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三野四野.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解放战争中三野四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放战争中三野四野.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放战争中三野四野目录1 .绪言1.四野21.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22. 2.亚洲第一的工业资源23. 3.举国体制的支持帮助24. 4.装备更新和物资补充35. 5.国军兵力的严重不足36. 6.总体战略的轻南重北3.三野53. 1.付出最多,牺牲最大54. 2.无后方作战,兵员物资补充困难55. 3.任务最重、恶仗最多66. 4.逼出来的险仗恶仗,成了神仙战6.综述6四野和三野,战略环境及战略任务截然不同,不能随意用来相互比较1.绪言1945年9月19日,延安向各根据地的中央局发出了目前任务和战略部 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早在4月至6月召开的“七大”上,“
2、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方针就已经 在大会上得到了共识,定下的基调掷地有声:“哪怕南线全部打烂了,只要北线的战略目的达到,那就是胜利!”引自长城出版社解放战争全战事第4卷。东北的重工业资源经过奉系军阀以及日满政权20多年的经营,至1945年 末,工业规模己超过日本本土,位列亚洲第一。挺进东北,占住东北,是我军 当下所有任务的重心,可谓重中之重。在这个总体战略布局下,我军总体上分为南、北两条战线。因此,解放战争初期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就是要求我军南北两线部队必须做到“北线谋发展,南线求生存。”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于担负的战略任务不同,所处的战略环境各 异,所以,两支部队在不
3、同时期的作战方针,作战形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 战略地位上也存在着“南轻北重”之分。许多网友喜欢把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拿来比较一番,比较这两大野战 军各自的发展沿革、人数装备、战役战例,甚至是将领的指挥艺术等等,非要 排出个第一、第二不可.但是,这种比较是不科学的,也是根本没有必要的,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 战军在我军总体战略布局下,两个野战军所担负的战略任务根本就不同,前者 谋发展,后者求生存。所以,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非要比较的话,也只能从战略环境和战略任务上做一些简单的说明一一2.四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战功卓著,威名赫赫,但和其他几个野战军比较 起来,东北野战军有着其他几个野战军没有的
4、先天优势:2.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背靠苏、蒙、朝,使得国军始终只能攻其一面。当时高岗有句名言:“背 靠苏联,坐稳沈阳,把陆路和海路的几个口子一堵上,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2.2.亚洲第一的工业资源上文已经讲过,东北的工业资源和工业规模位列亚洲第一。并且,铁路网络经张作霖父子,以及日满政权20多年的建设,已相当成 熟,从而保障了我军在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兵员运送和物资流动,东野为此还专 门组建了一支铁道兵部队。2.3. 举国体制的支持帮助从全军,从各解放区、从各根据地抽调最优秀的干部和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挺进东北、支援东北。抽调的两万多名军政干部,以及山东的115师一部和新四军的第3师,那 都是我
5、军最优秀的指挥员和最能打硬仗的部队。初期入关的11万干部战士, 全都是我军精华,他们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一声令下,就连位于南泥湾陶宝峪的延安炮兵学校,全校师生都集体挺进 东北,以延安炮校师生为基础,东北炮兵部队才得以组建。试问:对东北如此巨大的,举全军、全解放区之力作出的支持,除东北野 战军之外,还有哪个野战军得到过这样的殊荣?2.4. 装备更新和物资补充东北日军投降后,其武器装备绝大部分被就地封存于仓库,由苏联红军看 守。我军最先到达东北的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曾克林部,就是利用这些日械, 完成了全员换装。1947年12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给中央的电报中这样写道:“至去年5月苏
6、军完全撤离,移交我方的日军仓库,共计装备10个师30 个步兵团、2个山炮营,粮弹物资均得补充。”一一引自长城出版社解放战争全战事第4卷)2. 5.国军兵力的严重不足从山海关战役开始,到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国军正规军的兵力从未超过30 万人,加上乱七八糟的地方部队,就算把交警大队和保安部队统统算上,也始 终没有超过60万人。1947年6月之后,东北国共两军在兵力上的对比,国军始终处于劣势, 只能集中兵力守备长春、锦州和沈阳,儿乎没有机动兵力。就连王牌部队孙立 人的新1军,都被拆分开来守备各大城市。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敌30余万,国军兵力连我军的一半都 不到。而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中原
7、野战军却是以60余万对敌80余万,由最 初设想的“小淮海打黄(黄百韬)战役”,直接演变成了淮海战役。中央为此生动地形容道:“华野中野,这是把好儿口饭当作一口来吃,硬生生把一锅“夹生饭”吃得干 干净净!”2. 6.总体战略的轻南重北无论是华东野战军的“七月分兵”,还是中原野战军的“挺进大别山”,都是 遵照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在全局上,都起到了牵 制国军于中原地区,使其难以向东北增兵的作用。“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方针,后来改了几个字,改成了“向北谋发展, 向南求生存”。向北谋发展,是指东北野战军;向南求生存,自然是指华野和中野。而中心思想就是:“哪怕南线全部打烂了,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放战争 中三野 四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