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
《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七庙紧,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2、译为“你的”;偶 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工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五纳谏)(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工2、用作否定副词。(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盖1、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 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的 “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盖均无
3、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2、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 宗十思疏)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 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鸿门宴)然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
4、, 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 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 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 的,可
5、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4、“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或者 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触龙日)“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 “然。”(触龙说赵太后)成然之。(促织)虽“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 入正意,可译为“即使”。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 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6、乎!(谏太宗十思疏)3、复音虚词“虽然”。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 “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 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就”“于是”“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 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 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王日:“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7、(触龙说赵太后)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 主语,译为“你”。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4、“乃”有时还可作连词用,释为“如果”“至于”等。既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 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可表示在隔了 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 义不变。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
8、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 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 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即1、用作连词。有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 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如: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 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如:(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3、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9、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 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 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三)结构助词
10、。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 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 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 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 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高考 语文 18 文言 虚词 经典 用法 解析 清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