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胜病因学习.pptx
《王斌胜病因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斌胜病因学习.ppt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2/161概 述病因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古做“病源”)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学说。第1页/共63页2023/2/162病因学说的发展1 1、内经理论形成时期,主要运用了三部分类法及阴阳分类法。2、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分类法。3、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病证方论“三因学说”。4、目前则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可将病因三大类或四大类。第2页/共63页2023/2/163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一是根据发病时的客观条件;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
2、来推求致病因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第3页/共63页2023/2/164(一)六淫 1、六淫及六气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同时也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第4页/共63页2023/2/165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
3、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第5页/共63页2023/2/1662、六淫产生的因素(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机体适应范围。(2)机体适应能力低下。第6页/共63页2023/2/167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异常与否的相对性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第7页/共63页2023/2/168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 第8页/共63页2023/2/1694、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1)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为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也可以发生。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内风多为肝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主要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麻、动手、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外风多为自然界风邪为患。外风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缓。第9页/共63页2023/2/161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第10页/共63页2023/2/1611(2)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为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
5、外寒和内寒区别: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由为“中寒”。“伤寒”和“中寒”是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而定义的。内寒则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虚寒内生。第11页/共63页2023/2/161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第12页/共63页2023/2/1613(3)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外湿和内湿的区别: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界湿邪而致;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偏停聚而成。二者相互影响,外
6、湿发病,易于伤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湿。第13页/共63页2023/2/161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兼他邪;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第14页/共63页2023/2/1615(4)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敛肃,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由于兼邪不同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由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由燥与寒合所致。第15页/共63页2023/2/1616外燥与内燥的区别 外燥由于外感燥邪、肺卫失宣所致,可见发热、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
7、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内燥为津伤血少,机体失其濡润所致,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津过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内伤等原因引起。多见口咽干燥、皮肤干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第16页/共63页2023/2/1617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第17页/共63页2023/2/1618(5)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可以混称。外火与内火的区别: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五志
8、化火而致,是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的,无明显外感病史。但外火与内火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内火。第18页/共63页2023/2/1619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邪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热邪易致疮痈;第19页/共63页2023/2/1620(6)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第20页/共63页2023/2
9、/1621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第21页/共63页2023/2/1622(二)温疫邪气1、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导致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第22页/共63页2023/2/16232、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区别于其它病邪最显著的特征)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第23页/共63页2023/2/16243、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气候因素:自然界气候的
10、反常变化;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预防隔离工作不力;社会因素:疫疠的流行,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第24页/共63页2023/2/1625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由于突然强烈或长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是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的一类病因。第25页/共63页2023/2/1626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是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不会致病或诱发疾病。七情内伤: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越了人体的 生理和心理
11、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第26页/共63页2023/2/1627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内在生理学基础。异常情志活动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 失常,气血运行失调。第27页/共63页2023/2/1628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内脏1、七情分属五脏,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立场表现 的病证。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第28页/共63页2023/2/1
12、629 (二)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第29页/共63页2023/2/1630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1)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证,如郁证、癫证、狂证等;(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3)其他原因所致,但随情志变化而 加重,如恶性肿瘤等。第30页/共63页2023/2/1631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但怒而不过,当悲则悲,但悲而不消沉,均有利于病情康复。二是加重病情:情绪消沉、悲观失望,七情异常波动均使病恶化 第31页/共63页2023/2/1632(二)饮食失宜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斌胜 病因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