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docx





《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学科测评测评内容:诗歌鉴赏整体阅读(6)测评总分:45分测评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 分数:(-)诗歌阅读(9分)(衡水金卷202()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五月语文压轴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字文太守赴宣城王维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镜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注】赛神: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赛神活动方式很多,有赛大猪、赛大鹅等,即各家各户的猪 鹅宰杀后,摆在一块设祭,让神明评比,看哪一家的大。敬亭:敬亭山,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 吹五两:古代以风力足以鼓动起船帆为吹五两。五两:由鸡毛做成的重五两的觇
2、测风力之物,系在船尾以 候风。1 .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至四句视听结合,写云外远山稀疏冷落,清亮的晓歌在秋空中回响。B.五、六旬写大地辽阔,古城长满了野草,月光明亮,江中的寒潮广布。C.七、八句明写当时百姓的活动,暗写朋友治理当同渔夫解网,井井有条。D.此诗写送友人,景物信手拈来,淡远之境自见,具有华美富丽的美感。【答案】D【解析】“华美富丽”错,应是淳朴深厚。2.本诗的末两句是如何表达相思之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设问:发问哪里可以寄托相思之情,突出了对宇文太守的深情;借景抒情:借南风吹送 船帆,朋友的船很快消失在远方,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恋和牵挂
3、;以景结情:结尾描绘南风吹送船 帆的画而,收束全篇,含蓄形象,意蕴绵长;以无情衬有情:南风无情,吹舟远去;诗人有情,却只能 目送归舟,突出了相思之情的浓挚绵长。(任选三条作答;每条2分,其他答案如有道理亦可酌情给分)【赏析】这首诗前四句是倒写,实际上应是“饶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诗人的船 从西江出发,秋天的天空发出清脆的响声。外面的云山外多么冷落,清静。诗人从舟中远远地看着两岸, 欣赏这自然景色。其时据王维年谱载:王维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褰阳、郢 州、夏口至岭南。接下来四句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写诗人己到夏口接近宣城地界看 到
4、与想到的。着到的是,古城荒芜,月明清辉,寒潮阵阵;想到的是,宇文太守赴宜城,宣城一是能治理 好的。王维把宇文太守比作比敬亭神还灵验的人。据文献记载,当时宣城已早了五年,当地有些农民竟自 逃至山洞中,聚众反抗官府。民穷豪富,境遇迥异,急需一个能干的太守到来。刘禹锡作为知南选,王 维挑选宇文作宣城太守,他是充满信心,寄于厚望。诗人接下又说,宇文太守的到来,好像替渔夫解开乱 网。事实证明,宇文太守到宣城以后把宣城治理得津津有条,得到人民的爱戴,秩序很快安定。最后两句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写诗人对宇文太守的思念,表现他与宇文太守的友情。送走了 宇文太守,诗人折回前往岭南。一路上南风习习,刘禹锡作还
5、想着这段时间与宇文太守相处的情况,仍念 念不忘。诗人自问自答: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这里的“想思作想念讲。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诗经齐风南山:葛屐五两,冠双止。朱熹集传:两,二履也。王夫之神疏:按此五字当 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作者借用此典,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这首诗 写送友人的诗,景物信手拈来,淡远之境自见,借景寓情,以景衬情。诗中用典,直抒胸意,感情真挚, 具有淳朴深厚之美,也流露诗人自己的隐痛。(二)诗歌阅读(9分)(衡水金卷2020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五月语文压轴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6、,完成34题。干戈王中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桀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靖鸽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注】王粲(177年217年):东汉末年文学家。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 表,曾于颠沛流离中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而不得伸,心怀抑郁。杜陵:唐代杜甫。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干戈”句与过零丁洋表达的情感相同,都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B. “鹘鹑”常比喻兄弟之情,该句表明自己在离乱中无可奈何的痛苦之情。C. “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暗写自己虽受战乱之苦,仍有一枝可依。【).诗人内心煎熬,有了逃
7、避心理,甚至想要以千日喝酒之法麻醉自己。【答案】C【解析】“乌鹊”句并不是说诗人有枝可依,而是讽刺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诗人如栖息于 枝头独望孤月的乌鹊,表明孤独与无可奈何之情。4 .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作者以王粲、杜甫的经历自比;(3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凄凉悲苦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和平的渴望。(3分)【赏析】两鬓丝,这里就是两鬓白丝的意思。大纲,意思是大致相似。小样,差不多相像。鹊鹑,一种鸟类, 古人常用它的叫声断续来比喻兄弟之情。乌鹊巢寒月枝里面用到的典故是:曹操短歌行里写到,“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意思是空有才智没有用武之地。千口酒,喝了可以
8、使人醉 一千天的烈酒。战争还没有结束,能到什么地方去呢?到现在我两鬓斑白还是一事无成。细算算自己的行踪好像东汉 遇到战乱的王粲一样,天南地北颠沛流离,情怀和一生坎坷的杜少陵一般苍凉忧伤。鹊鸽的叫声停止后它 们也就分别了,人分离千里后其实和鹊鹑鸟是一样的,再难得知消息,孤独的我呀,空有报国的志气,没 有报国的机遇。寻来中山人所酿的千日酒吧,喝下去醒来后世间就已太平了。战争还没有停止,我该何去何从?虽然已是两鬓斑白的年纪却还一事无成。虽然在颠沛流离中算是在 天南地北留下了足迹,但情怀终于还是和历经挫折的杜少陵一样满是忧伤苍凉。鹤鸽只有在分离后才停止 鸣叫,人们隔着千山万水,其实就和这种鸟一样,彼此
9、难通迅息了,空有才志要报效国家,可实际上只能 到处流浪罢了。最好能找到中山人酿制的千日酒,喝下后一醉醒来天下就已平定,太平重乂来到了世间诗里有着对混乱局势的批评,也有对和平的渴望。诗人的那种忧虑却无可奈何的心境使我这个读者生 出了同情。对当时的历史,我知道的很有限,从诗里来看,那时的人逃难的很多,“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 杜陵诗”是诗人这样的人的心怀,因为战祸,许多人一事无成。对这样凄凉的遭遇,诗人觉得人的命运好 像禽鸟一样,面对乱世中的别离,没有任何办法。朝廷用人不善,统治者没有挽回家国沦丧的能力,这一 点诗人用“乌鹊巢寒月一枝”来讽刺。由于长期流浪,甚至有了逃避的心理,想要避过这苦难,用
10、什么方 法,竟然是喝千日酒。我乂想也许这样写的用意还有批判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吧。全诗都是满腔的悲愤,里面夹杂些对和平的向往。有律诗固有的浪漫色彩,也有得到很好排解的感情。 如果用的文字再严厉些,就失去了诗的一些特质,如果说得再轻些,就没有了批判的作用。看似悠然的诗 人,其实对家的感觉更深刻,或者说更思念。这或许就是在表露心里对和平的渴望。只读诗,诗人的感情 我其实很难把握,诗里的感情有种遮遮掩掩的迹象,或许这就是当时诗人茫然失望的写照吧。(三)诗歌阅读(9分)(辽宁本溪202()模拟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疏雨韩傀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
11、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注】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孕含了诗人的感受。C.诗人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 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
12、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D项,“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得说一样隐居草野”理解错误, 从尾联来看,这一联流露出的是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与无奈。故选D。6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诗歌前两联描
13、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 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欲” “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 部分关联起来。【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 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最后分析效果。“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诗歌 前两联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表达了诗人想扶持危难中的百姓,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赏析】迅疾的雷声仿佛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6 高中语文 诗歌 鉴赏 整体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