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22【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治制度第 2 2 讲走向讲走向“大一统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六王毕,四海一” _1统一六国(1)时间: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开疆拓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
2、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海内为郡县 _1实施(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内容(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2 / 22(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百官公卿 _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 ,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3、;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轻巧识记】 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辨析】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答题术语1秦“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3 / 22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1官僚政治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臂膀。皇帝依靠自中央至地方的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西周的“
4、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 ,俸禄取自国家税收。权力来源的不同决定了身份的差异。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皇帝与官僚的关系,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政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传达来操作。在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拔制度,秦朝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虽然君主专制决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制。2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
5、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史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古代政治制度研究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 “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4 / 22的根源是什么?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东方小
6、农”是指中国的农民;“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提示 代表:皇帝。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史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论从史出 史料二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 “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
7、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探究:(2)根据史料三,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教你读史 史料三反映王夫之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在阅读时可以第二个省略号分两层,第一层是原因的阐释,第二层是观点的陈述。分层找到观点,抓住原因,史料信息便一目了然。提示 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5 / 22制为历朝所沿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
8、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2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3影响(1)积极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
9、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6 / 22视角 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古代中国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解题时可以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对点 1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解析:选 B。据材料“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和“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
10、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可知秦代的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故 B 项正确。视角 2 从对比联系角度命题分封制和郡县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如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进行考查。解题时需结合郡县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对点 2 (2017孝感高三期末)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 “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7 / 22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
11、析:选 D。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皇帝制度为专制主义的重要部分,故 A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是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故 B 项错误;郡县制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故 C 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以上三种制度,最为全面,故 D 项正确。提升点二 综合视点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任命方式的特点及影响;中央集权制的深远影响。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趋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辩证看待郡县制的进步作用及局限性。3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一、
1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不同点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8 / 22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二、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
13、郡县制)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2)经济:有利于维护
14、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针对训练 (2017周口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9 / 22解析:选 D。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 B 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 C 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
15、为“家天下” ,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 D 项正确。随堂演练一、选择题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B体现皇权独尊A证明皇位正统 D震慑割据篡权C保证皇位世袭 解析:选 A。 “受命于天” “被视为国之重器” ,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 A 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故 B 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改朝换代时
16、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 C 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表明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 D 项错误。2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10 / 22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解析:选 B。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 B 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 尚书 ,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 A 项错误;根据史书记载
17、,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 C 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 D 项错误。3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发展小农经济A方便水利建设 D遏制诸侯势力C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选 C。由材料“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可知秦始皇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方便水利建设、发展小农经济,故 A、B 错误,C 正确;始皇三十二年为公元前 215年,当时的诸侯已经不存在,故 D 错误。4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
18、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分封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D宗法制的确立解析:选 C。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 “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11 / 22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C 正确。5(2017江汉平原重点高中联考)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 “治天
19、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解析:选 B。根据“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郡县制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在郡县制下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故 B 项正确。6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B法律制度A军事制度 D文化心理C政治制度 解析:选 D。 “臣故秦民,恐军
20、不信臣” ,汉将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与军事制度无关,故 A 项错误;也与法律制度无关,故 B 项错误;汉朝尚未建立,不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冲突,故 C 项错误;汉将大多为六国后裔,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文化心理上的统一还不够完备,故 D 项正确。12 / 22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秦汉 政治 教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