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普通高中适用).docx
《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普通高中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普通高中适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普通高中适用作业)“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H分)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野郁,首山亦嵯峨汽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 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咸阳:都城长安。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 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 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
2、 最终饿死在首阳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 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 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 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1 ).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 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
3、叹。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 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解析:选BD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 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答: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 “越” “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驱” “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 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字形
4、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 丞相。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 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想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想便将 他诛杀了。C.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想,即将韩信的典 故与李恕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想的形象。D.第五句赞美李想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想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煨在诗 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E.诗歌刻画李想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
5、,而议论本身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 彩。解析:选BC 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想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想不 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C项,应是“类比”的手法,诗歌前四句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 终破项羽的典故与李想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勋相类比,非对比。(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想的人物形象。(6分)答:参考答案:深谋远略,大将风度。李想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 掌之中,胜利可期。厚待将士,气度非凡。李想像他父亲一样厚待将士; “拄颐长剑”, 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为人谦恭,赤胆忠贞。李想破敌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 表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每点2分)诗
6、歌鉴赏一、二句,从楚汉相争的史实着笔,写韩信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平定燕、齐,项羽势孤。 三、四句,写李想俘获李祐但没有杀他,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表现了李想的 深谋远略和大将风度。“锦袍”两句是说李想曾像他父亲解下锦袍玉带送给部将一样厚待 将士;身上佩着拄颐长剑,又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最后两句抓住“见丞相” 的细节表现李想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政治远见。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H分)苏秀道中西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襄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泄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
7、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 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B.颔联正面写景,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C.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 梧桐叶之声的美妙。D.尾联表现了诗人自己因这场甘霖而生的狂喜之情,即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E. “喜”字贯穿全诗,每一联都是一喜,全诗通过写“喜雨”体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关 心。解析:选BD B项,“颔联正面写景”错误,该联是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 字
8、;D项,“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是说“像我这样没有种田的,尚且这么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那些等待丰收的百姓 呢!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特点:雨大,及时。(2分)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 现雨大;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 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运 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4分)诗歌鉴赏这是
9、一首旋律轻快、情致酣畅的喜雨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首 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诗人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感情,这一 “喜”字贯穿全诗。颈联承 “且喜”句,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想象中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 打梧桐的美妙之声,突出了 “喜”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尾联突出了广 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乐之心。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题。(11分)泊舟呈灵晖徐 现闿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所喜同
10、舟者,清嬴亦好吟。注徐凯(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与徐照(字 灵晖)、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点与环境,一个“又”字表明 漂泊时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辛酸。B.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诗人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这里, “近阙”就是靠近京城,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在外漂泊 的失意之感。颔联、颈联对仗工整。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
11、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 相投的旅伴。全诗情感由喜到忧,不断变化。E.这首诗歌,作者借“风” “林” “楚天” “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愁苦。 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解析:选BD B项,没有“对皇上不满之意”。D项,不是“由喜到忧”,而是“由 忧到喜”。(2)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意象鲜明,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参考答案:楚天碧蓝,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诗人选 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可惜身在他乡,漂泊在外。(3 分)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愁
12、。 (3分)诗歌鉴赏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朋友徐照的一首诗。“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明了泊舟的地点是野桐林。一个“又”字点明诗人 像这样漂泊在外已不止一年了。春风又起,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在漂泊,羁旅之思蕴蓄其 中。“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楚天 碧蓝,一轮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这里,诗人选用明丽的意 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可惜身在他乡。王 国维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含蓄的表达了只身在外的 漂泊之感。“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这里,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
13、转为直抒胸臆。官职卑微, 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得朝廷重用?所居地偏远,这就更加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失意 愁苦之情。“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个长得清瘦、喜欢吟诗的旅伴, 与我志趣相投。这才让寂寞孤单的旅途有了一点点乐趣。也许正是船上这位旅伴让作者想 起了同样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徐照吧。这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整首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忧到喜的变化。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H分)渭上秋夕闲望潘间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注此诗作于潘间早年落
14、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 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 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 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 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
15、时也 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 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解析:选CD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 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 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自己无人赏识,无太公的 际遇。(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 分)答:参考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1分)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 “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
16、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 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2分)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 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3分)(如答“动好结合” “声色 结合”也可酌情给分)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题。(11分)泊平江百花洲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其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注本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途中所作。王程:指为王事(公事)奔 走的旅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交代自己
17、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 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发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 倪。B.诗歌第二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调 子沉重,抒写了自己的羁旅之苦。C.苏州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 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D.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 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E.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却每每不够深沉。而这首诗,除了轻 快清新、洒脱自然的风格,其思想也是很有深度的。解
18、析:选BE B项,“调子沉重”不妥;E项,这首诗思想深度比较有限。(2)请赏析诗句“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6分)答: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拟人修辞的运用,从描写对方入手来表达自己的诗歌主题,新 颖别致。参考答案:这一句诗人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 方来写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3分)这样写既突出诗 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表达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且更有情趣。(3 分)诗歌鉴赏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 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
19、“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颔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 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 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 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 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 不系的孤舟。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水龙吟秋兴吴则礼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燮羁孤,粗 营鸡黍,浊醪催黄
20、。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坎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 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酒。注赏(shi):赊欠。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牛山:晏子春秋载, 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上片“秋生”三句和“澄江”三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 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 “苍鬓”三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 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C. “把茱萸细看”与王
21、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 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D.词的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写的是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表现出齐 景公深感时光易逝。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 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解析:选CD C项,“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 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D项,“写的是齐景 公深感时光易逝”不当,应该是“借用齐景公祭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词人对时光 易逝的人生感叹”。(2)下片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
22、邀同社”三句,请结合 全词简要赏析这三句。(6分)答:参考答案:这三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 “衬托”“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11分)鹳鸽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注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归宁:已嫁女子回娘 家看望父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23、5分)()A.首句“著意” 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 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B. “山才”两句化用杜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 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出来。C. “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竹杖” 暗示年老体衰,而“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D. “朱朱粉粉野蒿开”描绘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 田野的实景。E.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 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析: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诗歌 阅读 综合 提能练 普通高中 适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