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同名9615).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同名961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同名9615).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同名9615)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2 页 共 15 页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 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2、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m)、纳米(nm)2、单位换算:1km=103m 1m=10 dm=102=103mm=106 m=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3、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单位组成)测量的转化: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仪器精密度不高 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 改善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s)2、换算关
4、系:1h=60min=3600s 1s=103 ms=106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4 页 共 15 页 10.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5 页 共 15 页 11.验,进一步观察 A、B 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结论:平面镜成像定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5、,所成像是虚像 6 光的反射作图(1)平面镜成像作图 (2)潜望镜光路图作图 三、光的折射:(现象有:池水看上去比实际浅、一半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海市蜃楼、透镜成像,早上看到的大红太阳)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3)折射角随入射角改变而改变 (4)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两角不相等)1、折射光路图 2、常见的视觉错误(1)从空气中看到水中物体的像比实物要浅 (2)从水中看到空气中的物体得像比实物高 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 四、光的色散 定义: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
6、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原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五、透镜成像与视力的矫正 1、凸透镜:对光线起 会聚 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 发散 作用 2、典型光路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6 页 共 15 页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1)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2)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
7、心在同一水平高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 成像性质 像距()与焦距(f)的关系 应用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fVf 照相机=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测焦距 f2f 投影机、幻灯机=f 不成像 f 正立、放大的虚像 u|v|放大镜 实像:虚像: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4、(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照相机的胶卷也相当于光屏)(2)近视眼及其矫正:特点:近
8、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3)远视眼即老花镜:特点:远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光的反射作图 1、平面镜成像 2、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或根据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物 距像 距像变物 距像 距像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7 页 共 15 页 光的折射光路图 1、光疏到光密或光密到光疏 2、透镜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1、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4、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如:推、拉、
9、提、压等力)也可以发生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如:磁力)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既: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大小 、方向 、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二、弹力:定义:物体发生 弹性形变 时产生的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及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结构:由指针、刻度盘、弹簧组成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8
10、 页 共 15 页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量程 明确分度值 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使用前要轻轻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 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吸引 而产生的力。施力物体:地球 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 g=9.8N/Kg,公式:G=mg 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 同一地区物体的重力跟运动状态无关,g 随离地面的高度增加而减小,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赤道 g 最小,两极 g 最大 3 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原理: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4、提高稳度方法:增大支撑面积
11、,降低重心。四、摩擦力:1、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2)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3)接触面粗糙 3、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4、分类:A 静摩擦力:推力或者拉力没让研究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大小等于拉力或推力 B 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与压力的关系:同一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压力一定,接触
12、面越粗糙,滑动摩檫力就越大 C 滚动摩擦力:较小,应用:汽车的轮胎是圆形,机械轴承滚珠 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压力;2 接触面变粗糙;3 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压力;2 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4 使接触面分离(磁悬浮列车,加润滑油、气垫船)5、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9 页 共 15 页 第七章 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让同一
13、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说明: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同一高度下滑: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 3、转化法: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4、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均无关。防止惯性的现象:
14、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共线)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根据受力情
15、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 10 页 共 15 页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注意: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再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
16、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第八章 压强 压强: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 说明:有:F=G=mg 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压强(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公式:P=F/S 4、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八 年级 物理 知识点 总结 同名 96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