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述课件.ppt
《元代文学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文学概述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述 社会背景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程朱理学的成为官学。全真教的流行。元朝面积:随着对外扩张,其疆域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东北到日本海,北到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恩汗三子)汗国(在今天的新疆)、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国(在今天的新疆)、钦察汗国(成吉思汗孙拔都所建,在今天的俄罗斯
2、)和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所建,在今天的伊朗),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元代社会特点一、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1、在军事上实行残酷镇压 元军南下攻宋,官兵嗜杀,大肆抢掠,“财货子女则入军官,壮士巨族则殄(tin,灭绝)于锋刃;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2、在经济上大搞掠夺 元史食货志载:京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3、在政治上实行歧视 社会地位的歧视: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西域少数民族)、汉人(北方地区汉族人)、南人(南宋地区汉族人)四个等级。任职的歧视: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地方重要职位,也几乎都是蒙古人
3、(还有部分色目人)把持。法律面前的歧视:元史 刑法志四记载:“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深重的民族压迫,造成严重的民族隔阂。直至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写的宫辞十二首还有“老娥元是江南女,私喜南人擢状元”的句子,表现出民族压迫下南人特有的心理。二、儒生地位空前低下 蒙古太宗入主中原以后,只在(太宗九年,1237年)搞过一次科考,然后就一直到了仁宗延祐二年(1315)方才恢复。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儒生几乎是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的。而且即使恢复科举后,科考也是时断时续,而且仍然体现不平等的民族的歧视思想。首先是名额的不平等。元朝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把蒙古
4、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举行员额共300名,四种人各占75名,录取百名,各占25名。其次授官的不平等。凡进士授官,蒙古人比色目人高一级,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级。而且上层官员,多为蒙古人和色目人。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文人地位的下降,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党项族人余阙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儒生不幸文坛幸。他们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进了以元曲为代表的元代文学,尤其是元代杂剧的空前繁荣。三、文化融合、思想活跃1、文化的融合忽必烈灭
5、宋,很快就接受了汉族文明。1271年,他以“元”为国号,取易经“乾元”(有“大”、“首”义)之义,表明他对汉族文明的推崇。他主持大都的兴建,宫阙建筑风格本于汉制,城门、坊名本于易经。他任用许衡、姚枢等儒生。他还以宽容进而多少有些恭敬的态度对待佛教、道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忽必烈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文化的融合,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提高,甚而有不少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能够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反之,汉民族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学艺术创作也注入了新的内容。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2、思想的活跃
6、元朝立国之后,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很快得到确认。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而儒学宗师的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然而,元朝统治集团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因此,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信仰的多元化,自然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当时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思想较为活跃。文学特点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叙事文学的兴盛,二是抒情文学的衰退。诗歌创作的承前与启后。散文的重视经世致用。然诗文的成绩难与小说、戏曲的辉煌相比。尤其是元曲(剧曲与散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的
7、代表。一、叙事文学的兴盛戏剧包含杂剧与南戏,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成为元代成就最高的文学(艺术)。据统计,现存元杂剧剧本名目共有530多种,而作家,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所载,有名有姓的就有220多人,而且其中“无闻者不及录”,因此还应有许多遗漏。至于南戏,作品大约有二百一十多种,只是南戏作家知其名姓者极少而已。小说也进一步发展。其中话本小说继续盛行,较有影响的有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文言小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娇红记描写娇娘和申纯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刻画极为深刻细腻,其在文言小说中的地位,竟使有人比之叙事诗中的孔雀东南飞。二、元代抒情文学的衰退二、元代抒情文学的
8、衰退相比之下,元代的抒情文学则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元代抒情文学的代表散曲,虽然同样作者众多,作品也不少隋树森全元散曲共收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而这显然不是当时散曲的全部但总体成就远不如戏剧,尤其是杂剧。“诗词”虽然仍处于所谓“正宗”的地位,而且也有所创新,有些诗人像萨都剌、杨维桢也写出了一些令人目瞩目的作品,但就它们的总体创作而言,其成就纵向看远不如唐、宋,甚而是清代也不如,横向看也不如同时代的散曲。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宋代的戏剧,统称作杂剧,但已没有完整的剧本流传,内容与结构都不能详知。金代称为院本,即“行院之本”。扮演戏剧的人多为倡伎,演员们所住的地方称作行院,他们的演唱本即称作院本
9、,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元杂剧。它的科白即表演动作与对话部分,承袭了院本的体制;曲即唱词部分,则明显地源于诸宫调。它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宋、金的叙事体改变成为代言体:二是在曲调上更多的采用了民谣小曲。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代的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一百七八十人,见于记载的杂剧作品达七百三四十种。实际的数目当然还要远远超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六十余种。元杂剧的发展分期两期:一般的研究者大多把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
10、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向临安(今杭州),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元杂剧的发展分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
11、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代 文学 概述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