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8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8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8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胡儿能唱琵琶篇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 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的艺术精品,有道是“童 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之处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 把一怀愁绪倾泻在琵苞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 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一声长恨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初长成的杨家女,重色思倾国的汉皇,在你的笔下,一 曲爱情的绝唱已经拉响。在这清冷的秋江月夜,两个脆弱而忧伤的生命相遇,两种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的命运撞 击出了强烈的火花。这火花,既温暖了彼此孤
2、寂的灵魂,也同时照亮了那个时代!文化传承与理解一知识积累 素养提升1 .文学常识向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 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 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 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
3、伎的理 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 贬流落的命运。2 .写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 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 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 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向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 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 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
4、 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 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 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 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 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 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故事的背景是中国文人偏爱的冷落清秋,故事的起因是“黯然销魂”的依依离别,再加 上一位曾经是色艺双绝而今独守
5、空船的纤纤歌女,而承担演奏任务的乂是当时流行的铮铮琵春天来了,一冬的郁闷一扫而光,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大大张开,心胸开阔,心情畅快, 望着从脚下一直绵延到远处的芳草,不禁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 白居易,字乐天,是和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被尊为“诗王”,他对春天情有独钟,有 很多诗都写到春天,题目中出现“早春”的就有几十首。写早春、仲春、晚春,写济阳春、 扬州春、钱塘春、庐山春、长安春、开元春、曲江春、昆明春以及溪间春、池上春,写春眠、 春寝、春行、春忆。春花春草春鸟,春风春雨春情,春来春去春游,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好像春天是专门为白乐天而来的。白居易最早写春天的诗应该是
6、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这是白居易十 六岁参加科举考试所写的命题作文,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 描绘,借绵绵不尽的春草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章法谨严,对仗工整,语言 自然流畅,情与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在科举考试限定题目限定时间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 佳作堪称千古绝唱,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 力,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名句。白居易长庆二年十月到杭州任刺史,期间写下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 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7、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是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春光明媚,诗人登上孤山游 览西湖。只见湖而春水新生,水天一包,天上舒卷的白云和湖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 鸣叫婉转的黄莺,嬉戏追逐,争先恐后地飞上向阳的树梢,不知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 飞下,忙着衔泥筑巢。路边春草刚绿,正好遮住马蹄,草地里繁花东一簇,西一丛,让人眼 花缭乱。诗人修整的白提已经绿杨成荫,在自己种植的林荫下闲逛,别提多悠闲自在了。白居易在杭州只做了短短一年零七个月的刺史,就修筑了著名的白堤,与苏堤共同成就 了西湖的美丽。白居易于长庆四年五月就离开杭州赴洛阳了,禹任之前,正
8、是春暖花开的时 节,他饱含深情,又写了一首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堪称双璧,诗日:“沏上春来 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松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 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春日景色像美丽的画图:群山环绕,参差不一, 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 光的珍珠,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像青罗裙上的飘带。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西湖 的春天,春题湖上写的是春天的西湖,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既是描绘西湖的名诗,也 是歌咏早春的名诗。白居易早年游过杭州,曾梦想到杭州做官,对杭州的深情可见非同一般。离开杭州后, 他
9、深情地写过一组忆江南,特别是第一首写江南之春最为人称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 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春水荡漾,碧波 千里,比蓝草还要绿,春水的碧绿与春花的火红色交相辉映,绚丽夺目,给人很强的视觉冲 击,即使从没有到过江南的人也欲一游为快。“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白居易 的咏春诗自然少不了关注民生的话题,“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 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
10、护。水洒 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诗中描写的是农村青黄不接、农事繁 忙之时,长安城中的皇亲贵族们却在忙于买花,这些狂热的买花者一榔千金,与此同时,一 位来自啼饥号寒的农村的田舍翁发出了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长叹,深刻揭示了 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表达了诗人对困难群体的无限同情。针对唐王朝免除长安西南昆明池 地区农业税费的情况,诗人在昆明春发出“吾闻率土皆王民,远民何疏近何亲?愿推此 惠及天下,无远无近同砍砍”的呼唤。中国的农业税是21世纪才免除的,在12(H)多年前, 白居易就有这样
11、的远见卓识,不能不叫人佩服。春天,在油菜花开遍的田野,也在白居易的诗里!鉴赏春天,万物复苏,人们也开始了一年的劳作,一切都是新的。春天的美景、春天里 发生的故事都进入了诗人的笔端,春天里的筹划让诗人意兴盎然,春天里的思考让诗人扼腕 长叹。春天在白居易的诗里,诗里有白居易的春天。K温馨提示:请完成基础过关训练17*琵琶行并序语言建构与运用1 .答案:(l)xUn(2)zh6(3)niAn(4)ni(5)y6(6)xi(7)di出i(8)gU(9)bi(10)b62 .答案:沦落/伦理/经纶憔悴/精粹/荟萃贬谪/摘要/嘀咕啼叫/谛听/缔造收敛/ 入殓拨开/拔出迁徙/徒劳红绡/销毁3 .答案:虾蛤蛤
12、蟆画划划一下4 .答案:(1)指七言诗(2)随随便便(3)第二年(4)脸色(5)突然爆发出(6)于是作 (7)整理(8)副词,刚才(9)年龄大(10)走了以后(11)叹息声(12)称心如意5 .答案:(1)这,指示代词判断动词(2)动词,说名词,字话,名词 取名,动词吩咐,命令,动词(4)轻轻,形容词轻视,动词轻快与 “重”相对,重量小(5)儿,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数量,名词6 .答案:(1)写,作 是 给,替(2)介词,向 介词,在7 .答案:(1)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2)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被打湿。(4)形容词“重” “轻”均带宾语
13、,用作动词,看重,轻视。(5)名词作状语,在夜里。8 .答案:(1)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2)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3)老大嫁作商人妇相逢何必曾相识(4)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考1明确:第一段写沼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 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思考2明确:(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激发诗人的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作 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2) “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既表现了琵琶女满腹心事不便明说,不愿意见人的难言之
14、痛,更引发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思考3明确:次数曲子特点写作方式第一次悲凉伤感通过萧瑟、凄凉的景物来虚写第二次雄浑激昂大气以大量笔墨正面详写第三次凄凉悲伤以人掩泣、泪湿衣来虚写思考4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的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 深,否则过于直白而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 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 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 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 诗人从乐声中回到
15、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马更杂的乐声融为一体, 创造了美妙的意境。思考5明确: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名扬京都女艺人,才气横溢大诗人。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犯颜直谏贬江州。思考6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 “寻” “问” “移” “邀” “添” “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 琵琶女的急切心情,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铮铮然有京都声”, 自然诗人的声音也让琵琶女感到乡音的亲
16、切。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 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带着拘谨和羞涩登 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思考7明确: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 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的声音摹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宛转流 畅的声音摹为花底的莺语,将爆发的声音摹为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叠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 奏和韵律。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内”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周围环 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琶,还有江边默默的画舫,以及空中寂寂的皎月
17、美到极致的诗作!秋风在窗外蹒跚着,叹息着,台灯下幽坐的我暗自揣想,琵琶行的“密码”是什么 呢?是“命运”(这正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所发现的那个镌刻在石碑上的单词)。记得有高人 说过,二流的作家讲述故事,一流的作家讲述命运。诗人也不例外。3 .相关知识关于“新乐府”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 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 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 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 日新乐府也。(乐
18、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乂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 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新乐府体诗歌,采用了民歌的风格,通俗直率,泼辣平实,很适合表现具有批判性质的 内容。而且反映民间疾苦,也需要人民能读得懂,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歌都会找一个老妇 人,把诗歌读给她听,然后一改再改,直到老妇人听懂了他诗的内容方才定稿。这和北宋时 期苏轼、黄庭坚等人,追求用典用事,尽力让人读不通看不懂的做法,是有一个很强烈的对 比的。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曾总结过新乐府体的特点: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
19、,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 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古希腊人的观念认为,诗隐藏着一个民族全部的秘密。从新乐府序中说的新乐府体的风格:文采应该是质朴的,读之易懂;语言应该是直 截了当的,痛快淋漓;写的事情必须是确有其事;体裁应该是自由灵活的,易于传唱。(但 是,白居易并不要求诗歌要像古乐府一样入乐,只是宜于吟咏。)这些风格特点中,白居易 提到的“直”和“切”,在当时就受到了报复,后世的诗论家也认为他诽谤时政,不够温柔 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部编版 语文 必修 上册 学案第 琵琶行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