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考试复习资料(1).pdf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考试复习资料(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考试复习资料(1).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创意教学 创意教学就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原理,通过有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2“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旨在谋求教师的发展,改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趣。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2、所谓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宗旨在于有效的推进和改善课程发展,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存在的问题.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的工作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
3、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仅如此,还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应当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积累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使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3 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二、简答题 4 简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及其主要形式 课程资源的
4、载体主要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人的关系来说,可以将课程资源载体分为生命载体与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一般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我们熟悉的就有课程标准、教科书、练习册及参考资料的纸质印刷品与电子音像产品,而课程生命载体主要指掌握了课程资源素材,具有教学素养的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由于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有内生性与创造性。因此,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队伍的建设与优化配置始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本人应注意:一要加强自身知识更新及教学后的反思总结,例如,本校化学组教师基本将专业性杂志订齐,
5、经常购置新版大学化学课本及其他化学教学书籍,而且许多教师从竞赛活动及教研活动中又获得了大量的化学课程资源,反过来也大大促进了日常教学工作。因此,作为教师自身加强学习与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是开拓课程资源的极好途径。二要积极聘请其他学校及外单位的专家来讲学.过去的一年我们聘请了省教研室的教授、武汉大学的教授及其他兄弟学校的名师来我校讲学,师生们均感到受益匪浅.另外,我校每年举办多次“长江学者论坛,聘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与文化人士进行演讲,这些名人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专业知识,向学生介绍了许多学习方法与课外知识.因此,应认识到教师及专家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 分析新课程改革国际化趋势的内涵(一)全球化
6、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在政治、经济、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渗透,人们的意识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各国普遍意识到,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方向与灵魂,它直接回答未来人才的素质,即在全球化社会生存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日本从 1998 年开始基础教育的改革,改革的口号是培养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许多国家把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等作为本国的课程目.在课程结构方面,许多国家或独立开设有关全球化的课程,或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全球化的观念,如日本许多学校直接开设国际理解课程,美国许多学校设置全球教育课程,此外还通过主
7、题、活动等方式进行全球化的教育,如和平与发展、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多元文化或文化多样性等。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方面也将发生一些变化,一方面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如开放教室、虚拟教室、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另一方面走出国门进行实地作业与现场学习已经成为现实,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时空浓缩”,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二)信息化趋势 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数码为标志的数字化生活正在改变我们自己,数字化家庭、数字化校园、数码社区已经是日常词汇,随处可见可闻。这些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提出了挑
8、战.在课程目标方面,世界各国都强调信息素养能力,或者说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把这种能力作为本国儿童在新世纪生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都在重新界定“基础,新基础必须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如日本在 1999 年新课程结构中,设有独立的“信息课;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也明确“信息产业”的技术类必修科目;英国新课程结构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列入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方面,也在发生着一些改变.如日本在 1999 年实现小学两人一台,初中、普通高中一人一台教育计算机,2003年所有小学联上互联网
9、。(三)个性化趋势 随着对“学习”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生产统一的“标准件”式教育的批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学习是儿童的学习。儿童是第一位的,课程是第二位的,儿童是有个性的,“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显然是与此相悖的。在课程目标方面,世界各国都把培养有个性的人作为目标,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建立民主社会理念;培养基本价值观;参与文化活动;在职业与劳动界从事活动的责任。日本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英国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国家课程改革目标,
10、第一方面就是精神的发展,它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在课程结构方面,普遍的做法是将整个课程结构分成几个部分,其中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也有学校自己决定的课程.如日本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致力于推进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减少必修或共同的学习时间或内容,增加选修学习时间或内容;在选修课程领域,增加选修门类或科目;开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如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法国的个人实践活动、英国的实验与探究课程等。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方面,为了适应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各国创造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如芬兰及其他西方国家采用的无年级制、走班制、选课制、分层教学、小班化教
11、学,以教师或学科命名的课堂教学制或多功能教室等。同时,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呼唤教学觉醒,呼唤教学主体的回归,强调“教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倡导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学”是学生的学,强调个人化的学习方式,或者基于经验的,或者基于技术的,或者基于现场资源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G ardner)的多元智能为个人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6 简述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它规定了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的标准;但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容易忽视课程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或者说它忽视了课程在学生个性塑造上的
12、价值.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在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以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往往会被异化为社会发展的工具.(2)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体发展价值,它规定了能够自主经营人生的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的发展标准;但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容易忽视课程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或者说,它忽视了课程在培养社会建设者上的价值。基于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在倡导个性张扬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对人的一般性要求;以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在保持个性张力的同时,往往会缺失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向心力与合作意识.(3)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主
13、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它规定了作为学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广泛适用于所有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不适用于作为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培养。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各具长处,也有难以克服的先天不足,课程目标的确定不应偏执于某一种价值取向,而应从这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寻求其最佳结合。7 叙述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一)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在分析教学目标时,要看一堂课的目标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二)教学内容 好
14、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征:(1)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1。学生主动参与 2.合作学习.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4 鼓励创新。(四)教师专业素养 1。课程驾驭能力.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等等。2.实践操作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学
15、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3.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迹清楚规范。4.人格特征。教师应具有热情、真诚、民主、平等以及能换位思考等品质.(五)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和判断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标准,任何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都算不上是好课。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结果还有非预期性的,这种非预期性的教学结果可以分为两种:积极的结果和消极的结果。比如,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记住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教师没有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反而会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一说法产生怀疑、反感、不
16、信任的态度。8 简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区资源,使学生亲眼观察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在现实中的作用;运用种种声像手段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无私的行为及其他可观察的业绩.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请一些在有关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到学校讲课,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向学生介绍并共同讨论在学
17、习上应该奋力达到的目标及其意义等.(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各门课程的选材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三)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和学具,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教学用具的开发和使用要因地制宜,简便实用,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能否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
18、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五)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能通过调查整理,形成一个对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
19、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教学的水平。七)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 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建立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科技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学习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各地的各种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0、的运动场馆、专用教室、设备和设施、实践基地、科研院所、工厂、农村等,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八)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九)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
21、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9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重建课程观-弥合个体与课程的断裂 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派纳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
22、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2。重建教学观弥合个体与教学的断裂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教学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诗意;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
23、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以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弥合了人与教学之间的断裂。3。重建学习观-弥合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知识的“霸权性,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想像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认知学习,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
24、作。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即教学与学习展开的历程;教学成为创生课程事件的过程,即课程开发的历程;学习成为在教学交往中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课程、教学与学习的一体化,教师、学生、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课程.杜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10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纲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1。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1)
25、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与科学世界相对应的洋溢着“生动的主观性”的世界。根据哈贝马斯(J。H aber m as)的划分,生活世界区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三个方面,在一个整体的“生活世界”中,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中别的行为者、与自我共同建构完整的自我。(2)科学世界:所谓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3)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又是内在的、历史的统一。然而,回溯历史,审视现实,却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日益被强化,这导致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导致了学校教育知识的非人性化现象。现代课程在与生活世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改革 理念 创新 考试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