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学常规.docx
《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学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学常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康复科疾病护理常规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 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客制度、 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3 .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 记录。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 护理。5 .语言障碍病人,不安排在同一病室,以免影响互相间的信息交流及语言 训练机会。6 .重症病人,应安排在单间病室,以利于抢救治疗;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 应与非感染疾病的病人分室,以避免交叉感染。7 .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
2、防压疮的发生。脑血管意外恢复期康复护理常规1 .按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2 .根据医嘱应用血管扩张剂,指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密切观察用药后的 反应,尤其是血压变化。3 .对于进行针灸、按摩、理疗的病人,应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及肢体活动情 况,在治疗的同时指导病人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12 .仰卧位屈膝运动 下肢抗重力肌痉挛造成屈膝困难,所以应进行屈膝运 动。在仰卧位下膝由伸展位开始做屈膝运动,足跟不能离开床面。初期有困难 可在稍屈膝位开始,治疗者可帮助控制足跟不离床或稍给予助力。13 .仰卧位床边屈膝雕关节始终保持伸展位,小腿放于床缘外,治疗者帮 助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响,活动过程中
3、不应伴有足下蹬。此动作已脱离共 同运动。14 .俯卧位屈膝俯卧位时髓关节为伸展状态,向后钩腿屈膝,用力屈膝时 易同时产生足内翻、屈髓,治疗者应帮助控制,伸髓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进 行。三、坐位训练1 .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可分为三级。一级静态平衡,这是患者最早就 能进行的相对容易完成的动作。训练时让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边,双足平放于 地上,双手放于膝部,保持稳定,如有困难可稍加帮助调整体位。开始时患者 多易向患侧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这样既可以 牵伸痉挛的侧屈肌,同时也是辅助下坐位平衡训练。另外,也可以被动牵伸患 侧侧屈肌。坐位平衡训练时患者前面可放一面镜子,以弥
4、补位置觉障碍的影响, 使患者能通过视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体位。静态平衡完成后需进一步进行二级 自动态平衡训练,即自行躯干腰部活动。训练动态下的平衡,可让患者去取不 同方向、高度的目标物或转移物品,由近渐远增加困难程度。三级他动态平衡, 是在静态平衡下治疗者从前、后、左、右各个不同的方向给患者施加推力,打 破静态平衡,使患者尽快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在给予推力的同时应注意保 护患者,以防摔倒。通过平衡训练不断增强躯干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应 水平,为站立行走做好准备。在此训练中应诱发出患侧的保护性姿势反射,这 也是一种促通。2 .坐位下患肢持重训练坐位双足平放于地面,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
5、 肩充分前伸,躯干前倾,抬头,向前、向患侧方向触及目标物。此过程中足跟 向下用力,将体重渐移至患侧下肢上。训练负重时应注意足跟不能离地,不能 出现前脚掌用力下蹬的现象,更不能试图单使健腿过度用力,因极易引起踝阵 挛。3 .坐一站起训练 患者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边缘5cm左右, 双足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后,上肢像上述前倾持重训练一样,躯干前倾双腿 负重,将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髓,抬臀离开床面后挺胸直立。治疗 者可在患膝和髓部给予帮助。站起后治疗者可继续用膝顶住患膝防止“打软”, 注意此过程中应防止在站立瞬间健足后移造成健侧下肢单独负重站起的情况。 治疗者可用足在患者患足后抵住。躯
6、干前倾是屈髓的过程,而不是弯脊柱和低 头。4 .站一坐训练由站立到稳定的坐下与上述相反,但更难于完成。因为, 这主要是通过股四头肌的离心性收缩来控制的,要求下肢肌群更好的协调作用。 开始治疗者可帮助屈膝上提腰带,控制坐下速度。5 .坐位下屈膝,踝背屈 此训练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能离开地面。踝背 屈可在坐位膝关节自然屈曲位下进行,应防止内翻。6 .坐位下的上肢训练耸肩运动和上肢反射抑制肢位下的肩胛活动。上 肢上举和患肢独立主动上举训练等卧位时的上肢训练,也应该在坐位下继续进 行。四、站立训练,1 .站立平衡训练是站立位下的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训 练。方法基本同坐位平衡,但保持站立平衡
7、还需要膝、踝、髓关节稳定性控制。 利用姿势镜此时仍是必要的。在静态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训练患侧下肢持 重:两足稍分开,让患者将重心渐移向患侧,逐渐提高持重训练的目标。2 .立位下屈膝训练患者站着做屈膝动作时保证髓能保持伸展。3 .膝关节稳定性控制膝关节不稳定表现为站立和行走时膝“打软”或 “过伸”,患者因为无力控制而通过过伸“锁住”关节采求得稳定。训练可在 站立位下尽可能患肢持重,上肢可扶持肋木、平行杠或桌椅进行患膝0-15范 围内有控制的缓慢活动。也可在床上或坐位下进行,由治疗者帮助一手通过足 底施加推力,另一手放在膝关节膝伸屈时上、下引导控制活动范围。五、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1 .手杖和扶
8、持下步行采用三点支持步行,步行顺序为手杖一患腿一健 腿,即:健手持杖,先伸手杖,后迈患腿,最后迈健腿。手杖的长度为自然站 立股骨大转子到地面的高度,或自然站立、屈肘30。、腕背伸约25下持杖的 高度。多脚杖有更好的稳定性。必须使用辅助器步行者才较早给予使用手杖的 训练指导。2 .上、下楼梯训练由于下肢有一定的伸肌异常运动模式,伸膝时踝尖 足内翻,患者感觉患腿长,不得不向健侧侧身。正确的上、下楼训练方法是: 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六、平衡共济训练为了进一步提高平衡能力,可在平衡板上训练,通过自行摇摆或治疗 者摇摆,训练动态下的平衡能力。另外,也可进行单腿站立、踩直线站立
9、和行 走来进行高水平的平衡训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常有肩关节半脱位、肩一手综合征、肩痛、体位性低 血压、骨质疏松等继发障碍,因此,应在发病早期即开展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护理,预防合并症与并发症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继发障碍进行治疗训练护理。一、心血管系统资料报道,大约9%-34%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重-5天可能出现 心肌酶CK-MB升高,这种低浓度的CK-MB并不是心源性升高,而是一种神经源 性心肌损害,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一般不影响 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出现下列任何情况,应立即终止康复训练:1 .心率比基础心率降低超过20%;.心率比基础心率增加大
10、于50%;2 .收缩压增加到240mmHg;.收缩压小于90mmllg或降低超过30mmllg;3 .舒张压增加到重20mmHgo二、下肢深静脉血栓1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 DVT)是血管 内皮损伤、血流速度减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所引起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血小板 聚集,形成血栓。脑卒中后肢体活动受限长时间卧床制动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肥胖、高LDH、创伤、心衰等。2 .临床观察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肢痛、肿胀,局部温度稍有升高,肢体颜 色异常,红晕、发给、苍白均可发生。伴有炎症的下肢静脉血栓又称血栓性静 脉炎,可有发热、心悸、白细
11、胞升高等,甚至造成肢体坏死。如血栓脱落可引 起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部位越高,血栓脱落的机会就越多。肺栓塞 表现为突发气促、胸痛、咯血,肺部可闻及啰音。巨大的血栓栓塞可引起呼吸 极度困难、急性心衰,甚至心跳骤停。3 .预防所有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有肢体偏瘫的患者,均要预防深静 脉血栓。具体方法是:开展早期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用枕 头抬高下肢;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下肢肌肉功能性电刺激;穿长 筒袜。4 .治疗(1)肝素:大多数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常用速避宁0. 4ml脐周皮下注射,2次/日,注意出血的副作用。(2)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新的血栓形
12、成,溶栓治疗则可溶解形 成的血栓,常用尿激酶。对肺动脉栓塞大量使用溶栓药是必要的抢救治疗方法, 但应注意出血的并发症,尤其是脑出血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应限制下肢的活动, 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进行上肢活动,待血栓机化后再开始下肢活动。(3)手术治疗:对懿、股静脉血栓选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必须是早期治 疗,3天以内的新鲜血栓取出效果比较好。三、肩痛肩痛(shouldcpain)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脑血管疾病早期及后期 均可发生。有些肩痛是由以外的损伤引起的,但一般都有典型的进行性发展的 疼痛。开始仅在被动活动上肢时,在关节活动范围的终末会感到疼痛,并可准 确地指出疼痛部位,如为患者翻
13、身更换床单位或更换上衣等被动活动时患者感 觉到疼痛,若产生疼痛的原因未去除,则疼痛会很快加重,并在整个活动范围 内都会引起疼痛,尤其是做上举上肢或肩外展时。以后,越来越不能准确地指 出疼痛部位,有些患者会出现昼夜疼痛,有些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影响到了睡 眠,康复护理训练不能继续进行。1 .病因与机制形成肩痛的有关机制为瘫痪后肩胛骨下沉、后缩及肱骨 内旋等,造成肩胛骨和肱骨缺乏协调运动、肱骨外旋不充分及肱骨头在关节盂 内下移不充分。引起肩痛的不恰当的运动有:在没有改变肩胛骨的位置、肱 骨无外旋的状态下进行肩部的被动活动;在帮助患者做床向轮椅转移时牵拉 了上肢,强行外展肩关节;不正确地上提坐在轮椅上
14、的患者身体;用不恰 当的方法为患者穿衣、洗腋窝等;不恰当的关节活动;在上肢屈曲、没有 充分伸直及肩胛骨不能旋转时,患者不正确地自行带动患肢运动02 .临床观察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在严重的患者可有静 息时自发痛。3 .预防消除可能引起肩痛的因素,确保在正确的范围内用正确的方法 活动肩关节。4 .治疗早期症状的治疗:突然产生疼痛后应尽早给予治疗,使患者在 关节活动范围无疼痛感。活动上肢之前要活动肩胛骨及做躯干旋转运动,指导 患者按正确方法做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的运动,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并按正 确的方法做转移、穿衣动作及辅助步行等。较重症状的治疗: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根据患
15、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见上肢训练的有关章节。(1)理学疗法:1)针对肩关节局部的方法,如热疗、冷疗、功能性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生物反馈等物理疗法及吊带、肩关节支撑、体位摆放等。2)针对神经损害和异常运动模式的方法,如Bobath、Bmnnstrom、PNF 技术。(2)药物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消炎镇痛剂、局部麻醉药物和抗痉挛 制剂等。四、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表现为恢复期的患者突 然出现患手浮肿、疼痛(也可出现患肩疼痛),手的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 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后第3天发生,迟至6 个月后发生,74. 1
16、%在发病后3个月内发生。1 .病因与发病是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导致其功能异常而致肩手综合征的发 生,其诱因可能为: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尤其是过度掌屈位;患 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活动;患肢输液诱发手浮肿;过度过多腕背屈也可诱 发水肿和疼痛。2 .临床观察 较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手浮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为 剧烈),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畸形。3 .预防治疗 在卧位时,患侧上肢可适当抬高;在坐位时,把患侧上肢放 在前面的小桌子上,并用小夹板固定避免腕部屈曲。(1)向心性加压缠绕:手指或末梢的向心性加压缠绕是简单、安全、具有戏 剧性效果的治疗方法。用一根粗约-2mm的长线,从远端到近
17、端先缠绕拇指, 然后再缠绕其他每个手指,最后缠绕手掌和手背,一直到恰好在腕关节以上。(2)冷疗:有止痛、解痉及消肿的效果。用9. 411. 1 C的冷水浸泡患 手 30min, 1次/日。(3)冷、热交替法:先把患手浸泡在冷水中5-10min,然后再浸泡于温热水 中10-15min,每日3次。目的是促进末梢血管收缩、舒张的调节能力,效果 肯定。(4)冰水浸泡法:将患者的患手浸泡在1: 2的冰水中,来回浸泡3次,每 次短时间隔。(5)主动、被动运动:首先进行肩胛骨活动,之后可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 行三维的肩关节活动。不应练习使伸展的患侧上肢持重的活动。患侧上肢的被 动运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
18、的活动度,但这些活动应非常轻柔,以不产 生疼痛为度。(6)选用各种物理治疗方法。五、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其发生率在60% 70%左 右,多数在数周之内,特别是在上肢迟缓性瘫痪期发生。1 .病因与发病 从解剖学上看肱骨头的2/3处于关节囊外,肩关节自身的 稳定性较差,需要韧带和部分肌肉来加强和固定肩关节。脑血管疾病后,处于 迟缓性瘫痪期的肩关节周围的固定结构强度降低,加上患肢本身的重力作用, 使肱骨头脱出关节囊。2 .临床观察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 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T横指,即可诊断。3 .预防治疗 一
19、旦出现半脱位多难以恢复,故早期加以保护、进行预防是 必要的。早期瘫痪上肢可安置在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放置姿势,也可使 用三角巾式吊 带。治疗:通过纠正肩胛骨的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的位 置,以恢复肩部的自然绞索机制。手法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屈、 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活动或增加其张 力。治疗师站在患者前方,向前抬起患者的患侧上肢,然后用手掌沿患侧上肢 的方向快速反复地向患者手掌加压,并要求患者保持掌心向前,不使肩后缩。 用冰快速地按摩有关肌肉,可刺激肌肉的活动。对三角肌及冈上肌用功能性电 刺激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也是有效的方法。针灸尤其是电针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复 常见疾病 护理 常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