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古文阅读练习(九下)九年级下册(一)墨子公输【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秀,邻 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日:“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 犀见麋鹿满地,江汉之鱼鳖建盘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射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 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 同类。”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讪,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 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挡)之 B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 C、公输盘训(通“屈。折服)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盗匪)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所谓无雉兔鲍鱼者也B、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吾知子之所以距我D、牺牲玉帛
3、,弗敢加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文:,用“敝舆”“短,其最终目的,用“敝舆”“短,其最终目的4、墨子用“文轩”锦秀”粱肉”比楚国之褐” “糠糟”比宋国是 15、木好度髀成卵II境H岭润,也写了IB毋丽前炫陵地去呦。糊雕的理解请梗说隈?和序的(十么能成卵fit强*搦酹动的惭 容.【参考答案】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贤者能勿丧耳( 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而”字表示转折意思的一项是(A、舍鱼而取熊掌也BC、乡为身死而不受D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患有所不辟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呼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简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答:“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答:“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5、什么?答: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参考答案】1、C2用脚践踏(用脚踢)古代的一种量器丢掉、遗失天性、天良3、B 4、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这样做就连)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5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 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 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鱼”比喻
6、“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 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6、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 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
7、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鱼,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死亦我所恶()二者不可得兼()2、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一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项()A、乡为身死而不受B、今
8、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多坡D、贤能为之用 3、下列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文中作者所持的主张是,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o6、这段文字用“鱼”比喻用“熊掌”比喻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7、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8、本文用了、论证方法9、第一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从正面论证的句子有哪些?从反面论证的例子有哪些?10、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9、也。11、孟子认为“义”高于生命,“义”具体指什么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用 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参考答案】1、欲:想要的;E;停止,弃恶;憎恶,兼,同时2、B 3、C4、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待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5、舍生取义,摆事实讲道理。6、生义舍生取义7、主要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义”为重,甚至为“义”献出生 命。8、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事例论证9、正面:生亦故患有所不避。反面:如使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正面:由是 而有不为也。10、提示:要注意句式特点,力求形神兼备。11、孟子认为自
10、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守德的君 子所必须遵循的路。(例子略)(T)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B、故患有
11、所不辟也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D、同舍生皆被绮绣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选段中,作者将A、屋舍俨然B、故患有所不辟也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D、同舍生皆被绮绣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选段中,作者将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1译: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
12、取义。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是这种精神的写照。C、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 自然贴切。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 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 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参考答案】1、C 2、生 义舍生取义 贤者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
13、也不肯采用。4、D、5、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 弃金钱,保全人格。(五)左传曹刿论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肉食者鄙()小惠未彳扁() 牺牲玉帛()虽不能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4、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 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参考答案】1、鄙陋。目光短浅.同“遍”,遗及,普遍。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明察, 弄清楚。2、A3、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
15、我)跟随着去。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 胜的保证。【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16、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齐师伐我(2)衣食所安( 3、用原文语句填空。(2)小大之狱( (4)望其旗靡(伐竹取道( 安能辨我是雄雌(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翻译下列语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曹刿求件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答:(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
17、什么?答: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 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 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 有利战机。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 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参考答案】1 (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2、(1)进攻 砍伐 (2)养
18、 怎么、哪3、(1)请见 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5、(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C 7、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19、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又何间焉()弗敢专也() 公将鼓之()彼竭我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 劳。你的看
20、法呢?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 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1、参与 独自专有 击鼓 满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我发布 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 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你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 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 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
21、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 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和“无能”结 合起来答。4、略(六)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 问其妾目:“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客日:“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 99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无可进者。燕、无可进者。燕、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写出含这个意义的成语。(1)复问其妾( (2)暮寝而思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 徐公不若君之美
23、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请将文中空缺处默写出来。4、翻译下列句子。(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5、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请从 原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感情色彩。答:6、邹忌是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这样比喻说理 有什么好处?答:【参考答案】1、又周而复始傍晚朝三暮四2、(1)以为美 漂亮、好看 (2)偏爱 私情3、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1)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受上等的奖励。(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语文 人教版 年级 下册 初中语文 古文 阅读 练习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