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填空题知识点名师总结.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地理填空题知识点名师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填空题知识点名师总结.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高中地理填空题知识点名师总结 填空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1、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_,但有_可循,具有明显的_特征。答案:不均匀的 规律 地带性 解析:略 2、滑坡和泥石流 概念 形成条件 图示 滑坡 山地斜坡上的_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_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岩体破碎,_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_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有丰富_,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答案:岩体 重力 地势起 暴雨或冰雪消融 松散物质 解析:略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了更好理解等压面发生弯曲后在沿海
2、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某校小明同学绘制了素描图。2 (1)若 a 位于海洋上空,b 位于陆地上空。请在下图中绘制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图_,此时段为海陆风中的_,其形成过程是_。(2)沿海地区在吹陆风向时段大气主要表现_(保温/削弱)作用,其作用过程为_。(3)简述海陆风对沿岸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_。答案:陆风 夜晚,地面降温快于海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在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保温 吹陆风时一般为夜晚,夜晚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两个过程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白天吹海风,能降低城市温度,增加城市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夜晚吹陆风,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大气
3、的保温作用、海陆风形成原理及对城市的影响等知识点。(1)此时段吹的是陆风。在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陆地的气温低,空气下沉,在高空形成了低压。海洋的空气温度高,空气上升,在高空形成了高压。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的气压表导致了空气做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2)沿海吹陆风说明是夜晚,夜晚大气主要表现为保温作用,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增温,放出大气辐射,在3 云层的阻挡下形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海陆风都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起到减缓的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流动,带来降水,降低城市的温度。小提示:1).热力环流(1)形成过程: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
4、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2)说明: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即知道冷热差异可以画出热力环流,反之知道热力环流可以找出冷热差异。热力环流引起的大气运动总是先垂直后水平。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等压
5、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凸低凹”原则: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下凹是低压区。2).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在高空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下沉,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陆风对海滨城市的影响:白天时,由于陆地升温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而海面升温较慢,相对气压要高,这样风就由海上吹向陆地。晚上,由于陆地降温也比较快,而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海上温度较高,气压就相对要低,这时,风由陆地吹向
6、海面。这样就导致海滨城市白天的气温相对于内陆地区偏低,而夜晚则要偏高。4、下图为某节气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4 (1)图示为北半球的_(节气)。(2)该日甲地昼长为_小时,图示时刻甲地地方时为_点。(3)该日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答案:(1)夏至(2)12 6(3)昼长夜短,且白昼达全年最长 解析:本题以夏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光照图判读、昼夜长短和地方时计算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图中极昼的范围扩展到北极圈,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的夏至。(2)图中甲地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因此该日甲地昼长为 12
7、小时。赤道上昼夜等长,6 点日出、18 点日落;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甲位于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上,故甲地的地方时为 6 点。(3)5 读图可知,在北半球的任一纬线,昼弧长于夜弧,说明该日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短。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全年最长。5、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1)气候:通过影响_而影响人口迁移。如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气候适宜、有新资源和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水源: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_。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在仍是重要条件
8、。(3)土壤:土壤通过影响_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4)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如_。(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_、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口迁移。如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答案:(1)人类生产和生活(2)方向、规模(3)农业生产(4)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5)资源枯竭 解析:(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气候适宜、有新资源和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6 水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
9、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类的迁移方向和规模。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在仍是重要条件。(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如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4)矿产是资源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如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就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后,引起饥荒或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会迫使人们迁移。如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6、依据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来判读气候类型 热带:1_;2_;3_;4_。亚热带:5_;6_。温带:7_;8_;9_。答案: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
10、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7 解析:给合图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气候类型。1、2、3、4 位于低纬度地区,为热带气候;1 位于赤道到北纬 10 度之间的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2 位于北纬 10 度到 20 度之间大陆西岸和内部,为热带草原气候;3 位于北纬 10 度到 25 度之间的大陆东岸,为热带季风气候;4 位于北纬 20 度到 30 度的大陆西岸和内部,为热带沙漠气候;5 位于北纬 25 度到 35 度的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6 位于北纬 30 度到40 度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7 位于北纬 40 度
11、到 60 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8 位于北纬 35 度到 55 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9 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小提示:7、下图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近日点相应位置绘制“”。(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位置中,代表夏至日的是_,代表秋分日的是_。(3)当地球在甲附近时,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4)当地球在丙附近时,南亚盛行_ 风(风向),其形成原因主要是_。(5)2019 年 10 月 1 日是祖国 70 华诞,这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从_(填“甲”、“乙”、“丙”或“丁”)到_(填“甲”、“乙
12、”、“丙”或“丁”)之间,北半球同一纬线上任一点昼长_夜长(填“”、“”或“=”)答案:(1)下图 8 (2)丙、丁(3)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4)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5)丁;甲;解析:解题前需要解读二分二至日图。在判读中容易产生定势思维,按照教科书的位置代入,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讲太阳中心与地心连接,判断光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即可是二分还是二至日。甲、丙较为明显,甲为冬至日,丙为夏至日,地球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因此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1)近日点为 1 月初,在冬至日(12 月 22 日)之后几天。如下图。(2)夏至日为丙,秋分日为丁。(3)
13、移动到甲时为北半球冬半年,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4)丙处附近时说明北半球处于夏季,南亚盛行西南风,其形成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5)10 月 1 日位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即是位于丁到甲之间,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9 小提示:在不同的季节陆地上形成高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很多同学容易搞混。首先要记住夏季是形成低压中心,印度低压,纬度较低,切断的是纬度较低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纬度较高,切断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8、阅读兔峨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
14、国北方地区略图,左上为甲地土壤剖面图。材料二:17 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导致东北人口总量较低。19 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百姓闯入东北开垦土地,东北人口快速增加。从 2013 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七年净流出,共累计减少 182.4 万。(1)黄河流出太行山后塑造的地貌类型有_、_,简述过程。_ 10 (2)甲所在平原典型的土壤为_,其颜色主要由_层(A/B/C/D)决定。从气候、生物角度分析该区域土层深厚、肥沃的原因_。(3)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请将下列资源归类(填代码):海底通信贝类小黄鱼运输海盐港口建设可燃冰对虾天然气。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
15、生物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_ _ _(4)17 世纪和 21 世纪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简述当今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_。答案:(1)冲积扇 冲积平原 流水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长期堆积,形成冲积平原。(2)黑土 A 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冬季漫长寒冷,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积累。(3)(4)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失;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解析:该题组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了地貌、土壤、海洋资源及人口迁移等相关问题。(1)黄河流出太行山
16、,在出山口形成冲积扇,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黄河流出太行山进入下游地区,地势变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2)东北平原典型的土壤是黑土,黑土的颜色主要是由于富含腐殖质,腐殖质层决定了黑土的颜色。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雨充沛,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11 富;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枯草落叶等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故土层深厚肥沃。(3)海盐、可燃冰和天然气属于海洋矿产资源;贝类、小黄鱼和对虾等多种海洋生物属于海洋生物资源;海底通信、运输和港口建设利用的是海洋空间资源。(4)根据材料信息,17 世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填空 知识点 名师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