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项目建议书.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集中供热项目建议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供热项目建议书.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集中供热项目建议书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目录 附表:1.热负荷计算表 2.集中供热热负荷汇总表 3.供热管网水力计算表 4.供热工程投资估算表 附图:1.西安国际港务区区域位置图 2.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区域位置图 3.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分区总平面图 4.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管网总平面图 5.直埋供热管道管槽断面图 6.补偿器安装图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工程 二.项目资金来源 申请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 三.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西安东郊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王哲 联系电话:四.项目承办单位概
2、况 西安东郊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隶属大唐灞桥热电厂,地处西安市东郊,东临灞河,西临浐河,南临西蓝与南绕城高速公路接壤处,环境幽雅,交通便利。西安东郊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7 年。公司主要经营:发电、供热、灰、水的批发与零售;燃料管理;劳务检修等项目。大唐灞桥热电厂 2 台 300 兆瓦供热燃煤发电机组技改工程,是响应了国家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政策,为西安市东部地区的工业用热和居民采暖提供优质、高效、清洁、经济的热源,而优先发展的城市热电联产环保项目。目前,两台 300 兆瓦机组已经建成投产,供热水能力为每小时9600 吨。加之 2 台 100 兆瓦机组的供热能力,东郊能源有限公司
3、的供热能力达到:供应蒸汽每小时 400 吨,热水每小时 11200 吨,供热能力大大提高,供热采暖面积由原来的 680 万平方米增加到近 930万平方米,能够满足更多热用户的用热需求,使更多的市民享受到集中供热带来的优越和便利。五.项目概况 为满足西安国际港务区内广大热用户的供热需求,初期拟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内建设港务区供热站作为集中供热热源(158MW+3116MW),远期利用大唐灞桥热电厂七期 2600MW 热电联产机组作为该区域的主要热源,同时建设配套的供热管网工程,概况如下:1、供热热源:根据港务区的区域条件以及用热需求,在规划近期主要利用自建港务区供热站 158MW+3116MW 高温
4、热水锅炉作为港务区规划核心区的主要热源;远期利用灞桥热电厂七期 2600MW 热电联产机组作为港务区规划建设区的主要热源,港务区供热站在远期作为港务区远期规划控制区发展的主要热源,兼作规划建设区的调峰热源。2、供热管网:一级供热管网系统采用闭式双管制枝状管网,供热介质为130/70高温热水,系统与热用户换热站采用间接连接。本项目供热管道最大管径为 D122014,供热半径约为 6.5km,最远供热距离约为 8km。3、热交换站 换热站选址尽可能靠近一级热网又接近小区负荷中心,并根据项目热负荷规模,结合道路的走向、自然街区划分的区域等条件进行设置,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供热半径不宜超过800
5、 米,同一热力站供热区域内建筑高度差不宜过大,以便于选择同一种连接方式。本次西安市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规划,采暖换热站数量按每个换热站平均共热能力为 15MW 控制。4、中继泵站 本项目在远期以大唐灞桥热电厂七期 2600MW 热电联产技改为主要热源,由于灞桥热电厂距离西安港务区较远,仅靠设在热源内部的热网主循环泵运行,难以满足热媒输送要求,为控制整个管网工程的压力级别,在供热管网中需设一座加压泵站,将管网工作压力控制在以内。供水设置加压泵,是为了减少网路电耗和适应换热设备的耐压强度;供、回水上设置加压泵是为了满足用户设备的承压要求,减少投资并简化运行操作和管理。中继泵站的设备选型应在中继泵站站
6、址确定后,根据水力计算和水压图确定。5、供热负荷 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规划(规划核心区及规划建设区)采暖热负荷为 MW,其中:规划近期增加采暖热负荷为 MW;规划远期增加采暖热负荷为 MW;第二章 区域概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陕西省省会;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西部及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将建设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西安市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北部属渭河平原,南部属秦岭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 10740109
7、49,北纬 3342344430,总面积 9983km2。西安城区在关中盆地中部的渭河南岸,中心位置为东经 1085545,北纬 341524。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最重要的经济带,地处联接西北、西南、华北、中南以至华东的重要位置。西安南和东南以秦岭山脉主脊为界,与汉中市、商洛市相邻;西以太白山及青化台塬为界,与宝鸡市接壤;西北以渭河为界,与咸阳市隔河相望;东以零河和灞塬山地为界,与渭南市相接。西安东与渭南地区为邻,西与咸阳地区相接,东西最长约 204km,南北最宽 116km,总面积 10108km2,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
8、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 9 区 4 县。二.地形地貌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俊俏、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西安市的地表形态大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属秦岭山地,北部属渭河平原。全市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秦岭山脉主脊海拔 2000-2800 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 3763 米,是中国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床最低处海拔 345 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三.工程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
9、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据今约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据今约 300 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四.区域概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灞渭三角洲,地跨西安、临潼、高陵三地。它是西安市主城区外围四个组团之一,是西安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格局的战略要地,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迁、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距市中心 20km,距西
10、安咸阳国际机场 35km,距窑村机场仅 5km,通过绕城高速与三环路、咸宁路、华清路、太华北路、大白杨路、枣园路、友谊路、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城市环路、城市主干路、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西安是全国六大铁路枢纽之一,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多式联运。西安国际港务区西接灞河,与浐灞生态区、世界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和 2011 年世界园艺世博会会址隔河相望;园区以北为渭河湿地保护区。园区东接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临潼;作为城市现代文明体现的载体,西安国际港务区具有的生态文化环境优势无可比拟。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于“四区两基地”、泾渭
11、产业区、纺织城等产业基地,能够完善相关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供地区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将优化国家中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格局,承接西安市产业功能转移的需求;将推进西安经济结构调整合发展的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增长的需求;将拉动西咸一体化,服务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的需求;将服务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体现中心城市核心带动作用的需求;将打造“西三角经济圈”,壮大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需求;将体现新亚欧大陆桥中心城市地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需求。第三章 规划概况 一.总体规划概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灞渭三角洲,地跨西安、临潼、
12、高陵三地。它是西安市主城区外围四个组团之一,是西安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东接临潼,西连咸阳,难拓长安,北跨渭河”格局的战略要地,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迁、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距市中心 20km,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35km,距窑村机场仅 5km,通过绕城高速与三环路、咸宁路、华清路、太华北路、大白杨路、枣园路、友谊路、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城市环路、城市主干路、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西安是全国六大铁路枢纽之一,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多式联运。西安国际港务区西接灞河,与浐灞生态区、世界欧亚经济
13、论坛永久会址和 2011 年世界园艺世博会会址隔河相望;园区以北为渭河湿地保护区。园区东接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临潼;作为城市现代文明体现的载体,西安国际港务区具有的生态文化环境优势无可比拟。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于“四区两基地”、泾渭产业区、纺织城等产业基地,能够完善相关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供地区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将优化国家中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格局,承接西安市产业功能转移的需求;将推进西安经济结构调整合发展的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增长的需求;将拉动西咸一体化,服务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的需求;将服务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体现中心城市核心
14、带动作用的需求;将打造“西三角经济圈”,壮大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需求;将体现新亚欧大陆桥中心城市地位,透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需求。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控制区范围为西沿灞河、北抵渭河、东连临潼、南接西安绕城高速,总用地范围为 120km2。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区范围: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西安绕成高速,总用地范围 44.6km2。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核心区范围:西沿灞河、北至集装箱中心站、东至西韩公路、南接西安绕成高速,总用地范围 28km2。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区内规划人口万人。二.供热规划概况 1、热负荷 热负荷计算采用“采暖面积综合热指标”估算,工业生产热负荷是进行实
15、际调查统计和同类企业类比确定。采暖热指标的确定 采暖热指标是根据对西安市现有采暖设施的办公、住宅、厂房进行综合调查统计分析后,并与其他城市建筑物采暖面积热指标相对比,参照有关节能标准,依据城市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02)推荐的热指标计算后并参照规划区的总体规划要求确定。城市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02)推荐的热指标见下表。采暖热指标推荐值(W/m2)建筑物 类型 住宅 居住区 综合 学校 办公 医院 托幼 旅 馆 商 店 食堂 餐厅 影剧院 展览馆 大礼堂 体育馆 未采取节能措施 58 64 60 67 60 80 65 80 60 70 65 80 115 140 95
16、 115 115 165 采取节能措施 40 45 45 55 50 70 55 70 50 60 55 70 100 130 80 105 100 150 根据城市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02),结合对西安市主要供热对象建筑物的结构及楼层层高的比例分析,考虑到今后建筑物标准的提高、建筑物节能措施的普遍应用以及近年来西安集中供热的实际情况,参照西安市集中供热总体规划和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确定规划区各类建筑热指标如下:民用居住建筑物热指标为 45W/m2;公共建筑物热指标为 70 W/m2;工业建筑物热指标为 100 W/m2;综合平均采暖热指标为 52 W/m2。采暖面
17、积统计估算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设标准的提高,集中供热面积及热负荷增长很快。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区总供热面积为万 m2,规划近期增加供热面积为万 m2;,规划远期增加供热面积为万 m2。热负荷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区总供热面积为万 m2,其中:近期采暖供热面积为万 m2,远期采暖供热面积为万 m2。采暖期规划总热负荷为,其中近期增加热负荷为,远期增加热负荷为;非采暖期规划总热负荷为,其中近期增加热负荷为,远期增加热负荷为。详见采暖热负荷计算表及集中供热热负荷汇总表 2、供热规划方案 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范围内采用以 130/70高温热水为供热介质的二级换热热网系统。供热介质 供热介质的
18、选择既要能满足多数热用户的需要,也要符合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以民用建筑采暖供热为主的城市供热管网宜采用高温热水作为供热介质,结合对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热负荷的统计分析,按照远期与大唐灞桥热电厂联片供热的需要考虑后,确西安国际港务区集中供热一次网供热介质采用高温热水。一级供热管网系统 一级供热管网系统采用闭式双管制枝状管网,供热介质为130/70高温热水,系统与热用户换热站采用间接连接。一级网130的高温热水由供热站供出后,经一级供水主管道,进入各分区换热站,经过换热器水温降到 70,然后经一级管回水主管道返回供热站。二级供热管网系统 各供热分区二级供热管网系统采用闭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中供热 项目 建议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