Ca2+将细胞外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元分泌9类调节性多肽,通过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 系统调节其它激素分泌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下丘脑调节肽的各类、化学性质及作用种类化学性质主要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3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0肽促进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人分泌生长素释放激素44肽促进生长素的分泌生长抑素14肽抑制生长素的分泌促肾上腺质激素释放激素41肽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催乳素
18、释放因子肽促进催乳素的分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多巴胺(?)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促黑激素释放因子肽促进促黑激素的分泌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肽抑制促黑激素的分泌分泌异常:侏儒症(dwarfism):幼年缺乏GH肢端肥大症(acromegalia):成人GH f巨人症(gigantism):幼年GH分泌t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运输合成步骤:腺泡聚碘碘活化酪氨酸碘化碘化酪氨酸的偶联(缩合)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要素原料:碘和酪氨酸(甲状腺球蛋白,TG)部位:甲状腺腺泡细胞合成:聚碘、活化、碘化、耦联 关键酶:甲状腺过氧化酶(TPO)产物:3,5,3-triodothyronine, T33,5,3,5-lelraiod
19、o(hyronine, T43,3,5-triodothyronine, rT3小结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其所分泌的激素以远距分泌、旁分泌、自 分泌和神经内分泌方式进入体液。激索按化学结构主要分为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元分泌9类调节性多肽,通过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 系统调节其它激素分泌。腺垂体分泌7类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促进蛋白质合成;催乳素的主要功能是促使乳腺泌乳并维持泌乳。甲状腺激素包括T3和T4,碘和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盐皮质激素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网状带:性激素这
20、三类激素是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1、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糖代谢:促进糖异生,增加肝糖原的贮存;抑制肝外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蛋白质代谢:促进肝外(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特别是四肢);动员脂肪重新分布盐皮质激素作用及调节生物学作用1、保钠、保水、排钾 2、增强儿茶酚胺对血管的作用分泌的调节仔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3)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肾I: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比较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作用类别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 心率t1 (在体)心输出量 t不定冠脉血流量tt肌肉小动脉舒张收缩静脉收缩收缩总外周阻力- 1 t
21、血压 t (尤其Sp) t f (尤其 Dp)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稍舒张消化道平滑肌稍舒张稍舒张妊娠子宫平滑肌舒张收缩糖代谢血糖t t血糖t中枢神经系统激动与焦虑激动但不焦虑1、对糖代谢的调节(1)促进葡萄糖进入胞利用(2)促进糖原合成,抑制分解生理学名词解释285条1.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 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 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 在不断
22、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3 .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 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4 .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 靶细胞的作用方式。5 .局部电位: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 膜产生类似去极化。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 位。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7 . fluid mosai
23、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 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 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 间,跨髓鞘传递。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 同组成横桥结构。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 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13 . C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生理学 考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