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对《沉和浮》单元教材重新编排的思考与实践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docx
《57对《沉和浮》单元教材重新编排的思考与实践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7对《沉和浮》单元教材重新编排的思考与实践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沉和浮单元教材重新编排的思考与实践【内容摘要】:教科版沉和浮内容的编排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 要线索,以探究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在本单元中教材牺牲了知识框架的 连续性以确保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自主性,但由于知识点的复杂性、知识框架的 混乱性、实际的不可操作性等等因素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沉和浮 单元其实包涵了 “浮力”和“密度”两大知识点,这样强度的科学概念不再适合 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来研究科学知识,而是应该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经 验0i关键词】浮力科学概念知识框架重新编排一、现行教材分析(-)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沉和浮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作为物质
2、课的基础,本单元为学生提 供了研究的机会。在五上“运动和力”的学习基础上继续探究,完成对浮力的认 识。将使学生经过“观察一一发现一一推测一一验证”四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验 证,对物体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认识打下坚实基础。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 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通过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体积大小、 重量、形状、密度),最后形成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二)本单元内容结构联系沉和浮单元一共有8课,分别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 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浮力、下 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马铃薯沉浮的 原因。1-4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规
3、律,5-8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第 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引发兴趣。第2和3课探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 积的关系。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为人类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第5和6课是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运用 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7和8课是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 的沉浮影响,沉浮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课题“概念构建。L浮力一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排开的 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认识 物体的沉浮由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决定。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体也能影响
4、沉浮,4.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液体是通过影响浮力从而影响沉浮。不同液 体单位体积的重量不同。一5.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不同固体单位体积的重量不同。比同体积的 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 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6.造一艘小船,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表1T改编教材的课题及概念构建逻辑参考文献:1.“沉和浮”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思考,周七零,新课程(上),2014-07-15.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曾恒志;张力;任祖林,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7.小学科学单元积件式组合教具的有效研制与应用研究,沈洋,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
5、 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2014-11-012 .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之我见,冯国梁,甘甭教育,2013-05-01.在认知冲突中推动概念的发展,傅道龙,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203 .小学科学课程“物质科学”领域概念及教学研究,商瑞莹,首都师范大学,2014-04-28.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一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孙璐璐,宁波大学,2013-06-084 .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芮莉,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20(三)本单元探究活动本单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编者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浮的许多 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
6、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的解释, 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二、问题的提出虽然教材的内容和探究的顺序安排地有理有据,层层推进,但是最终构建的 知识构架却不那么尽人意。数次的执教本单元内容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 于本单元内容知识的混乱产生的复杂感,。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 点,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教材编排得不恰当:(-)知识点的复杂性【片段】:在第二堂课的进行过程中,当我出示重量相同而体积不同的四个 正方体,请同学们猜测它们的沉浮状况时,出乎我的意料,居然绝大部分的人都 认为塑料块都是浮的。一“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状况与大小无关/ 一住同 学
7、进行了解择。其他同学都很肯定地点头附和。一当然结果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小方块有沉有浮:“难道上节课的结论是错 的?,有聪明的孩子意识到:“大的正方体是空心的!”一我解绛道:“没错,虽然看上去都是由塑料构成的,但是空心的塑料块是塑 料块和里面的空气的“混合体”,它和实心的塑料块并不是同一种物质,所以不 运用上节课的结论。,“那不是同一种物质有什么可比性呢?“看来沉浮与是否空心有关!”,“那上节课如果我们用的是空心萝卜怎么办? ” 一时间课堂炸开了锅,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一从第一课开始,学生先认识到沉和浮与材料种类有关,与物体体积、重量无 关,但实质上不是“与体积、重量无关”,而是应该“与体积、重
8、量都有关系”, 所以在第二课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生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认识到“如果体积 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当然这还远远没有涉及到“沉和浮”的木质,于是在第三课中我们使用橡皮泥进一步研究,发现“材料相同、重量相同、体积相同”的物体也能改变沉浮状 况,原来问题在“排开水的量”而非“体积”上,前一课的结论是不完整的。为什么排开的水量会导致沉浮变化呢?我们想到物体的运动与力有关,于是 学习了“浮力”这一概念,排开的水量决定了浮力的大小,而浮力的大小决定了 “沉和浮”。然而结论又错了,“浮力的大小”与“沉和浮”无关,“浮力的大小与重力 大小的比较”才决定了 “沉和
9、浮”。我们在第6课中终于认识到了这点。但是当老师出示的一模一样的两盆液体使得同一个马铃薯的沉浮改变了的 时候,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又出现了怀疑一一液体性质也能改变沉浮。到了本单元最后一课,才知道原来液体性质是改变了浮力从而改变了沉浮, 还可以用“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 在液体中上浮”来直接判断物体的沉浮状况。这一系列的探究是略显复杂的。(-)知识框架的混乱性体积,J浮力,物体的密度3沉和浮从概念框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是从整个知识框架中间部分的“重量” 和“体积”入手,从中间向左边的顺序构建知识网络,1-6课完成了这部分的搭 建。但是从本单元的第七课开始,
10、又突然引入“重量与体积之比”的说法,用物 体液体之间“同体积比重量”(其实就是密度)来判断沉和浮。这其实和之前六 堂课完全相反,从另一个维度来解释沉和浮,所以第六课和第七课之间的衔接会 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并且最后两堂课想要生成“沉和浮与液体的重量和体积的 比值有关”这一概念也非常困难。学生会非常迷糊一一明明已经掌握了通过浮力 和重力的大小比较就能判断沉浮(这一概念的形成比较容易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原 有认知),又出现“液体的性质”这个问题,液体的性质能影响浮力还可以理解, 可是“液体的性质和物体的性质比较”也能判断沉浮明显有些强人所难。出于对 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考虑,教材回避了密度这一概念,但是
11、这知识点的难度还 停留在较高水平。(三)实际的不可操作性教科版科学内容的编排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面向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探究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然而在实际 操作过程中并不理想,每周三节课的课时安排意味着需要近三周的时间来完成一 个单元的研究。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导致了前后知识的不连贯,教师常常需要不停 地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才能来继续展开下一个研究。又由于学生兴趣的退散和注意 力的缺乏,形成的科学概念在一遍又一遍学习沉和浮的过程中越来越迷糊,无法 形成有效、清晰的科学逻相,最终事倍功半,导致实验的无趣和课堂的失败。再 加上知识点的混乱导致的作业正确率低下,必然会极
12、大地打击他们对于继续实验 探索的积极性。三、对沉和浮重新编排的探索和实践(-)改编的理念与背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启了运动和力的研究,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已经充分接 触了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了解了我们身边各种力的存在,清楚地掌握 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要使得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 止)都需要力的存在。这与沉和浮中的浮力一课联系紧密。浮力一课,是本单元的分水岭,也是笔者进行改编的关键。从本课开始, 学生将尝试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本课共编排三个活动,分别是“感受浮 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和浮 57 单元 教材 重新 编排 思考 实践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