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理学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ppt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地震剖面的特点一、地震剖面的特点1:地震记录的形成X(t)=w(t)*R(t)地震子波地震子波:震源产生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震源产生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候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称这时候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第1页/共50页图图7-1-3 岩层较薄岩层较薄,三个反射波迭加在一起不能分辨三个反射波迭加在一起不能分辨反射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反射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反射系数的绝对值;极性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极性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时间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波速。时间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波速。图图7-1-2 岩层较薄岩层较薄,二个反射波可以分开二
2、个反射波可以分开第2页/共50页第3页/共50页井旁地震道合成地震记录第4页/共50页井旁地震道合成地震记录第5页/共50页2: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识别一个波,需要考虑以下四个特征(反射波):同相性、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时差变化规律第6页/共50页基本术语: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第一相位第二相位第三相位T06层T1层第7页/共50页3: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在测线上同一点,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在数量上,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第8页/共50页时间剖面上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构造与岩性的信息,这也是构造与
3、岩性解释的基础。地质剖面反映的是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地质情况(深度、分层、岩性),时间剖面是来自三维空间上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反射时间,并显示在记录点的正下方。第9页/共50页二、地震绕射波与物二、地震绕射波与物理地震学理地震学1:绕射波的产生:绕射波的产生绕射点:断棱、尖灭点、透镜体第10页/共50页二、地震绕射波与物理地震学二、地震绕射波与物理地震学2:断棱绕射波时距曲线及特点:断棱绕射波时距曲线及特点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极小点是(,)第11页/共50页3: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绕射波第12页/共50页第13页/共50页三、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三、地震勘探的分辨率第14页/共50页1:垂向分辨率严格的分辨
4、率定义,称为厚层分辨率。Knapp认为:垂向分辨率应该用地震子波脉冲时间的延续度来定义。时间分辨率:(不严格定义)厚度分辨率:Rayleigh准则:反射波分辨率极限是1/4波长。第15页/共50页2:横向分辨率是指水平方向上识别地质体的能力,O点激发的反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第16页/共50页第17页/共50页四: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1:地震剖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18页/共50页2:真倾角、视倾角及测线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真深度、法线深度、视铅直深度之间关系第19页/共50页2:真倾角、视倾角及测线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真深度、法线深度、视铅直深度之间关系第20页/共50页第21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学 地震 勘探 原理 资料 解释 理论基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