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2、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
3、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 世纪 2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
4、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
5、素组成的。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26、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它处于性格的最高层次,并对个性心理特征中
6、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气质、能力(含智力)具有统帅性的作用,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27、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28、社会技能:是用于描述个体在人际关系层次上同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的术语,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29、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30、新闻敏感: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31、自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
7、力。32、顿悟性: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这种思维活动常常以猛省的形式出现.33、灵活性:能迅速地从一类对象转到另一类对象,能机动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成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找出独特的新闻角度.34、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5、尝试性思考:对于一个新事物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它的实质和特点.一般要先做出种种猜测和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和现场得到的材料,把不正确的或不确切的猜测和假设排除,在排除过程中进行分析,事物的主要特点就暴露出来了。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尝试性思考。36、社会认知
8、: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你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37、角色:可用以分析个人在不同情况中的行为方式.“某一角色,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38、人际关系: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39、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40、一致吸引律: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性,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41、互补吸引律: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
9、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4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人们普遍有一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时空上的接近,有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43、认知: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对于社会的和物质的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44、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对后来的信息则不够重视的现象。43、近因效应:又称“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像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它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46、晕轮效应:认知中的一好百好的思想.它是由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引起的,可以表述为:他是好的他的各方面都应当是好的他不会有什么坏的地方,即使有一点
10、也不算什么。47、扫帚星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反,用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对于印象不好的人,认为他一切都不好。-48、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49、新闻写作心理:是从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到 新闻作品这一形成过程中,新闻记者写作心理特点、写作心理状态及其思维形式与思维规律.50、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51、外化:是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52、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某一定时间内的完整的特征。53、新闻写作心理状态: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54、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
11、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55、激情:激烈、短暂的情绪体验。56、应激: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57、写作意图:新闻记者通过某一作品写作达到其目的的打算。58、受众意识:立足于受众、为受众服务的意识.5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话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60、形象思维:是指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61、理性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62、综合思维:既运用形象思维,又运用抽象
12、思维,对具体的话形象进行抽象概括.63、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64、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话思维方式的思维方式。65、发散思维:围绕某项任务,进行思维的发散,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观点以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66、聚合思维: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的方向是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规律有透彻的认识或产生某种符合逻辑的结论.67、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和计划的思维策略。它反映了人的实践
13、活动的目的性。68、材料驱动归纳:根据我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新的考虑.69、认知因素:是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在理智上认识得是否完整、准确,写作目的是否正确,对所报道的后果是否明了。70、情绪情感:是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的体验.71、新闻编辑心理:一般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新闻编辑心理学主要是从编辑心理角度探讨编辑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等心理现象。72、胆识:是人格力量的表现,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73、向性: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74、独立于场的人:一般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参照
14、标志,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75、场依存性者: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76、意识: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77、全局意识:是自觉地从全局出发的心理活动,即人们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78、受众意识:即为受众服务,尊重受众,自觉地从受众利益和谐要求出发的心理活动。79、高级情感:是指只有人才能体验到的特殊情感,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揭示他的个性。80、心理互动: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心理影响,它即可表现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又可凭借大众传
15、媒互施影响。81、中介性: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它既接受信息,又将接受的信息有效地加以传播。8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83、距离感: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与记者、受众的心理互动会复杂起来。因此,三者之间既要相互信赖,又要有一种距离感.编辑是作为整体把关者,而非个人从事编辑活动,个人的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其中,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84、把关:主持人要对节目宗旨的体现、话题的选择与安排、时间流程的掌握、节目总体播出效果等进行全方位考虑,随时处于警醒状态,以防不测。85、人格:是个体内在的
16、行为上的倾向性,它是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情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等含义的多义词。86、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每个人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87、共性:媒介要求的共性包括媒介节目收视率,媒介传播功能、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媒介权威形象的真正确立,等等。88、移情:即感情移入,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89、应变:即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
17、化做出相应的反应.90、口头语言:是用发生器官输送的一种言语符号,包括声音、声调、音速、音量等因素。91、非语言符号:是指形体、服饰、色彩、空间等信息符号。92、媒介内容: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93、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94、新闻受众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95、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96、求真心理:反映了人类的理性,把事实作为行动
18、的根据,同时也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愿望,即从事实中了解自己未知的事实与世界.97、求快心理:人们从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客观价值,较快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此外,在审美心理上,也有先睹为快的特征.98、求新心理:来自人们的好奇心.越是新鲜的东西,越能激发人们的愉快心理,越能促使人们对外界刺激物的注意.99、求近心理: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新闻更容易注意,表现为心理上的接近。100、受众心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认知或认同的心理活动,是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信息转化为受众态度与行为的中介。10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102、选择性注意:是指人
19、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的或少量的信息上,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不予注意。103、选择性理解: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偏好去理解自己关注的信息。104、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对自己理解的信息只能记住其中与自己关系最大的或特点最鲜明的那一部分内容,而将大量的其他信息忘在脑后.105、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在它重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存、再现三个方面。106、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在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107、信息反馈:是指传播者从受众那里得到的关于自己发出信息的反映情况。这是检验传播是否到位,是否有功效以
20、及效能、效力如何的基本情况。108、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构成的群体。109、现实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的群体。110、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以达到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的目的。111、从众心理:个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受众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
21、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112、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113、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在报道与其主观态度不相一致的问题,或报道受众自己没有认识、不理解的问题时,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114、态度: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社会存在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115、新闻受众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作准备,是新闻主体的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116、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它包括新闻活动主体、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等范畴。-117、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权威性包
22、括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两个方面。118、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备的话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你精神两个方面。119、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120、睡眠者效应: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121、态度差异:是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122、唤起恐惧:是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123、单方面论证:是指传播者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必提出反面观点,即使提出也是否定对方。-124、双方面论证:是指传播者在
23、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你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125、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126、心理免疫:是指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当该问题出现时,受众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127、人格变量:人格因素也是影响受众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受众的人格因素包括受众的自尊心、智力、气质、性格等。128、真正的健康:只有当一个人的身心全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时,才算是真正的健康。12
24、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130、自我认知:是指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摆正自我的位置,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信心、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发展自己.131、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32、身心健康: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133、心理问题:是指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
25、话一种中间状态.134、亚健康:是指身体虽无明显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于肌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135、轻度心理障碍:是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明显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136、抑郁状态:是一种情绪障碍,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望、自卑、兴趣减少、厌倦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映迟缓。137、强迫状态:是指人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138、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139、幽默: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调和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为摆脱被动尴尬的局面,便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付,这就是幽默。140、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141、现场观察法:是新闻心理学的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它是指亲临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