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9【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 444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的百家争鸣岳麓版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 60 多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D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 A 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 B 项错误;60 多处“仁” ,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
2、引领,故 C 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 60 多处“仁” ,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 D 项正确。2(2017天一联考)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 ,就剩下了 305 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D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解析 据材料“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 ,就剩下了 305 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故 A 项错误。 诗经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故
3、B 项错误。时间久远脱离现实,不是孔子2 / 9“删诗”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排除。孔子主张教化民众,故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多数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故 D项正确。3(2018青岛)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A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 A 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B 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 C
4、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8绵阳)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3 / 9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5(2018石家庄)春秋时,孔
5、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
6、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 ,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夷夏观念,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比较,故 C 项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 D 项错误。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论语先进篇中记载,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 D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4 / 9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解析 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
7、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求,故 A 项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 D 项正确。7(2018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 ,而把“孝悌” “忠信” “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 、 “孝悌忠信”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C )A
8、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 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 A 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 B 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 C 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 D 项错误。8(2018黄石)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B )5 / 9
9、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解析 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 项表达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B 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 B 项正确;C 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 C 项错误;D 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故 D 项错误。9(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 “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D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44 春秋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岳麓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