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pdf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施肥的增产效应;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4.施肥科学研究内容: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施肥效应研究;施肥技术研究。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统计研究;试验研究;化学分析研究。6
2、.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第一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李比希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李比希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减少生态环
4、境污染。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3.有机肥的作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
5、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
6、养化;施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施肥引起食品污染。第三章 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3.几个参数的确定:基础产量;目标产量;形成 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利用率;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4.基础产量确定:空白法;田间试验法;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推算基础产量(报酬递减率、快捷、可变、粗放的特点)。5.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是实
7、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即计划产量是确定施肥量最基本依据。以地定产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rate of denpendence onsoil nutrient)。以水定产法:每 10mm 降水可左右农作物的产量称为水量效应指数。降水量(mm)=土壤水分(%)*3。前几年平均单产法: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 3 年平均单产。6.养分系数:形成 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含量=目标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土壤供肥量=基础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施肥补充分量=目标产量
8、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施肥补充养分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7.肥料利用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8.肥料利用率的测定方法:失踪法;田间差减法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100%。9.施肥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10.果树:0-40cm 大田作物:0-20cm 施用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测值*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11.土壤有效
9、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1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无肥区每公顷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100%。13.土测值越大,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小,肥料利用率也越低;反之,土测值越小,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大,肥料利用率越高,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利用率之间有同步馆续。第四章 营养诊断法 1.营养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of nutritions)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诊断对象:土壤诊断(diagnosis of soil nutr
10、ients)和植株诊断(diagnosis of plant nutrients)。诊断手段: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和酶学诊断。营养诊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养诊断为科学施肥提供直接依据。2.营养诊断的主要依据:一是土壤营养状况;二是植株营养状况。3.土壤营养诊断主要依据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ntensity factor)和数量因素(quantity factor)。4.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活度)。5.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与液相养分处于平衡状态的养分,可因液相养分被植物吸收或因其他原因减少时,很快进入溶液,这一养分的总量称为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6.植株营养
11、诊断主要依据作物外部形态和植株体内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协调与否,作为确定追肥的依据。7.作物潜伏缺素期: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引起减产的阶段。8.氮、磷、钾、镁属于移动性大的;铁、锰、锌、铜属移动性小的;硼和钙属难移动的。9.土壤营养诊断的方法:幼苗法(K 值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映土壤的营养状况。例如,利用油菜幼苗测定土壤磷的供应状况,K=B/A*100%式中:K 为土壤供磷程度;B 为缺磷时幼苗生物量;A 为完全养分时幼苗生物量。田间肥效试验法。微生物法。化学分析法。10.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一为形态诊断:症状诊断;长势、长相诊
12、断。二为化学诊断:叶分析法:、组织速测发;、全量分析法。叶片营养诊断标准:、临界值法;、标准值法;平衡指数法;养分比值法。三为 DRIS 法。四为相对产量法。11.植株养分临界浓度(critical level)是指当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或生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有人也称这一浓度叫临界值(水平)等。12.相对产量=不施某养分平均产量/施足养分平均产量*100%。13.其他诊断方法:酶学诊断。施肥诊断:、根外施肥诊断;土壤施肥诊断;物理化学诊断:、离子选择性电极诊断;电子探针诊断;、显微结构诊断。14.酶学诊断(enzymology diagnosis)是利用作物
13、体内酶活性或数量变化来判断作物营养丰缺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灵敏度高,有些元素在植株体内含量极微,常规测定比较困难,而酶测法则能解决这一问题;酶促反应与元素含量相关性好;酶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的变异,这一点尤其有利于早期诊断或潜在性缺乏的诊断。酶测法还可以应用于元素过量中毒的诊断,且表现出同样的特点。第五章 肥料效应函数法 1.“S”形肥料效应曲线的特点:在土壤供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增施单位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转向点为止。超过转向点后,增施单位量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总产量按渐减率增加,直至最高产量点为止。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作物有一最高产量,超过最高产
14、量后,继续增施肥料,则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出现负效应,但是总产量的递减率可能小于到达最高产量的递增率。无限量的增施肥料可能使产量下降为零。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养分,使不施肥的生产水平超过转向点,掩盖了效应递增阶段,因而肥料效应曲线往往呈二次多项式、平方根多项式等曲线形式。2.肥料增产效应的 3 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平均增产量的最高点。第二阶段:从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至最高产量点。第三阶段:从最高产量点以后为第三肥料效应阶段,此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出现负效益。3.等产线:肥料效应曲面上产量相同的各点连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4.脊线:等产线上
15、斜率等于 0 和无穷的各点连线。5.增施肥料的增产值与肥料成本相同,即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dy/dx=px/py),边际利润 R=0,此时增施肥料已不能增加施肥利润,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施肥量即为经济最佳施肥量。第六章 常规施肥技术 1.施肥技术(application rate)是构成施肥技术的核心要素,确定经济合理施肥量是合理施肥的中心问题。2.施肥量的方法:养分平衡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法、土壤肥力指标法等。3.施肥时期:基肥、种肥、追肥 3 种。4.基肥(basal fertilizer),习惯上又称底肥,是指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作
16、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养分条件,通过源源不断供给养分来满足植物营养连续性的需求,为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条件。5.基肥的施用原则:数量要大,防止损失;肥效持久;肥土、土肥相融;要有一定深度,养分要完全,有机无机结合的原则。6.种肥(seed fertilizer)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或与幼株混施的肥料。其目的是为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7.种肥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供给幼苗养分特别是满足植株营养临界期时养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腐熟的有机肥料做种肥还有改善种子床和苗床物理性状的作用,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8.施用种肥时按照速效为
17、主,数量和品种要按着严格的原则进行。因此,用做种肥的肥料以腐熟的有机肥或速效性化肥(readily available fertilizer)为宜。选用化肥要注意肥料酸碱度要适宜,应对种子发芽无毒害作用。常用肥料中碳酸氢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含游离酸较高的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不宜做种肥。倘若做种肥时,要做到肥种不接触。对于微量元素肥料一般都可以用做种肥,但硼肥与种子直接接触,对种子萌发今儿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应引起注意。种肥用量不宜过大,而且要注意施用方法,否则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9.追肥(top dressing):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目的:满足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施肥 原理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