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疗规范2023版【发病机制概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在发病的 不同阶段,不同的病理机制占据主导作用。近来发现细胞内的高糖可诱导线粒体电子传递 链产生过多的超氧阴离子,这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大量的基础 与临床研究发现,多元醇通路代谢流增力口、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堆积、蛋白激的 C激活以及己糖胺通路代谢流增加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机制,而超氧阴离子的 堆积可能是这四条经典并发症通路的共同上游因素、慢性低度炎症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产生重要的作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的
2、心血管病并发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以 及心力衰竭。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均显著升高,心血管 疾病是糖尿病的首位死亡原因,也是糖尿病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冠 心病(ASCHD)是糖尿病主要的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CHD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 者群高35倍。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合并的CHD进展快、累及多个分支并 且病变更严重,预后更差。心力衰竭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与非糖尿 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因心衰住院升高两倍。糖尿病在确诊时以及至少以后的每一年, 都应该对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一)糖尿病合
3、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肥胖/超重、血脂紊乱(高 LDL胆固醇、低HDL胆固醇)、年龄、吸烟、家族史、蛋白尿以及慢性肾病。在1型糖尿 病,病程是冠心病早发与否的重要预测因子,合并白蛋白尿和高血压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生 率上升。在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可在发生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心肌梗死时才 确诊。研究发现,糖耐量异常与冠心病死亡率上升有关,餐后血糖浓度与动脉粥样病变程 度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情况时应行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其严 重程度。I.有典型或非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2 .有周围血管或颈动脉闭塞性疾病。3 .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或梗死。可能发生严重低血糖
4、。(三)神经病变检查1 .体格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筛查DPN,主要检查针刺痛觉、温度觉、振动觉(使 用128MHz音叉)、触觉(使用10g单纤维尼龙丝)及踝反射。如若以上检查中有两项或以上 阳性,筛查DPN的敏感性可高达87%。10g单纤维尼龙丝缺失可以预测足溃疡。2 .神经病变评分常用于临床工作和科研进行DPN诊断,目前较公认及广泛使用的有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法(MDNS)和多伦多DPN临床积分系统,后者根据症状积分、 踝反射积分及感觉检查积分进行评估,见表19-4-6-2o表19-4-6-2 Toronto评分体系症状分:足部疼痛、无力、发麻、上肢症状、共济失调,出现一项记1分,
5、不出现为 0分反射分:膝反射、踝反射,每一侧反射消失2分,减退1分,正常0分,最高分4分感觉试验分:温度觉、针刺觉、轻触觉、振动觉、位置觉,每出现一项异常记1分, 无异常0分注: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总分最高19分。3 .辅助检查振动感觉阈值(VPT):简便、无创、重复性好。VPT25伏特的糖尿患者群,其发生 足溃疡的危险性是VPTV15伏特的人群的7倍,临床常以VPT25伏特作为评判足溃疡风 险的重要指标。 定量感觉试验(QST):计算机辅助的QST检查可有效检杳各种感觉(包括触压觉、 温度觉、痛觉和振动觉)阈值。方法可靠,但价格高昂、操作繁琐,并受室内温度、测试部 位的皮肤厚度等影
6、响。神经传导速度(NCV):是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金标准”。糖尿病神经病变多表现 为轴索损害,通过NCV和肌电图检查可鉴别诊断CIDP、运动神经元病及炎性肌病。但 NCV检查主要反映大神经纤维受累情况,阴性结果不能排除DPN。(4)活组织检查:腓肠神经的活检可直接根据形态学改变判断神经病变是否存在,并 可反映受损神经的性质、严重程度,排除血管炎等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但为一侵入性检 查,并且仅提供一个时间点、一个部位的信息。皮肤斑点活检相对简单、损伤较小,可检 测表皮间神经纤维(iniraepidermal nerve fibers , lENFs)密度,从而判断神经病变的存在与严10重性。(5
7、)其他:如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CCM) 轴索反射介 导的灼热反应测定及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等。4.自主神经检查CAN检查包括心率变异性、Valsalva试验(最长R-R间期与最短之 比)、握拳试验(持续握拳3分钟测血压)、体位性血压变化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频谱分析等。有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应进行胃排空试验。对于有泌尿系统症状患者可行膀 胱残余尿量检杳。(四)DPN诊断由于较多DPN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必须依靠详细的体格检查。如 果存在典型的神经病变症状合并远端感觉缺失及踝反射缺失,或存在多个神经系统体征不 伴有症状,均高度提示D
8、PN。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以上异常则可诊断DPN: 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杳,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膝反射消失:神 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临床中还可选择定量感觉检 查、定量自主神经 检查及神经活检等作参考。诊断DPN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易 伴发的神经病变还包括CIDP、维生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贫血等。(五)防治1 .预防(1)控制代谢紊乱: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DPN的风险。加强足部护理:选择合适的鞋袜,软皮皮鞋、运动鞋是最理想的鞋子,要经常检 查并取出鞋内的异物。正确洗脚和护 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口洗脚。秋冬季节足部易干裂, 可用润肤
9、霜均匀涂擦在足的表面,汗脚可撒些滑石粉。定期进行筛查及病情评价:在诊断为糖尿病后至少每年筛杳一次DPN;对于长期 使用二甲双孤的患者,应重视维生素82缺乏的可能;对于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 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每隔36个月检查双足感觉。2 .病因治疗 稳定地控制血糖:研究显示神经病变的症状不仅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同时与血 糖的波动密切相关。改善神经微循环:可选用PGE2、己酮可可碱、山蔑蓉碱、西洛他腔、活血化瘀中 药等以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及修复药:常用甲基维生素B/甲钻胺),此外,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神经1111营养因子、肌醇、神经节昔脂(ganglioside, GA)和亚麻酸
10、等可能有效。(4)其他:小样本研究显示a-硫辛酸(抑制氧化应激)具有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的 作用。此外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s)、氨基弧、甘油酸、乙酰-L-肉毒碱抗氧化剂也有应用。3 . DPN症状治疗许多患者需要药物控制疼痛,DPN的任何阶段使用非药物、局部用药 及理疗均可能有效,包括针灸、辣椒碱、硝酸甘油喷雾或贴剂等。常用的流程见图19-4-6-U4 .自主神经病变治疗CAN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或晕 厥时治疗棘手,可.采用氟氢可的 松、可乐定、奥曲肽、米多君等 药物治疗,但作用有限,非药物方法(足够的盐摄入、避免 脱水和利尿剂使用、下肢支撑长筒袜等)可能有辅助疗效。胃轻瘫 可选用易消化
11、、脂肪和 纤维含量低的食物,少食多餐。西沙必利(每餐前1020mg)可能是最有效的药物,此外其 他药物如症状性神经病变排除其他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稳定、严格地控制血糖(2型糖尿 病并非必需胰岛素治疗)三环类药物(如阿米替林睡前25150mg) I抗惊厥药物(如加巴 喷常用剂量L8g/d)阿片样物质(如曲马朵,轻考酮)住院/疼痛专科多巴胺激动剂(多 潘立酮每餐前1020mg)及红霉索可能有一定疗效。糖尿病膀胱病变应利用定时排尿或自 我放置导尿管进行治疗。氯贝胆碱(乌拉胆碱)的疗效不一。勃起功能障碍可选用磷酸二 酯酶-5 (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女性性功能障碍可使用阴道润滑剂、治疗阴道感染、
12、 全身或局部雌激素替代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美 国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糖尿病患 者致盲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DR在1型糖 尿病中尤 其严重,也常见于2型糖尿病。DR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明显 相关。30岁以前发 病的糖尿病(I型糖尿病为主)中DR发生率为71%, 11%进展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在年 龄较大的(2型糖尿病为主)糖尿病中DR发生率为39%, 3%进展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病因与发病机制DR发生与病程及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是DR 发生的重要因素,严格的血糖控制
13、可明显减少DR的发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多元醇通路 活性增加、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毛细血管壁细胞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失衡、凝血-纤溶系 统紊乱、促新生血管的生长因子增多、局 部RAS系统异常等诸多因素共同参与DR的发生 与进展。(二)病理DR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视网膜上出现微血管瘤、软性或硬性渗出、视网膜 水肿、新生血管形成、出血、纤维组织增生和视网膜脱离等。根据发生程度的不同,可以 分为:121 .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眼底出现微血管瘤、 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视网膜和黄斑水肿等。如果这些病变累及黄斑中心凹,则影 响视力。即使患者未诊断糖尿病,一旦出现上述眼底表
14、现,应高度怀疑患有糖尿病。2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最重要的特征是视网膜有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在玻璃体表面或伸入玻璃体腔内。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常位于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的外围,如丝网状或聚集成团。视乳头上如果出现大鼠的新生血管,可如海星样伸向乳头 外。新生血管易于渗漏和破裂出血,导致屈光间质的混浊。疾病进展阶段可发生新生血管 膜,早期的新生血管裸露,以后逐渐有纤维胶质组织伴随而成纤维血管膜。可引起牵引性 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还导致黄斑病变,包括黄斑水肿、渗出、缺血及PDR对黄斑的侵犯, 导致视力减退。(三) 临床表现DR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进展速度也不一,还受是否合并白内障、
15、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影响。视力的改变为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与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和 部位有关。早期可无症状,随病变进展可逐渐出现视力减退,如有视网膜水肿可弓I起光 散射,故有闪光感。视力的突然丧失往往由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导致。(四) 诊断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视力改变的出现,要考虑DR的可能,通过检查眼 底多可明确诊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黄“金标准”。美国眼科学会推荐采用“糖 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表19-4-6-3) 表19-4-6-3 DR分级标准正常:扩瞳眼底检查发现无明显DR无明显异常轻度非增生性DR:仅见微血管痛中度非增生性DR:介于轻度和重度DR之间
16、重度非增生性DR具有以下任一表现:4个象限内视网膜出血均多于20处2个以上象限内明确的静脉串珠状改变1个以上象限内显著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但无增生性改变增生性DR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如下表现:新生血管,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我国现行采用的DR分期标准是1985年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定的六级分期(表19-4-6-4)O表19-4-6-4 DR分期标准13单纯型I有微动脉瘤和/或有小出血点(+)较少,容易数;(+)较多,不易数II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有出血(+)较少,容易数;(+)较多,不易数1D有白色硬性渗出或有出血(+ )较少,容易数;(+ + )较多,不易数增生型IV眼底有新生血管或有玻璃体积血V眼底
17、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VI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并发视网膜脱离注:“较少”,“容易数“,“较多,“不易数”均包括出血斑点。(五) 预防和治疗已经发牛.的DR,治疗难以完全逆转,严格控制血糖对于防止DR 的发生、延缓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尚需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及戒烟。有临床 研究发现非诺贝特可延缓DR进展,径苯磺酸钙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有定 疗效。一旦确诊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即应考虑行视网膜激光治 疗,部分视网膜被激光凝固后, 剩余视网膜可得到较卡富的血氧供应,阻断对血管新生的刺激作用。早期激光治疗效果较 好,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检查眼底,以便早发现病变,及早治疗。【糖尿病肾脏
18、疾病】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导致的 CKDo约30%的T1DM者和20%-40%的T2DM者发生DKD, DKD是美国和欧洲终末期 肾 疾病(ESRD)的首位病因,在我国是导致ESRD的第二位原因。DKD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 病程、血压、腹型肥胖、血脂、种族、遗传等。研究显示,积极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明显减 少和延缓DKD的发生,尤其是病程早期干预治疗效果甚佳。(一)发病机制机制复杂,高血糖相关的代谢异常、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PKC途径的 激活、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堆积、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失衡等共同参与了 DKD的发生与进展。 临床研究显示,遗传在DK
19、D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涉及的基因与RAS系统、脂代谢、细 胞因子等有关。(-)临床表现和分期一般分为五期:第I、n期为临床前期,第ni、 v、v期为临床 诊断。I期:表现为皆体积增大和仔小球滤过率(GFR)增高,皆血浆流量(RPF)和肾小球毛细 血管灌注及内压增高。这些变化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此期患者肾结构和功能无明显改变。14n期:运动后微量白蛋白尿,此期仔小球已显示结构改变,仔小球基底膜(GBM)增厚 和系膜基质增加,GFR 150ml/min和白蛋白排泄率(AER)v30|xg/min0HI期:持续微量蛋白尿,AER常为20200|ig/min或UAE在30300mg/24h,尿常规 检测
20、蛋白尿多为正常。此期患者GFR大致正常,血压可轻度升高。GBM增厚和系膜细胞 增加较II期更甚,病理检杳可见肾小球结节性和弥漫性病变,临床研究显示积极干预治 疗可阻止或延缓大量蛋白尿的发生。W期:为临床蛋白尿,AER200|xg/min或UAE300m附2411或尿蛋白0. 5g/24h。此 期血压增高,GFR开始进行性下降,水肿多较为严重,对利尿剂反应差。仔小管功能隙碍 出现较早,近端肾小管对水、钠以及糖重吸收增加,病理显示GBM明显增厚,系膜基质 明显增加。T1DM诊断15-20年以及T2DM诊断5年以上者易进入IV期,该期患者常同时 合并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V期为尿毒症期(ESRD
21、),可有尿毒症临床表现,GFR进行性下降,持续蛋白尿,低蛋 白血症,水肿,高血压,此期患者常伴发增殖期视网膜病变。(三)筛查1型糖尿病在确诊5年以后、2型糖尿病在确诊后,应每年筛查尿常规、尿 白蛋白/肌W(UACR)和估算的GFR(eGFR)。(四)诊断根据UACR升高或eGFR下降,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CKD可做出临床诊断。 可采用随机尿检测UACR或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血糖急剧升高、运动、泌尿道感染、显 著高血压、心衰以及急性疾病均可致尿白蛋白排泄短暂升高,应注意上述情况的存在。在 36个月内重复检测,3次中有2次UACR升高可诊断白蛋白尿。检测血清肌酹并采用公式计算eGFR,是CKD诊断
22、的主要指标,关于采用哪个公式计 算尚存争议,目前主要推荐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MDRD或CKD-EPI公式。部分糖尿病患 者eGFR已下降而尿白蛋白排泄无升高,因此在筛查时无论是否有白蛋白尿,均应定期测 定 eGF&通常情况下,若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蛋白尿,且伴eGFR卜.降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 损伤即要考虑DKD的诊断,若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KD诊断可确定。出现下述情况 应注意非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病变:曾有非糖尿病肾病者;有明显蛋白尿但无视网膜病变者; 短期内蛋白尿明显增加者;24小时尿白蛋白大于5g;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血尿、蛋白尿合 并血尿、管型尿)。15病理诊断是诊断DKD的“金标准”,必
23、要时可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病因。病理显示肾小球病变分为:I级,基底膜增厚;Ua级,轻度系膜增生;Ub级,重度系膜增生;HI 级,一个以上结节性硬化(KW结节):IV级,晚期糖尿病肾小球硬化。该病 理分级与eGFR、 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5年生存期分别为:I级、Ha级100.0%, Hb级75.0%, HI级66. 7%, IV 级 38. 1%0确诊DKD后,应根据cGFR分期,目前一般参照NKF的建 议将CKD分为5期,详见 数字资源19-4-6-1:1 期,肾损伤伴正常 eGFR M90nJ/(min - 1.73m2);2期,仔损伤伴eGFR轻度下降6089ml/( min 1.73m2)
24、;3 期,eGFR 中度降低3059ml/(min 1.73m2);4 期,eGFR 重度降低15-29ml/(min- 1.73m2):5 期,肾衰竭,eGFRv 15ml/(min 1. 73n)2)或透析。(五)治疗I.饮食治疗包括减少钠盐的摄入、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摄入量约0.8g/(kg-d); 已透析患者可适量增加。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必要时可补充复方a-酮酸制 剂。2.控制血糖具体策略参见本章第二节1型糖尿病”。近期的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 有降糖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可用于cGFR45ml/(min- 1.73m?)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 也 能减少大量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慢性 并发症 诊疗 规范 20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