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
《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文中信息【考点概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核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总结错误类型, 找到答题要领,答题时注意锁定答题区位,对读原文和选项,找到不同之处。【考点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 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 法治凯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 道德共同规范
2、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 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 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 “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 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 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
3、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 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 “德 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 模式日趋成熟。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 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 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 秩序的重要手段,
4、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 “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 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 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 “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 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 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 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
5、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 “法”各“有 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 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 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贵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 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 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 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
6、多值得借鉴之处。(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I.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也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 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B.德治以价值认同来凝聚共识、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饬秩序、纠正违失。在维系秩序方面,前者 是观念,而后者是手段。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礼的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 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D.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 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二、阅读
7、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 闯关东移民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使东北区城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 化。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迂徒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抗犯禁的行为。其实,清 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自由的,并不需要“闯”。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约有90万人“从 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在招垦 政策鼓
8、励下,大量移民迁入辽沈地区,但这一政策仅实行了 15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 禁东北。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下,才陆续在东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移 民如潮水般涌入。然而,即便是在封禁时期,完全的封禁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迫于生计的关内农民,冲破封禁,进入东 北地区。每遇大灾大荒之年,统治者更是采取默许态度,主动对灾民放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 人数超过了 100万。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在封禁时期,通过各种途径非法进入东北的。“闯关东”移民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超 过百分之八十,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
9、。来东北的关内移民大都是在家乡无法生存的灾民、难民及赤贫者, 因此,早期移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逐渐扩大到劳务、工商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移民被工厂、矿山、 码头、铁路沿线吸收成为劳工,为东北工矿业的兴起铁路建设等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外,还有一小部 分移民在东北经营商业,促进了近代东北商业贸易的兴起与发展。人口迁移不仅造成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也必然导致移民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影 响无疑是巨大的。从此,东北文化从语言文字到衣食住行,都被深深刻上了移民的烙印,各个方面均表现 出汉化的倾向。在汉族移民文化同化土著文化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当地原有文化的影响。在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地区 主
10、导语言的同时,满语文化并没有消亡,如“黏悖悖” “机粒”等。伴随满汉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 大量吸收并保留了一部分满语词语,成为现今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块的词语。可见,在各民族长期 文化交流中,既有同化,又有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新型移民文化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等 特征,是东北各民族之间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闯关东历程中,无数移民携妻带子来到东北后,要 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新土地上建立崭新的家园,没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品质是无法战 胜恶劣环境的。在三百年波澜壮阔的闯关东浪潮中也孕育了 “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 奋斗的开拓精神、勇往直前
11、的创新精神、携手并进的合作精神,它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见 证了无数移民务农务工、伐木筑路、开发边疆的历程,也见证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迂)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闯关东”指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山东等地的灾民冲破封禁向东北地区迁移。B. “闯关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清朝统治者在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态度等并不相同。C.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山东人因为在家乡无法生存只好闯关东,以寻找新的生活途径。D.劳工一直是“闯关东”移民的首要选择,这无疑大大促进
12、了东北工矿业等的发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新一轮考古挖掘中,三星堆遗址6个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一 时间网上热议不断,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这彰显了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 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和源头,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 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 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朝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 了一些
13、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则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初文化和 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依次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 至商代前期、商代中期或略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其中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前,历史 可谓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三星堆遗址的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 的陶盎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益,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将军盔”,也与河南安阳殷墟 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耍整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 时中原文化的
14、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高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 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所地共主一一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 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澧、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 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断言:“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 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 的价值和作用应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11 论述 文本 阅读 筛选 文中 信息 备战 2022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40 黄金 考点 测试 全国卷 考生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305053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