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的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组学习的探讨.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讨如何应用分组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通海三中 吕 兵 【摘要】:分组学习把整块操作内容,通过有机的分割,化整为零。采用分组学习方法,首先操作内容有机分割,每一小块操作内容少,组长演示完后可以立即操作,同学们易做且易记。每一次的操作步骤不多,很容易独立完成,问题少。即使是有也是小的操作问题,组长就可以辅导。其次因为是“热炒热卖”学生消化快,不会出现几天前讲完,几天后才上机,老师的演示与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时间上没有跨度,不会忘。由于组长辅导当堂课的实践操作,如同多了几个辅导老师。教学内容分散,可辅导人数增加,学生的整体掌握程度肯定好。这就如同把面包分成小块吃下去一样的道理。【关键词】:课堂效率
2、 合作 竞争 激励 分组学习 问题与对策 一、分组学习的意义(课堂改革,分组学习的优越性)分组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长处,明白团结的重要性。二、分组学习的优点 1、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2、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3、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有利于开展分层次的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4、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
3、能力,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三、尝试分组学习(尝试阶段)1、如何进行分组学习 要看你的班级学生的多少,一般情况下 4 组比较好;建议可以 6 人一组,特多就不太好管理;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一人负责对应两个三个组员;2、学生分组学习,用什么方法激励各组积极学习?(1)先摸底,后分组,实行组间公平竞争 2)实行组内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我把该班分成若干小组后,继而建立了小组互帮的个人承包责任制,看谁能尽快将自己所负责的组员成绩提起来,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建立这种承包制的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差生,差生促优生的良好学风,利于
4、增加班内凝聚力,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3)针对学生实际实行目标激励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追求目标愈高则行动的内驱力愈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所定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我总是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实践分组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实践阶段)问题 1:对“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理念理解不到位 对策:我校实施的是“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
5、分组学习”。前者“分组”是“学生”分组,“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落实学习,即“分组”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更是学生;后者是给学生分组之后老师来讲授。所以,老师们必须区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教师对分组学习解读到位,学生才会活动到位,才能乐于参与、积极参与。问题 2:学习目标制定欠合理,有的课堂甚至不出示学习目标 对策:学生应有知标权,必须要出示学习目标,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测评性,真正达到全面、具体、明确,三维目标要具有新课程要求的可量化词语,如“理解、掌握、识记”等叙述,也可以将学习目标中的“让学生,使学生”,改为“会,能,”等。问题 3:缺少有针对性的(适合于分组学习的)任务
6、驱动,小组长的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不到位,组内分工不明确,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效率差,优生霸占课堂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策:教师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合于分组学习的)任务驱动;分组就意味着任务的分工,所以任务驱动必须体现以下三点:组内有分工做到可调控(教师调控、组长调控)组内活动有序。由于分工不合理不到位,部分课堂仍然出现课堂上优生唱独角戏且老师不加调控制止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提出“分组学习”要求不但要具体,而且要一次到位。这些指令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体现在学案上),也可以投影出来。让学生明确“分组学习”过程中如何自主学习,例如:是“读、听、写”还是“议”?要不要交流讨论?如果
7、交流讨论,小组长怎么协调管理?为分组展示做什么准备?是否需要归纳总结?小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问题 4:对“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解和落实不到位,有的教师对分组学习的整个教学环节掌握的不深不透,甚至一知半解,不会操作完整的分组学习课堂,操作自由化 对策:必须认真学习、遵循和完善“分组学习”的模式(详见原来下发的学习资料),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更适合和体现学科特点,并将这一模式贯彻落实到位。问题 5:课堂上提问、检查、展示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分组学习”的内涵 对策:有的课堂要么全部集体回答、要么单调,要么单独抢答。学生展示、回答时,个体行为突出,根本体现不出小组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成果,只代表
8、个人意愿。培养学生在展示、回答时,使用“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我们组认为”;“通过分工,我们组决定由来回答(展示)”等语言,充分体现分组的意识。问题 6:课堂上评价不到位,缺少评价,甚至几乎没有评价,奖励方式、计分方式不合适不科学、不公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时间浪费过多,让评价成了课堂的主角,冲淡了学习的过程 对策:建立健全适合于“分组学习”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适合于组内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和考评量表;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旗、小星星,戴荣誉帽;评价不应成为师生在课堂上争执的焦点,评价要简洁明了。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
9、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展示的正误,更要对学生的分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如把某个小组表现较好的分工、合作、探究、学习(听、说、读、写)的态度、方式等,进行评价,让其他小组都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所在。问题 7:板书不系统、不条理、不规范,甚至无板书 对策:任何媒体在课堂上的呈现只是辅助于教学的手段之一,课堂教学离不开规范、条理的板书,必须把重难点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问题 8:课前准备不到位,备课粗放,教材挖掘不到位 对策:我们的备课要在充分利用公案的基础上,要求以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案(教案)要重点设计学习目标,怎么分配学习
10、任务?下达怎样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问题?要求小组怎样分工、协作?如何指导小组的学习?如何点评小组学习?要总结哪些内容?设计哪些达标练习题?练习检测的方式有哪些?等等。教师备课把上课的过程和思路显现出来,一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活动的形式,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二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 9:课堂随意,课堂效率低,目标不能达成 对策: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还有学生的预习),备课粗放,教材挖掘不到位,没有对各环节进行时间的预设,没有对学生分组学习进行预设,所以导致当堂该完成的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效率低下。有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学生的当堂知识达标率不高,只注重
11、了学生的听、说、展、演,忽视了学生的写会,应该动笔记录书写的任务没有完成;有的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前紧后松,有头无尾,下课铃一响,任务没完成就匆匆下课。“分组学习”的效率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知识的达标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时间的利用情况。知识目标要有 90以上的学生当堂达成;通过分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展示;课上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不让小组学习活动停滞,把 40 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问题 10: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声音不洪亮,缺少激情;教态不严谨 对策:教师表情呆板,不使用普通话,声音不洪亮、说得不清楚,听得不明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对学生的锻炼。所以,要求教师上课要使用普通话,要有激
12、情(哪怕是一点点),同时带动、要求学生回答、讲解、展示做到声音洪亮、清楚、干脆。要及时制止学生有气无力的现象,作出示范,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教态不严谨表现为部分老师上课时,手插在裤袋内,逛来逛去,或者双手抱臂,给人玩世不恭的印象;教师两臂撑在讲桌上,低头看书本,不与学生交流等,必须加以改正。问题 11:教师不了解各小组学习、管理的情况,更不参与各小组的学习,教师处于被动的状态 对策:许多老师课上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各组学完了吗?讨论完了吗?哪几个组学习完成了?”,然后再大声地把举手的小组“一、二、三、四”地数一遍,浪费了课上的宝贵时间。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问,这样显得老师完全置身于课堂之外,是
13、把自己对学生的不了解外显出来。提出学习任务之后,老师应当俯下身子,以朋友的姿态融入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去,巡视、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明查小组的管理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随时调控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小组的管理,杜绝学生的伪学习、假讨论,保证分组学习的时间充分而不浪费,达到学习的高效率。问题 12:部分小组学习积极投入,其他小组散漫,整体参与学习程度不够,具体表现是某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学生心不在焉或是等靠 对策:当一个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必须给其他小组提出学习要求:例如要面对面地倾听、随时记录知识要点,准备本组展示和评价,准备对其他小组补充、拓展等。总之,在这种分组学习模式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他们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既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还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