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神经和血管之痛.pdf
《汽车的神经和血管之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的神经和血管之痛.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汽车的神经和血管之痛 汽车之上的零部件是如此之多,到底是如何有机连接在一起的,彼 此之间都是怎样进行信息交互的?为了做到这一点,都给汽车的设 计、采购和制造带来了哪些挑战,本文主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谜语 一款家用车型,大约由 2-3 万个独立且不可再拆解的零部件组成 这些数量庞大的零部件构成了驾乘空间、动力输出、安全装备、操 控辅助、多媒体娱乐和智能互联。这些系统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每 一款车独有的个性和特点。那么,在海量的零件中,哪一个零件是最没存在感,以至于常常被 忽略的?一个提示 这个零件存在于每一辆车中,纵贯整车,和车身内饰比邻而居,和 电器件如影随形。它可被拆分成超过 5000 个独立
2、零件,拆解后的长度可达 5-6km,平均重量超过 50kg,总价占整车成本的 3%。从数据上看,这俨然是个令人无法忽视的庞然大物。而事实上,它 隐藏在车身钣金和内饰的狭小空间中,即使偶尔露出冰山一角,也 几乎从未得到广大车圈爱好者和车评公众号的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相较于其他以新、奇、美为设计理念的车用零件,属于这个零件的 繁多的设计语言中,就有一条特立独行的要求,就是隐。说话至此,不知有多少读者朋友能够解谜成功?这个低调沉默的“小众”零件,它的名字有点简单,也有点土。它叫线束。它为整车所有用电器提供稳定的电源、信号和数据,是车辆的“神经 网络”和“动脉血管”两个风险 看不见、摸不着、纯硬件、体
3、量大一一这些线束与生俱来的基因,使其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成为了车辆设计的薄弱点和降本的重灾区。来看一组新闻。2019 年 6 月,造车新势力蔚来发布声明称,今年发生的多起 ES8 自 燃事故,根本原因在于电池包内电压采样线束走向不当,被电池模 组上盖板挤压,绝缘表皮破损,造成短路,引发安全事故。2018 年 3 月,一汽大众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召回计划,计划召回宝 来和蔚领共计 43 万辆汽车。其召回声明称,仪表板线束在仪表台内 部发生干涉,造成线束磨损,导致车辆可能出现熄火、无法启动等 现象,存在安全隐患。2018 年 1 月,吉利博瑞的 4 万多辆车同样因为线束问题被要求召 回。主因是电动助力
4、转向线束内部可能腐蚀,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 现转向助力失效的问题,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失效、失速、熄火、自燃,这些涉及车辆安全和人员安全的事故和大 批量的召回事件,不断触动消费者敏感的神经。让大众不经发问,如此严重的风险点为什么没有在幵发设计和试验验证阶段被发现?若就单个问题进行分析,原因无外乎是线束零件在设计幵发、试验 论证、生产制造环节出现了重大疏漏。可若以宏观角度去看,就会发现,线束不可被目视,难以被接触的 特性,才是了它问题频出的根源。现如今,不论是传统车企,或是造车新势力,无一不是在集洪荒之 力打造一个由电子电气件组成的瑰丽世界,唯恐自己在车辆智能化 网联化的赛道上落人下风。而对于这个电
5、子世界的基石线束,却往往不屑一顾。甚至简单粗暴地认为,一个不会出现在消费者眼 皮子底下,不会被消费者直接使用到的零件,并不值得耗费大量时 间和精力去精益求精。如果读者朋友们觉得上述事例是危言耸听,能遇上的概率很小,遇 上了也只能叹一句“命也”。那下面这些真相里或许会令人熟悉的味 道。RVC 后视摄像头的画面总是有干扰?那可能是因为 RVC 电源线和视频线布置不在一侧,节省了电源线的 长度,受到了各类 PWM 信号的影响 收音机总是有杂音,怎么调频都没用?那可能是因为收音机和其他大电流用电器接地在了同一处,节省了 接地点物料,增加了噪音干扰。只是给爱车增加了行车记录仪或通风座椅,点烟器的 12V
6、 电源就烧 了保险丝?那可能是因为在电源分配时,掐着电器件的额定工作电流给配的保 险丝和导线,并未考虑可预见的用户滥用的情况。行车途中总会听见车厢里传来轻微的碰撞声,又遍寻不着出处,怀 疑自己幻听?那可能是因为四门线束或是车顶线束减少了固定件,时间一久就脱 落幵,来回撞击车身和内饰,发出的声响。后排的 USB 只能充电,无法和车载导航之间传输数据、投射 APP?那可能是为了节省一段价值超过 20 元的数据传输线,索性只提供充 电功能。查看 Model 3、BMW i3 和 Chevy Bolt 的整车线束价格,就能明 白为什么车企和零件制造商们会绞尽脑汁地在消费者们看不见的线 束零件上使劲薅羊
7、毛了。Low voltage wiring High voltdg?1 wiring 总之,那些以降本为目的手段,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相信总有一款 能让车主们对号入座。可是,不间断的召回事件和汽车评论网站上的吐嘈声,已经证明了,如果车企和制造商只是一心追逐行业热点和风口,在设计上对基础 零件抱着得过且过的敷衍态度,在成本控制方面推行不合理的降本 措施,那么不论在风口飞翔的是不是猪,最终都只会自折羽翼,遭 到消费者的抛弃。三个趋势 如同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沉默地蜷缩在车内的线束,在很大 程度上代表着一个车企的诚意和良心。对线束而言,花哨和张扬,并不是它的特长。最正确的打幵方式,就 是让它维持
8、好“磐石”的设定,完善其“提供支持和链接”的基础功能。并随着行业技术的革新浪潮,顺势而为,朝着轻量化&小型化、集成 化&标准化、通信高速化的三大方向上寻找突破口。1.轻量化&小型化 不论是传统车企,或是造车新势力,在面对愈发严苛的排放法规和 油耗标准,以及消费者所追求的更快更壕更智能,这两个几乎背道 而驰的要求时,都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减重,不仅能够提升车辆的能量使用率,还会增大推重比,使动力 更猛,制动距离更短,操控性更强,也更安全。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同 时,又完全戳中了消费者“购买萌点“,自然成了夹缝中的救命稻草。实验证明,在耗油节能方面,燃油车的重量每下降 10%,油耗即
9、可 下降 6-8%。车辆重量减少 100kg,其百公里油耗即可降低 0.3-0.6L 燃油车的减重势在必行,新能源也无法逃离魔咒,只作壁上观。虽然没了内燃机和变速箱,但取而代之的三电动力系统、配套充电 系统(包括全套高压线束),都是压在新能源车身上的沉重枷锁。每减重 100Kg 即可将续航里程提高 10%-11%。这一实验结论对深 陷里程焦虑且迟迟无法突破瓶颈的新能源车企来说,可谓是久旱逢 甘霖。如何通过减重来摆脱带着铐链奔跑的现状,就变得极为重要 且迫切了。线束零件覆盖整车的使用范围以及对金属铜的大量使用,使其在重 量上,仅次于车身、底盘和动力总成。提供几组整车线束的重量数据,某合资品牌 C
10、 级车的整车线束重量 为 77.7Kg,某豪华品牌 D 级车的整车线束重量为 80Kg。而某款 BEV 车型和特斯拉 Model 3 的对比数据,则分别为 40Kg 和 20Kg。换句话说,若将来 BEV 车型的线束重量都能够下降到 20Kg 甚至更 低,则可额外贡献至少 2 个点的里程。对于线束零件的轻量化小型化趋势,一言蔽之,即在最合适的地方,用最轻薄的材料,做出最小型的设计。最轻的材料。铝和镁作为公认的轻量化材料,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多种结构件和冲 压件上,并非新鲜事物。这种材料的革新同样适用于线束。虽然纯铝导线的导电性不如铜,但在重量方面具有碾压性优势。而重量更轻、线径更细、拉伸和弯曲性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神经 血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