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df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五)学案及课堂实录 设计授课:茆晓明 记录整理:茆晓明 时间:2010 年 4 月 9 日 案例背景 教材 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存在着模糊认识,以致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有人还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为此作者写作本文一是提醒国人要正视传统文化,二是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能做好文化的薪火相传。本文三个标题,内在逻辑清晰,在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作出自我判断。学情 分析 有关社会现象同学们都有直观感知,但是上升到文化范畴,学生却知之甚少。同时,许多同学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印象,并不能够产生思想的深度,加之本文在语言、逻辑上与学生阅读口
2、味有些距离,所以学生的感性认知、理性判断并不够强烈。学案设计时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学习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2借助对文本的理解,正确评述社会现象。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问题探讨,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内涵及之间的关系。2 学会立足本文中关键词句,谈谈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见解。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增强自主学习时把握文章要点的习惯。2 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相互质疑争辩的意识。学习重点 比较:结合生活体验,简要文字记录对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概念的理解;在研读文本后,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读文本前的理解作比较。学习
3、难点 结合所给例文,立足本文中关键词句,谈谈对例文中相关现象的见解。学习过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 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1 课前自学:简要写出你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初步见解,然后交流。交流要点:2 课前检测“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文化传统?追问: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借“竹子”表示对“高风亮节”的向往。请问:文人对高风亮节的向往是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文化传统。国画属于_,文人的向往属于_ 统计:全班_人;国画属于传统文化_人,属于文化传统_人;文人向往属于传统文化_人,属于文化传统_人。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完成前置性检测,以备课内交流
4、。课内第一环节要统计学生的检测结果,通过此环节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 二、文本研讨 1.学中巩固:小声读出作者对两个概念的具体解释,然后重新审视你对“国画”和“文人向往”的判断。指导:小声读要读出声音,并在文中用笔标注出。国画属于_,文人的向往属于_ 如果学生有修改判断的,请其讲明原因。2 学中讨论:朗读文本第 3、4、8、9 四段,然后讨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指导:讨论为 4 人一小组,小组中有一位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的讨论精要之处,并作好发言交流的准备。【师读 3、4 段,生齐读 8、9 段】发言提纲:3 学后检测: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然后与同伴交流。传统文化具备有形的实体,文化传统
5、不具备有形的实体。文化传统是母体,传统文化是产物。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强调传统的实践过程,传统文化强调传统的积累结果。学生自我修正答案。小组合作:组内分工、角色定位、明确要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合作才有实效。当堂训练:通过 4 道判断题进一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在集体中加强自我反馈能力。教师必须参与到小组讨论,学生借助于外力监控来达成目标。判断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辩过程。4 拓展探究:本文是学者论文,中学生读来显得吃力,不妨借用本文中有关论述,谈谈你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见解。阅读下面材料,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关键词句,谈谈你对材料
6、中所涉及的现象的见解。寒食节和清明节 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断粮,手下随从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块肉煮成一碗肉汤献给重耳,骗说是麻雀汤。重耳吃后发现介子推一瘸一拐走路,得知介子推忠义后大受感动,承诺自己当国君重赏。后来重耳成晋文公后,逃难的人都得以封赏,独忘介子推。而介子推是一位君子,带着老母亲躲进山里。许多人鸣不平,写诗传唱晋文公忘恩负义。晋文公闻知诗传唱的内容,十分内疚,亲自带领大臣,到介子推藏身的绵山去迎请。但是介子推心灰意冷,拒绝出山,认为“君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晋文公手下众多大夫、臣子,有人非常嫉妒,看见君主如此尊重介子推,就出了一个很阴险的主意,说:“介子推不是不愿意出山吗?
7、他是个孝子,我们放火烧山,他为了保护母亲一定会下山,放火时三面纵火,留出一面不放火,烧不坏他,他就肯定逃出来下山了。”探究一: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第 10 段,谈谈你对材料中“许多人鸣不平写诗传唱”与“有人非常嫉妒出了阴险的主意”的现象的见解。晋文公觉得是好主意。哪知放火时四面放火,没有预留出口。晋文公带领大臣到山上时,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已被活活烧死。晋文公非常悲痛,下令那一天不许点火、不许煮饭,只能吃寒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节。不仅如此,第二年的寒食节,晋文公非常思念介子推,素服来到那棵大柳树下祭奠介子推,那棵大柳树居然活了,并没有被烧死。所以,晋文公就下令,把这棵大柳树
8、封为清明柳,后来又有了清明节。以上材料摘自钱文忠著解读 探究二: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 11、12 段,谈谈你对材料中“介子推的忠孝观念”的见解。寒食节在唐朝传至朝鲜半岛,半岛的人非常推崇孝心,长时间把寒食节作为重要的节日,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中国的晋文公和介子推。如今,韩国把秋夕、端午、春节、寒食并称四大传统节日,秋夕的祭祖一般在长子的家中进行,然后去墓地扫墓,整个过程类似于中国的清明节。探究三: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 6 段,谈谈你对材料中“寒食节、清明节的演变过程”的见解。韩国曾先于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清明节”的发源地在韩国,并把“清明节”定为该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至国内,先
9、是众多网民自发声讨,后由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报告,陈述清明节发源地在中国,清明节当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 2009 年起定为全国法定假日。探究四:立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 7、13 段,谈谈你对材料中“中韩围绕清明节的争执和如何对待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见解。在建国前,清明节一般为祭祖与扫墓活动。建国后,扫墓主要演变为对革命烈士的缅怀。近年来,随着扫墓活动条件的限制,网上扫墓也应运而生。在虚拟空间里,扫墓过程与真实场景类似,有哀乐、献花、悼词等,一应俱全。有关人士表示,随着清明节成为全国法定假日,一个全新的课题摆在国人面前,一场全民的图腾涌进国人内心,清明节,我们该做些什么?是把它当
10、作财富一样,我们去继承它、革新它,让它成为现代人美好生活中一些记忆、一些思索;还是把它当作包袱一样,我们去摒弃它、去 标 榜 它,让 它 成 为 现 代 人 快 节 奏 生 活 中 的 一 些 形 式、一 些 点 缀。以上材料摘自互联网 选取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社会热点,通过以文解文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来理解文本。共四道探究题,其中第一道探究题为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其余三道由同学们分小组去探究。课内如果没有探究透彻,课后可以继续。三、课后:思考质疑【学后思考】教材 P69“问题探讨”第 4 题。思考要点:【过程质疑】对文本的质疑:你对本文的哪些段落或哪些语句没读明白,怎么去解决?段落标记 语句标
11、记 同伴帮学记载 老师指导记录 对学法的质疑:你对老师的引领学习过程有何意见或建议,不妨写下来?哪些环节记忆犹新 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主要为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一方面让同学们自主钻研课文有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同伴帮学、老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课堂实录 一、导入并检测前置性作业 师:很高兴来到明德高中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来时从紫薇阁前经过,紫薇阁是吴健雄博士来明德高中讲学时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传的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文化遗产,就会有一些传统的积淀。不知同学们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请写出你的见解。(学生在学案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和同学们小声交流,并提醒同学
12、把见解写在学案上)二、检测交流 生 1: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传统注重的是传统。生 2:传统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某一个地方长期所形成的传统。师:他是从地域方位或者说空间来说出自己的见解的。生 3: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传统是长期积累下来到现在依旧有价值的传统。师: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生 3:时间。师:刚才三位同学谈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时空角度来表明见解的。请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国的艺术样式。我的问题是,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文人雅士们的“高风亮节”又属于哪一类,我们以举手的方式来选择。师:请打开书,小声读出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读的同时并用笔
13、标出。(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师:同学们打得准确、读得认真、标得清晰。现在回到刚才的两个判断,是否认可。(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认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三、研习文本 师:既然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就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请看学案中“学中讨论”,清楚学习要求。(师读 3、4 段,生 4 读 5、6 段,生读完师简要提醒:读书不要改动原文字句。)师:四人一小组要明确一位小组长,主要是召集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说出小组讨论后的意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一是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向、讨
14、论内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导同学们怎么去讨论,适当点拨,引向深入。)四、交流碰撞 生 5: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我们小组认为文化传统形成了传统文化。师:为什么?生 5: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书上所提到的蜜蜂与蜂蜜,是蜜蜂产生了蜂蜜。因为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得到大家认同,注入民族精神,有了凝聚力,这样才能积淀下来成为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小组从文化遗产与的民族精神关系来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生 6:我们小组认为先有传统文化,才有文化传统。师:为什么?可以请小组成员来补充。生 7:因为传统文化有好的样式、也有不好的样式,而文化传统,既然是传统,它必然经
15、过长期发展,大浪淘沙后积留下来存在于人们心灵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某种意义上“好的”居多。所以传统文化产生了文化传统。师:两个小组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产生与被产生”这个层面上,两个小组的意见不太一致。其实,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哪一小组有更合理的解释。生 7:我经过思考后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仅仅定位于“产生与被产生”的层面上,就仿佛“先有鸡后有蛋”这样一个令人因惑不清的命题。我觉得,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相互包含,关键看我们的立足点在哪一个。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见地,他的观点其实来源于文本中,学案中具体标明了同学们仔细研读的段落,请同学们在相对应的段落中画出佐证
16、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语句。(生再次研读文本,画出对应语句。有的学生重新看学案上的学习要求)师:学案上还给我们呈现了 4 道判断题,这 4 道判断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用对与错来界定,需要我们思考判断的依据,自圆其说。因为题目较多、答案多元,我们需要分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生 8:我们小组认为第一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文章第 9 段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这里的“它”指代的是“文化传统”,言下之意,就是“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具备有形的实体”。生 9:我还可以进上步补充,作者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既
17、然用了“就是”,表明作者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民族精神是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且通过行动呈现出某种精神。而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一般来说具有某些有形的东西让人们去继承。生 6:我并不这么认为,文章中还说“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实体是有形的,我好理解,那么,文化意识是有形的吗?师:这个疑惑提得好,我注意到文中还列举一引起例子,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我也想反问同学们,“生活习俗、忠孝观念是有形的实体吗”?(同学们议论纷纷)生 9: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化传统肯定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既可以呈现为有形
18、的实体,也可以表现为不具备有形的实体,当然,刚才所提到的“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等,古人一般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并加以评述,那么它们就具备了有形的实体,毕竟文字和纸张也是有形的。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较为全面,也较为符合文章的本义。那么第二道判断题呢?生 10:我们小组认为这道题目不准确,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无所谓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所以第二道不准确,第三道也是如此的逻辑,不应该算正确。师:那么第四道呢?生 10:根据文章“文化传统”的这部分论述,文化传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活,二是共同语言,人们通过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才能与时俱进,剔除一引起不好
19、的东西,保留并继承一些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又会制约着人们的一些现在的行为,它还会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再进行交融或消亡。所以,我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师:他的发言更多侧重于文化传统,那么文化传统呢?生 11:文章在“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说,传统文化是文化,也具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作者还说“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一般是它先存在,后人去分析它的影响,并且有选择性地批判或继承。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更侧重于结果。师:刚才四道判断题,答案确实不是太好把握的。我们借助于这些判断题,能够走进文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达成了。生活中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文化 传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