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新课标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钻石卷专题综合测试遗传、变异与进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元之路新课标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钻石卷专题综合测试遗传、变异与进化.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 页 专题综合测试 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四)(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60 分)1(2013河南焦作一模)豚鼠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假使在一个繁殖期内,杂合的雄鼠的精巢中,成熟的全部初级精母细胞中共有 20 个黑色基因,那么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个含有白色基因的精子()A10 B20 C30 D40 解析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已经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了复制,20 个黑色基因就代表有 10 个杂合类型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黑色基因和白色基因分离,最后形成 40 个精子,其中 20个含黑色基因,20 个含白色基因。
2、答案 B-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 页 2(2013安徽皖南二模)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性蜂(2N32),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图为蜜蜂体内的某一细胞图(N16,只画出部分染色体,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的子细胞 DNA 数一定为 16 C该细胞核基因转录已停止,细胞质中翻译仍可进行 D该细胞若为雄蜂的精母细胞,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 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也可能为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雄蜂体细胞或精母细胞,A 项错误。该细胞内不只含有核DNA,B 项错误。因该细胞处于分裂期
3、,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故转录停止,但翻译仍可进行,C 项正确。因雄蜂的精母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 项错误。-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3 页 答案 C 3(2013山东滨州一模)艾弗里将 R 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 S 型细菌 DNA 的培养基中,得到了 S 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 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将 S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 型细菌 解析 艾弗里实验中将 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 DNA 等提取
4、出来,分别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只有加入 DNA 时,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这说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 项错误;该实验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 项错误、B 项正确;将S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D 项错误。-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4 页 答案 B 4(2013山东实验中学四次诊断)下表为某些抗菌药物及其抗菌作用的原理,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抗菌药物 抗菌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 DNA 解旋酶的活性 红霉素 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 抑制敏感型的
5、结核杆菌的 RNA 聚合酶的活性 A.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因吸水而破裂死亡 B环丙沙星可抑制细菌 DNA 的复制过程 C红霉素可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 D利福平能够抑制 RNA 病毒逆转录过程 解析 细胞壁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失去细-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5 页 胞壁的保护因吸水而破裂死亡,A 项正确;DNA 复制时首先要用 DNA 解旋酶解开螺旋,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 DNA 解旋酶的活性,因此可抑制 DNA 的复制,B 项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从而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C 项正确;利福平
6、抑制的是细菌 RNA 的合成,而非病毒的逆转录,D 项错误。答案 D 5(2013安徽淮南一模)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细胞会形成双链 DNA 分子,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以它为模板合成mRNA和子代单链RNA,mRNA 做模板合成病毒蛋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合成RNADNA和双链DNA分别需要逆转录酶、DNA 聚合酶等多种酶 B以 RNA 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包括翻译和逆转录 C 以 mRNA 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只有病毒蛋白质-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6 页 外壳 DHIV 的突变频率较高其原因是 RNA 单链结构不稳定 解析 艾滋病病毒(HIV)的遗
7、传物质是 RNA,当它侵入人体细胞后会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 DNA 分子。在宿主细胞中,以 HIV 形成的 DNA 转录而来的 mRNA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包括 HIV 蛋白质外壳和逆转录酶等,C 项错误。答案 C 6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 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 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7 页 菌体的遗传物质
8、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解析 病毒的繁殖离不开细胞,要标记噬菌体,应先标记细菌细胞,A 项错误;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细菌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开,C 项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亲代蛋白质未进入噬菌体内,而不能说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项错误。答案 B 7图甲表示 b 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乙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丙所示的3 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乙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B 若 b1链的(ATC)
9、/b2链的(ATG)0.3,则 b2为 RNA 链 C若图乙中的 2 个 b 基因都突变为 B,则该生-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8 页 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D图乙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 4个 b 基因 解析 依图丙中,酶、基因与物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知,基因型为 A_bbC_的个体才能合成黑色素;图乙中没有绘出 Cc 这对基因,因此,图乙所示的个体中有 C 基因时,可以合成黑色素;b2链中含有碱基 T,因此 b2不可能为 RNA 链;由于酶是受 b 基因控制,因此,当图乙中的 b 基因突变成 B 基因后不能合成物质乙;图乙所示的生物体细胞进行 DNA 分子复制后,细胞中含有 4 个
10、 b 基因。答案 D 8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9 页 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 DNA 数之比为 1:2 解析 A 中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缺失,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
11、;B 描述的是基因突变而非染色体变异,应该从基因层面而不是碱基层面描述染色体结构变异;C 中乙图是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 项正确。答案 D 9(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b和b 控制,bb表现正常,bb 表现秃发,杂合子 bb 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0 页 列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秃发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 bb 和 bb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
12、 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 0 或 25%或 50%解析 由题干可知这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杂合子 bb 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型不同,由此可以推出这一对夫妇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分析如下:bb(秃发)bb(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bb(秃发)bb(正常)bb(男女都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1:1;bb(秃发)bb(正常)bb(男女都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bb(男女都为秃发)1:2:1;bb(秃发)bb(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bb(男女都为秃发)1:1,所以-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1 页 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秃发的概率为 0
13、或 25%或 50%。答案 D 10(2013河南郑州三模)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 M、N 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解析 由 F1的表现型可知:野鼠色为显性,棕色为隐性。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出现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说明双显性为野鼠色,双隐性为棕色,M_N_为野鼠色,mmnn 为棕色,只具有 M或 N(M_nn 或 mmN_)表现为黄色或黑色,A 符合题意。答案 A 11(2013江苏苏北四市二模)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
14、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2 页 为:AATTdd AAttDD AAttdd 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和杂交所得 F1代的花粉 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和杂交所得 F1代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和亲本杂交 D将和杂交后所得的 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解析 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
15、遗传的基本规律,必须是可以在显微镜下表现出来的性状,即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长形(D)和圆形(d)。和杂交所得 F1代的花粉只有抗病(T)和染病(t)不同,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 项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应该选择组合,观察 F1代的花粉,B 项错误;将和杂交后所得的 F1(Aa)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为蓝色,-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3 页 一半花粉为棕色,D 项错误。答案 C 12(2013江苏苏北四市二模)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 a,B 和 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
16、性基因 A 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 B 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 AABB 和 aabb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 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 或 Aabb BF1的表现型是白色 C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 3:5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 7 种 解析 根据图示,基因 A 表达才能合成黄色锦葵色素,而基因 B 表达时基因 A 表达受抑制,花色为白色,因此白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 A_B_或 aa_ _,而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是 AAbb 或 Aabb,故 A 项正确;AABB和 aabb 两个品种杂交,F
17、1为 AaBb 花色应为白色,故-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4 页 B 项正确;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A_B_、aaB_、A_bb、aabb,其比例为 9:3:3:1,其中黄色为 3/16,白色为(931)/16,因此 F2中白色:黄色为 13:3,故 C 项错误;由于 F2共有 9 种基因型,其中黄色植株的基因型只有 AAbb 和 Aabb 两种,因此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 7 种,故 D 项正确。答案 C 13(2013河南郑州一模)某种鱼的鳞片有 4 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 A、a,B、b表示),且 BB 对生物个体有致
18、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鱼占 50%,单列鳞鱼占 50%;选取 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 4 种表现型,这 4 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6:3:2:1,则 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解析 根据题意,单列鳞为双显性,野生型鳞和-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5 页 无鳞为单显,散鳞为双隐性。AabbAAbb 后代虽然有两种表现型,但无单列鳞鱼;aaBbaabb 后代也没有单列鳞鱼,排除 B;aaBbAAbb 后代的表现型符合题意,F1中的单列鳞鱼是双杂合子,即 AaB
19、b,理论上 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 4 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9:3:3:1,但由于 BB 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故出现 6:3:2:1 的比例,C 项正确;D 选项中的 AaBb 的表现型是单列鳞,与题意不符。答案 C 14(2013湖南长沙四县一市联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 Q 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 P 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20、Y 染色体上,则 Q 和 P 分-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6 页 别为 1、0 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 和 P 分别为 0、1 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 和 P 分别为 1、1 D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 和 P 分别可能为 1/2、1/2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Y 染色体上,子代雄株都表现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XBYXbXbXbY(正常)、XBXb(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 XbYXBXBXBY(正常)、XBXb(正常);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
21、显性,则 BBbbBb(突变性状)或 BbbbBb(突变性状):bb(正常)1:1。答案 C 15(2013山东日照一模)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7 页 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 这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因此这种蜣螂既
22、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B 项正确;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种蜣螂和普通蜣螂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 项错误。答案 A 二、简答题(共 40 分)16(8 分)(2013广东佛山二模)烟草是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这是由 S 基因控制的-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8 页 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其规律如下图所示(注: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完成受精)。(1)烟草的 S 基因分为 S1、S1、S3等 15 种,它们互为_,这是_的结果。(2)如图可见,如果花粉所含 S 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 S 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据此推断在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 S 基因的_个
23、体。(3)将基因型为 S1S2和 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_。(4)研究发现,S 基因包含控制合成 S 核酸酶和 S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这导致雌蕊和花粉管细胞中所含的_等分子有所不同。传粉后,雌蕊产生的 S 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 S 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 rRNA 降解,据此分析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是_ _-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19 页 _。(5)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具有与烟草一样的自交不亲和性,这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遗传性状的_,为物种的进化提供更丰富的_,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解析(1)烟草的 S 基因分为
24、 S1、S2、S3等 15 种,它们互为等位基因,由最初的 S 基因经基因突变产生。(2)依据“花粉所含 S 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 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可知烟草不存在 S 基因的纯合个体。(3)将基因型为 S1S2和 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S1S2为父本,则其产生的花粉为 S1和 S2,与 S2S3产生的卵细胞 S2和 S3受精产生的子代为 S1S2和 S1S3,同理,S2S3为父本,形成的子代为 S1S3和 S2S3,因而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 S1S3:S2S3:S1S22:1:1。(4)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环节。rRNA 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当花粉
25、管中的 rRNA 降解后,则因缺少核糖体,而无法合成蛋白质,这是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5)许多-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0 页 植物具有与烟草一样的自交不亲和性,这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遗传性状的多样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答案(1)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2)纯合(3)S1S3:S2S3:S1S22:1:1(4)mRNA和蛋白质(缺少核糖体)无法合成蛋白质(5)多样性 原材料 17(11 分)图、是两个家庭系谱图,分别表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图中的6 不含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是_性遗传。(2)图中8 与7 为异卵双生(由不同的受精
26、卵发育而来),则8 表现型是否一定正常?_,原因是_ _-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1 页 _。(3)乙病是由位于_染色体上的_性基因控制。(4)若图中的8 为甲病患者,其与图中的9 结婚,则他们生下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是_。(5)若图中9 与正常男性结婚怀孕后,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是_。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的脱屑细胞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患这种遗传病。可采取的措施是_ _。解析 设甲病由基因 Aa 控制,乙病由基因 Bb 控制。(1)图中双亲患病,子代中存在女性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图中3 的基因型为 aa,4 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由于8 与7 为异卵双生,故8
27、 的基因型为Aa 或 aa。(3)在图中,从第代 5 和 6 正常,其后-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2 页 代8 患病,可推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6 不含致病基因,故乙病一定为 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4)当图中的8 为患者时,其基因型为AaXBY,图中9 的基因型为 1/2aaXBXB、1/2aaXBXb,则 他 们 生 下 两 病 兼 患 的 男 孩 的 概 率 为1/2Aa1/21/4XbY1/16。(5)图中9 的基因型为 1/2XBXB、1/2XBXb,其与正常男子(XBY)结婚,后代患该病的概率为 1/21/41/8,且后代中只有男性患病,故采取的检测措施是先进行性别检测,
28、女性全部表现正常;若为男性,再进行基因检测。答案(1)常 显(2)不一定 基因型有两种可能(3)X 隐(4)1/16(5)1/8 先进行性别检测,女性表现全部正常;若为男性,再进行基因检测 18(12 分)(2013山东)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3 页(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条。(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 Xr、XrXr、_和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
29、(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从 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 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 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4 页 裂时 X 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 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结果预测:.若_
30、,则是环境改变;.若_,则是基因突变;.若_,则是减数分裂时 X 染色体不分离。解析(1)果蝇是二倍体生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 2 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仍是 2个染色体组,8 条染色体。(2)XrXrY 的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紊乱,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外一条染色体移向一极,产生的配子为 XrXr、Y、XrY、Xr四种类型,与 XRY 的果蝇杂交,后代中红眼雌果蝇为XRXr、XRXrXr(死亡)、XRXrY。(3)F1果蝇的基因型为-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5 页 AaXRXr、AaXrY,则 F2中灰身红眼果蝇为341238,黑身白眼果蝇为141218,其比例为 3:
31、1,F2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23AaXRXr、13AAXRXr,灰身白眼雄果蝇为23AaXrY、13AAXrY,两者杂交,后代中白眼黑身果蝇的概率为23231412118。(4)如果是环境的改变,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XRY,能产生 XR、Y 两种配子;如果是基因突变,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XrY;能产生 Xr、Y两种配子;如果是染色体不分离,则其基因型为 XrO,由图示可知 XO 不育,不能产生子代。所以将其与正常白眼雌果蝇进行测交,则可判断这种变异属于何种类型:若是环境改变,则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若是基因突变,则子代全部为白眼;若是染色体变异,则无子代产生。答案(1)2 8-精品文档-仅供参
32、考学习第 26 页(2)XrY Y(注:两空顺序可颠倒)XRXr、XRXrY(3)3:1 1/18(4)M 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无子代产生 19(9 分)(2013上海闵行一模)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
33、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7 页 自然选择和_等。(3)突变、_和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 AA、Aa、aa 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 A 和 a 的基因频率。而根据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 Aa 的频率(N)大约是()A0N100%B0N50%C0N50%(5)如图中曲线 a 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b、c、d 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由 a 变为 b、c、d 体现了_。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学习第 28 页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突变、选择、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实质为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基因库 多样性(2)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3)选择 隔离(4)B(5)变异的多方向性 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