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docx
《《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1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 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 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 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 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 的导读精品。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 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
2、心里有个数,不至于 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 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 是某高土,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2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 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 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 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 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为看他的文章能够很轻易地读懂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3、,他舍去了那些无关紧 要的修饰,只把干货留给读者,我感觉这才是一位作家的负责的表现。本书的主旨是告诉读者,我们国家的那些经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 他努力推崇这些经典,比如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等总共十三篇之多。 书中不仅分别讲述,并且还结合了历史大脉络,体现出了一种连贯性。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 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 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 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 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很多错误的思
4、想不断传染,使人们还自以为加入了国学的保护队伍当 中,其实这帮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国学被人淡忘, 有人怪罪于西洋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还有人 认为保护古学就是保存古文古诗,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时候使这些 得到一个终结了。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是在故事一样,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 它成熟的时间很早,但是单从思想和内容上来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朱 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 会有质的改变的作品是千万不能被忽略的。如果你觉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 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就算你毫无古文基础依然可以看这本书,它会领 你上道。只要
5、我们了解了国学的重要,并且着手把即将被丢掉的东西捡起来, 我们的将来会更美好,这种美好是由内而外的,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 的博大精深。书中介绍了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入手,还有介绍,有方法,差 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国家更富强,中国人是 不会放弃经典国学的,祖国的未来也正等着我们去创造。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10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 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 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古时的文 集就属于后者,非物质化遗产是探究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历史的真 实性需要有
6、两样东西,一是文物而是史书记载,只有两样都俱全了,才能 证明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 当时中国人如此的愤愤不平,端午节伴随国人这么多年,吃粽子,划龙舟, 纪念屈原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习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物 质丰富,精神贫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节日往往能唤醒人们 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国人在对外的文化输出上下了很 大的功夫,将论语的思想传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 蕴,要想让外国人更多的了
7、解中国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给他们中国的 文学思想,国家花费精力在这上面无可厚非,但却有些顾此失彼,在我读 初中的时候,还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习都要自主学习三字 经,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强迫学习的方式,三字经流传了几千年,去 其糟粕,取其精华,经历过风风雨雨才传递到我们手上,这是古人思想的 精髓,学习书中的内容是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随着社会日 新月异的发展,古文的学习与研究早已抛之脑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的 人少之又少,这就如那些曾经靠精雕细琢的木匠活维持生计的匠人一样终 究被时代快速的发展所吞噬掉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编写的,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 印刷了一版又
8、一版,可以说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书中,他讲 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辞赋、诗、文。文中提及的所 有书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学者的首选,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数亿人的 筛选,经过时间的蹂蹒,依旧能够在社会上,在学术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力 的物质,这就是经典,上文所提及这些书籍若不是“经典,那我真不知 哪些书能被称作“经典” 了。几个月前我买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书架上,撕开塑料薄膜后, 几乎就没去触碰过它,书的表面早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今天看完经典 常谈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来,抖了抖书上的灰尘后开始了阅 读之旅。为何我还愿意去重新去阅读它,此前我一
9、直觉得周易无比的 晦涩,认为它是古代最难懂的哲学,朱自清在书中对周易的讲解,一 点点的拨开了我繁琐的思绪,化难为易,攻破了我对周易阅读的障碍, 朱自清从周易的起源讲起,然后阐述了周易在各个朝代的变迁, 最后把周易中最为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了出来,还原了 周易本来的面貌,从他的语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对经典古文的研 究十分透彻,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经的我们,阅读 古文,匆匆而过,早已忘记了书中的原意,常读常新,没有人能如朱自清 一样带领你按图索骥,去寻找古文中最诱人的知识!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11“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
10、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成若 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所以才能用变化 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办不到的。”此段话出自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中“语言和文字”章节。这段话 讲述了人类能够作为高等动物存在的特征之一。在此之前,我并不清楚语 言的种种,甚至迷惑过,因为一个问题一一我为什么会说话?这个问题在 这个章节里给出了答案。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画画,也不是偶然为之, 其原因有四:1.声音不受白天或夜晚的光线好坏限制,都可以发挥作用; 2.声音传播的有效距离比手势要大得多;3.用嘴说话可以解放双手,可以 一边说话,一边劳动;4.
11、说话的速度比手势要快得多。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论。我认为这就是自然选择让 我们人类诞生了语言。语言是美好的。否则,若是人类世界全是静默的世 界,那该是多么无聊无趣!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国科 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 会长。语文常谈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其中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 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 识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 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
12、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直到现在, 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 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 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一个字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而不是那个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有思考过 这个问题。就书中所言,这基本上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只不过这 个约定俗成不是大家开会定的,而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致。“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 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 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 构的意义
13、。说话的人,尤其是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竭 力把话说清楚,不要让人家反复推敲。在听者和读者这方面,要用心体会, 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断章取义”一一意内而言外也。“语言在不断地变化,文字自然也要跟着变化,可事实上文字的变化 总是落后于语言,主要的原因有二:1.人们学习文字是对着书本学的,念 的书往往是些经典,宗教的、历史的和文学的经典,它们的权威给文字很 大的影响,使它趋于保守。2.文字是读书识字的人的交际工具,这种人古 时候占极少数。所以,历史上甚至曾多次出现过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例如 梵文。”一一古今言殊。“说到结构,必须先有大大小小的单位,没有不同的单位就谈不上什 么结构。而对于
14、语句的单位,一般人脑子里大概只有字句,但 其实古时候还有一个单位叫言。但就现代汉语来说,最常见的单位还 是字、词、句。“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 指文字的形体。其实它有三层意思:专门指形体的时候,叫汉字;专 门指声音的时候,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叫语素。 汉字、音节和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对于句,文心雕龙里说: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 分疆,意思是说,把整段话分成若干片段,叫做句,句一方面是联 字,一方面又彼此分疆。“古时候所谓的词是虚字的意思。用作语言的单位,却有争议, 语法学家一直在寻找词的规定,但是一直没有找着。现在比较通行的标准 是:“1.可
15、以独立运用。用来区别词和不成为词的语素。“2.不能扩展。也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用来区别词和词组。”这段文字出自“饶有趣味的字、词、句” 一章。读来的确是既有严谨 的学术性,又有生动活泼的趣味性。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往对于语文的了解是多么 的浅薄,让我明白了语文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我相信,语文是值得终身学习的。这是母语文化带给我们的天生印记。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篇12学校国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写着如下一类的粉笔字:“三礼:周礼, 仪礼,礼记。”“三传:公米传,毂梁传,左传。“学生看了,就抄在笔 记薄本。学期考试与入学考试,国文科常常出如下一类的测验题目:“史记何 人所作资治通鉴何人
16、所作? ”“什么叫四书?什么叫四史? ”“司马 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们有哪一方的著作? ”与考的学生只消写上 人名、书名、朝代名就是。写错了或者写不出当然没有分数。曾经参观一个中学,高中三年级上“中国文学史”课,用的是某大学 的讲义中国文学史要略,方讲到隋唐。讲义中提及孔颖达的五经正 义,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说等,没有记明卷数,教师就一一 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约半点钟,没听见 教师开一声口,只看见他写的颇为老练的一些数目字。另外一派人不赞成这种办法,说这种办法毫无道理,不能叫学生得到 真实的受用。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他们主张,学生必须跟书籍直接打交 道,好比朋
17、友似的,你必须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 仅仅记住他的尊姓大名,就与没有这个朋友一样。这个话当然也没有错。 可是他们所说的书籍范围很广,差不多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他们 主张现在的学生都应该读。而且,他们开起参考书目来就是一大堆,就说 史记罢,关于考证史事的有若干种,关于评议体例的有若干种,关于 鉴赏文笔的有若干种。他们要学生自己去摸索,把从前人走过的路子照样 走一遍,结果才认识史记的全貌。这儿就有问题了。范围宽广,从前 读书人常读一些书籍都拿来读,跟现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问题。每一 种书籍都要由学生自己去摸索,时间跟能力够不够,又是问题。这些问题 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
18、对学生说:“你们要读书啊! ”其心固然可敬, 可是学生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受用。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 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 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 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 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 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他。为提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 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 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
19、面 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 大,但是否定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 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 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 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 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 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 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 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
20、是不能做, 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于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 “中国 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 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 由应该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 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 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 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
21、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 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r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 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 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腿金顶看日出,或 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 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 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 了一和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 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这儿要注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经典 读后感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