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ppt课件.ppt
《(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ppt课件.ppt(1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一、(2018河北,711)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问题。(14分)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注屈原:战国楚诗人。以:在。舟楫:泛指船只。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角黍,即
2、粽 子。黄 琬:人 名。琼:人 名,即 黄 琼。太 尉:官 职 名。诏:召 见。况:比方。A A组组 2014 201420182018年年河北河北中考题组中考题组五年中考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谓之竞渡谓:(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3)从夕达旦旦:(4)是为大雨之兆是: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公与之乘,战于长
3、勺(曹刿论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一、1.答案答案(4分)(1)叫作(叫做、称为、称作)(2)为什么(怎么)(3)早晨(4)这(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给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词语的能力,可用课内迁移法进行解释。如“何”在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是“为什么”的意思;“旦”在三峡“每至晴初霜旦”中是“早晨”的意思。这些课文中常见的词语应重点掌握。2.答案答案C(2分)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
4、及用法的能力。题干中“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是“比”的意思。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于”字的用法(1)说明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例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于:在。(2)引出行为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从。(3)引出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于: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给。(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句:臣诚恐见
5、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被。(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于:比。(6)引出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在上。3.答案答案(4分)(1)黄琼非常吃惊,就(立即)用他的话来回答。(2)等到睡醒又开始读书,常常担心见识不广博。(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原则为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对应,每一个实词的含义在句中都要有所体现,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要准确。(1)“即”有“当即、立即、就”的意思。“以”在这里是“用”的
6、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例如“无言以对”。(2)“及”是“等到”的意思。“觉”是“睡醒”的意思,口技中“惊觉欠伸”的“觉”是“睡醒”之意。4.答案答案(2分)龙舟竞渡(赛龙舟);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答出一项给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从“屈原”“五日”“竞渡”“投角黍”等很明显可判断出是“端午节”,对于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大家并不陌生。所以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龙舟竞渡(赛龙舟)很容易写出来。5.答案答案(2分)刘峻好学(符合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可用中心句概括法作答。第三篇短文首句
7、是“刘峻家贫好学”,后面的内容都是首句的具体体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拟写出标题。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屈原在五日这天投江而死,楚国人用船救他,(后来)称为划船比赛。又说:五日这天投粽子来祭祀屈原,恐怕被蛟龙争夺,所以划龙舟来驱逐它们。后汉黄琬,祖父黄琼,做太尉,(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日食的情况告诉皇上。太后召见他问太阳被吃了多少,黄琼不知用什么比方来回答。黄琬当时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的月亮?”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太后。刘峻家里贫穷,爱好读书,经常点燃麻制的火把,从晚上到早晨,有时昏睡过去,等到睡醒了再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难得的书籍,一定
8、要去乞求借阅。齐国有一足鸟,在殿前舞蹈。齐侯向孔子发问(这是什么鸟),孔子说:“这种鸟名叫商羊。有儿童歌谣说:天将降大雨,商羊会手足舞动。这是大雨的征兆。”后来果然是这样。二、(2017河北,8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复儿子书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9、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选文有改动)注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悉:知道。兹:现在。汝:你。业:已经。资:钱 财,费 用。即:就,便。告 罄:财 物 用 尽。苟:假 如。特:不 过。恃:倚仗,依赖。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固:本来。稼穑:泛指农业劳动。致:给予。函:信件。毋:不要,不可。负:辜负。训:
10、教诲,教导。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儿自去国至今去:(2)求学宜先刻苦宜:(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1.答案答案(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答成“奋起”或“有所作为”也给1分)(每小题1分)解析解析此题中四个实词的含义均在课文中出现
11、过。“去”在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是“离开”之意;“宜”在出师表(“不宜偏私”)中,是“应当”之意;“是”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这”之意;“作”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后作”)中,是“奋起”之意。这四个词均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知识拓展知识拓展中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以课文为基础的,大部分实词均出自课内。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对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和掌握,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2.答案答案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解析解析文言虚词“而”“则”前一般应断开,同时结构相似的
12、短语“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间应断开,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恰当断句即可。3.答案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字字对应的原则,每一个实词的含义在句中都要有所体现,而虚词的用法和意思要翻译准确。第(1)题的难点是“力”,根据上下句语境可解释为“财力”;第(2)题中的“而”可以不翻译。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此题中,“虽”经常被翻译成“虽然”。“虽然”用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即使”用在条件关系的复句中。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虽”在句子中应为“即使”的意思。4.答案答案劝诫儿子要
13、生活节俭,刻苦求学。(答出“生活节俭”给2分;答出“刻苦求学”或“珍惜光阴”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从“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须努力用功”等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要求孩子刻苦求学;从“汝如此浪费”“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等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劝告孩子要生活节俭。参考译文来信全看了。现再汇给你日本大洋五百元。你从出国到现在,时间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金钱财都已经用完了?这太奇怪!你去日本,是为求学啊。求学应该首先刻苦,又不必交友应酬。千金钱财,也足够用一年而且还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用完了?你如果用得在理,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不过你不应该这样。你如此浪费,
14、不是饮食豪奢,起居阔绰,(就)一定另有消费。况且你也曾读过孟子吧?(里面说,)成大事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贫困之苦,经受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之后,才可能有所作为。你凭着有父亲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但(你)也应当知道耕作的艰难,尽你求学的本分。不这样,即使学成归国,也一定一事无成。如今你像这样,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用钱的事小,而因为它怠慢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给你写信告诫你,要努力用功(学习),怎么就忘了呢?时间可贵,求学不容易,这中间的滋味,(你)自己应该明白,不要辜负了老人的教诲。三、(2016河北,711)阅读
15、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
16、竟不索其直。注邵民瞻:人名。东坡:苏轼的号。五百缗:五百贯钱。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卜:选择。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靠着。何其:多么。老妪:老妇。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诸:相当于“之于”。诀别:分别。宁:难道。徐:慢慢地。售:这里是“买”的意思。券:契据。翌日:次日。索:求取。直:通“值”,价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闻妇人哭声极哀闻:(2)东坡亦为怆然怆然:(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4)竟不索其直竟: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3.把下列
17、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三、1.答案答案(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学会迁移运用,如桃花源记里“鸡犬相闻”的“闻”是“听到”的意思,登幽州台歌里“独怆然而涕下”的“怆然”指悲伤的样子,桃花源记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是“立即”的意思,“竟不知有汉”的“竟”是“竟然”的意思。2.答
18、案答案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解析解析第一个“此”指代地方,“此”之后断句;第二个“此”指代哭泣的原因,“此”之前断句;根据给出的注释,“宁”译为“难道”,“宁”之前断句。解题关键解题关键文言文断句八法(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2)动词断句法当无法判断某个名词是属于前句还是后句时,或是遇到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时,就需要用动词断句法。动词通常充当句中的谓语,我们可根据动词与前后短
19、语的关系及语意关联进行推断,这样往往能提高准确率。例:“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中,动词有“亡”“入”“吊”(“而”在句中,它前后一般不断句),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3)特殊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断句会有很大帮助。(4)修辞断句法(对偶、排比)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5)对话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
20、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6)虚词断句法根据文言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断句: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纵使、向使、然则、是以”等前面大多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也常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介词“以、为”,连词“而、则”等常在句子中间,它们的前面是否必断,要具体分析。虚词断句有一个口诀,对我们断句也有一定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
21、圆圈(。)。或句(。)或逗(,)看情形,“盖”“夫”“若夫”“纵”“向使”。“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7)顶真断句法前一句结尾之字或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或词,使相邻两句蝉联。例:“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8)反复断句法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3.答案答案(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1)“妪”译为“老妇人”;“
22、何为”译为“为什么”;“至是”译为“到这种地步”。(2)“者也”表判断;“则”是“是”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解题关键解题关键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把握:一一对应,先对后串,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正确,关键句式要规范处理,语气不可忽视。翻译步骤:对词串句顺意。具体方法:“留”(人名、地名等保留)、“换”(关键词语换成现代汉语)、“增”(增补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虚词不翻译或重复的意思要删去)、“调”(与现代汉语规范不同的语序要调整)、“变”(变通,直译有障碍的,可考虑意译,译出大意)。4.答案答案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提炼故
23、事中的人和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思路分析思路分析如何进行分析理解?此类题主要涉及要点归纳、主旨概括、情感把握、写法分析等。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答案常常就在原文中,要关注文章的前后照应,关注题目,认真体会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紧扣文章主旨,全面考虑。答题时不仅要做到用词准确,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论说。5.答案答案(示例1)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2)相与步于中庭。(示例3)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首先要理解“夜与邵步月”的意思,即“某夜苏东坡和邵民瞻一起在月下散步”;其次回顾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关语句,可以用现代汉语表述,也可以用原句表述。参考译文
24、参考译文邵民瞻给苏东坡买了一套价值五百贯钱的房子,苏东坡倾其所有的钱刚能偿还邵民瞻。他选择了个吉利的日子住入新家,已经有几天了。某夜他与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个村子,听到有个老妇人哭得很伤心,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情,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见一老妇人,老妇人看见东坡,仍然自顾自地哭泣。东坡问老妇人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老妇人说:“我家有一套房子,世世代代传了几百年,保有守着不敢卖,一直到我这一辈。但是我的儿子不成材,把它卖给了别人。现在我搬到这儿来了,住了百年的旧房子一旦分别,怎能不痛心?这就是我
25、哭泣的原因。”苏东坡也很悲伤。问她的那套房子在哪儿,正是苏东坡用五百贯钱买的房子。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慢慢地对她说:“你的房子是我买的。不用太悲伤,现在我把房子还给你。”苏东坡随即叫人拿来买房的契据,当着老妇人的面烧了。叫出了老妇人的儿子,让他次日接他母亲回到原来的住所,竟然不索取所花之钱。四、(2015河北,8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 专版 中考 语文 复习 第二 部分 阅读 专题 文言文 试题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