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强化练(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提升强化练(十).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提升强化练(十)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 时期“罢物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 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 项正确。答案:B.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 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
2、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 映了()A.诸家思想口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各家分别强调“仁” “同” “心定” “令”,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大 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 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故D项错误。答案:B.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 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
3、.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 “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 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 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 错误。答案:C.堇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 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据材料推断,黄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群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可
4、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目的是神化君主,故A项正 确;材料中突出解释“王”的来源,没有直接解释天人感应,故B项错误;材料从源头对 君主进行神化,没有涉及君主行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通过对君主来源的神化来愚弄民 众,神化君权,而不是教化民众,故D项错误。答案:A.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 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 项错误;
5、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 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 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答案:D.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 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解析:儒家思想糅合各家思想之所长,不断完善自身,例如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强调“署融百 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宋明理学将天理和伦理道德
6、联系起来,维护统治,故D项 正确。答案:D.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 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 理想。材料信息说明()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D.理学没有唯心主义色彩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A项错误;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佛 道的部分思想,故B项错误;理学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表明理学有较强的 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理学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 说,不能表明理学没有唯心主义色彩,故D项错
7、误。答案:C.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 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解析:“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们针对宋明理学影响下不切 实际的空疏学风进行的批判,“反对君主专制”则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相对于宋明理学维护 君主专制的一种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仍属于儒学的范畴,是对宋明 理学的批判继承,故B项正确。答案:B.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口” 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
8、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 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解析: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 经”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 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 “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 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解析:据材料“直接为国
9、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 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故A项错误;没有理性思维 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 答案:D.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 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 画之不足,题以发之0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解析: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的是绘
10、 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 析,强调双方互相作用,故C项正确。答案:C.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 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洞房花烛” “金榜题名” “衣 锦还乡”,表达了民间对完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 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1、,与“金榜题名”存在一 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 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二 非选择题13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卜.列要求。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 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 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 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 程朱
12、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 兔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 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 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 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 本不存在了。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
13、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 请以与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证明。 解析:(1)即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面一方面” 来归纳总结。“不同”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依据”据材料二中的“视宇 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来概括:“证明”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 突出“发展” “变化”的特征。答案:(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2)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 主观唯心主义。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
14、“事物是发展的观点”)证明: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 平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14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 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 态” 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 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 般”。而早期近代
15、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 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社会从传统向 近代的转型推向了 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析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 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共有两个观点:一是17、18世纪中国发展几乎停滞,论证这个 观点需要回答明清时代特征中落后世界的表现;二是17、18世纪中国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 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论证这一观点需要回答明清时代特征中相对先进的方面。明清 时代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文学艺术等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分出先进和落后 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依据: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 抑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思想:程朱理学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 想,摧残人性;外交: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依据: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口益巩固;经济: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不断发展;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文艺: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