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噪声控制与排放.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汽车噪声控制与排放.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噪声控制与排放.ppt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合理的喷油规律 喷油器在单位时间内(或1度喷油泵凸轮轴转角内)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量称为喷油速率。喷油规律是指喷油速率随时问(或喷油泵凸轮轴转角)的变化关系。供油规律则是指喷油泵供油速率随时间(或喷油泵凸轮轴转角)的变化关系,它基本由柱塞直径和凸轮几何尺寸决定,因此也称为几何供油规律。由于燃油高压系统的压力波动及弹性变形等原因,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有一定差别,而对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有直接影响的是喷油规律。第1页/共76页2预喷射PI(Pilot Injection)预喷射的示意图见图6-49。在主喷射前,有一少量的预先喷射(见图中针阀升程),因而在着火落后期内只能产生有限的可燃混合气量。这部分
2、混合气形成较弱的初期燃烧放热,并使随后的主喷射燃油的着火落后期缩短,避免了一般直喷式柴油机初期急剧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可明显降低可明显降低N0 xN0 x排放排放 一般来说,预喷射量的总喷射量为8左右,两次喷射的间隔为1.5ms左右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第2页/共76页3多段喷射(Split Injection)图6-51a)给出了多段喷射的示意图。图6-51b)给出了多段喷射(7:3)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与普通喷射相比,后期喷射的燃油实际上对正在进行的燃烧起到一种扰动作用,促进燃烧后期的混合气形成及燃烧加速,因而燃烧压力提高,燃烧持续期缩短,使炭烟排放降低。采用多段喷射可以改善冷起动特性
3、。根据有关研究结果,采用多段喷射后,一30时的冷起动时间缩短了20,这就意味着白烟和冷HC等排放会明显减少。a)a)多段喷射示意图多段喷射示意图第3页/共76页4提高喷油压力 加速燃油与空气混合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使燃油喷雾颗粒进一步细化,以增大燃油与空气的接触表面积和缩短强化时间。为此,近年来高压喷射技术在直喷式柴油机上得到了很快的应用。高压喷射造成的这种高温高速以及混合能量很大的燃烧过程使微粒(炭烟)排放和热效率都有了明显改善。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一般高压喷射会使NOx排放增加。但如果合理利用高压喷射时燃烧持续期短的特点,同时并用推迟喷油时间或EGR等方法,有可能使微粒和NOx排放同时降低。第
4、4页/共76页5小直径、多喷孔加速雾化混合 增加喷孔数后,可以降低对气流的要求。涡流比可以减小,从而改善了燃油经济性;烟度降低。若喷孔过多,由于贯穿不足和相邻喷注的干扰,反有不利效果。图653 喷油嘴的喷孔数对炭烟排放的影响(转速2 000rmin部分负荷)a)涡流比1.75 b)涡流比1.25第5页/共76页6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电控共轨喷油系统与传统喷油系统相比具有下述特点:(1)喷油压力柔性可调,对不同工况可采用最佳喷射压力,从而可以优化柴油机的综合性能,特别是解决了传统喷油系统(包括泵油嘴)的喷油压力随转速降低而降低,导致低速转矩和低速烟度不好的固有缺陷。(2)系统紧凑、刚度大,可实现各
5、种较高的喷射压力(120170MPa)。(3)可柔性控制喷油速率变化,实现各种灵活多样的喷油规律,例如预喷射、多段喷射、“靴形”喷射等,以及与排气后处理技术配合使用的在排气行程中喷射。(4)采用电磁阀控制喷油,控制精度高,循环变动小。第6页/共76页六、高效低污染燃烧系统 混合气形成与燃烧都是在燃烧室中进行的。以燃烧室为主体的燃烧系统的开发,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动力、经济性能为主。近代要全面照顾包括排放在内的综合性能要求,在传统燃烧室基础上,发展了一些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燃烧室,并与前面叙述的喷油和进气措施结合在一起,使柴油机性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下面介绍一些已推广使用的直喷式新型燃烧系
6、统。第7页/共76页1挤流口式燃烧系统2非回转体型燃烧系统 两种燃烧系统都优化了发动机动力、经济性能和减少N0。及炭烟的排放。第8页/共76页 3无涡流高压喷射燃烧系统 这就是前面已提到过的,重型车用柴油机大都采用的、小喷孔、多喷孔、不组织涡流的高压喷射系统。大机型循环油量大,燃烧室直径大,喷油泵承压能力强,转速低,有条件达到上述燃烧组织的要求。这种机型具有燃油耗率低,升功率高,排放特性好的优点,但噪声相对较大,最大缸内压力也高。第9页/共76页第三节第三节 汽车排放污粢物的机外净化技术汽车排放污粢物的机外净化技术 一、机外净化技术概述 综观人类治理汽车排放污染的历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
7、前主要是采用以改善发动机燃烧过程为主的各种机内净化技术。这些技术尽管对降低排气污染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效果有限,且不同程度地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带来负面效应。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人们开始考虑包括催化转化器在内的各种机外净化技术。三元催化剂(TWC,ThreeWay Catalyst)的研制成功使汽车排放控制技术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可使汽油车排放的C0、HC和N0,同时降低90以上。目前,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加三元催化转化器已成为国际上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的主流。同时,各种柴油机机外净化技术也在加紧研制开发中,有望在21世纪初开始实施化。第10页/共76页 由于汽车排放污染物分别来自于排气管、曲
8、轴箱和燃油系统,作为机外净化措施可以按以下分类:1)排气后处理技术 净化排气中各种污染成分的技术包括热反应器、催化转化器、微粒捕集器以及吸附净化方法。其中,吸附净化法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例如用活性炭纤维等材质吸附NOx,在此不作详细介绍。2)非排气污染物处理技术 净化排气以外的污染成分的技术,主要指燃油蒸发控制装置和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第11页/共76页二、汽油车排气后处理技术 汽油车排气后处理技术主要是催化转化器,也有少量的热反应器。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C0和Hc在排气过程中可以继续氧化,但必须有足够的空气和温度以保证其高的氧化速率。如图6-59所示,在紧靠排气总管出口处装
9、有热反应器。第12页/共76页 随着三元催化器的普及,现在新生产的汽车上已很少采用。由于摩托车的排气后处理装置要求结构简单和成本低廉,并且摩托车的最主要排放污染物是C0和HC,因而热反应器在摩托车上仍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较广泛的实际应用。但汽车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催化转化器,本节就催化转化器做详细论述。第13页/共76页1催化转化器的结构及原理 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以及降低反应的起始温度,而本身在反应中并不消耗。催化转化器是目前各类排气后处理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1)催化转化器的结构 催化转化器简称催化器,如图6-60所示,第14页/共76页第15页/共76页 它由壳体、减振层、载体及催化剂
10、涂层4部分组成。而所谓催化剂是指涂层部分或载体和涂层的合称。催化剂是整个催化转化器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催化转化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因此,在许多文献上并不严格区分催化剂和催化转化器的定义。第16页/共76页(1)壳体 催化器壳体由不锈钢板材制成,以防因氧化皮脱落造成催化剂的堵塞。为保证催化器的反应温度以及减小对外热辐射,许多催化器的壳体作成双层结构。为减少催化器对车底板的高温辐射或防止进入加油站时催化器炽热表面引起火灾,以及避免路面积水飞溅对催化器的激冷损坏和路面飞石造成的撞击损坏,壳体外面还装有半周或全周的隔热罩。第17页/共76页(2)减振层。减振层一般有膨胀垫片和钢丝网垫两种,起减振、缓解热
11、应力、固定载体、保温和密封作用。膨胀垫片在第一次受热时体积明显膨胀,而在冷却时仅部分收缩,这样就使金属壳体与陶瓷载体之间的缝隙完全涨死并密封。第18页/共76页(3)载体。早期的催化剂曾采用氧化铝(AL20,)的球状载体,这种载体存在磨损快、阻力大的缺点,目前在汽车催化器中已不采用。美国康宁(Coming)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了陶瓷蜂窝载体,并很快占据了车用催化器载体的主导地位。之后,日本NGK公司也掌握了这种技术并开始大量生产。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车用催化器载体的90是陶瓷载体,其余为金属载体,而陶瓷载体年产量的95以上由康宁公司和NCK公司生产。第19页/共76页陶瓷蜂窝载体(乳白色
12、)第20页/共76页金属载体第21页/共76页(4)涂层第22页/共76页 如图6-61所示,在载体孔道的壁面上涂有一层非常疏松的活性层(Washcoat),即催化剂涂层。它以yAL203为主,其粗糙多孔的表面可使壁面的实际催化反应表面积扩大7 000倍左右。在涂层表面散布着作为活性材料的贵金属,一般为铂(Pt)、铑(Rh)和钯(Pd)以及作为助催化剂成分的铈(ce)、钡(Ba)和镧(La)等稀土材料。助催化剂主要用于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高温稳定性。催化剂的活性及耐久性除与涂层的成分有关外,也与涂层的制备工艺密切相关。第23页/共76页2)催化剂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按工作原理不同,催化剂可分为氧化型
13、催化剂、还原型催化剂、三元催化剂和稀燃催化剂。目前单纯还原型的催化剂已很少,稀燃催化剂将在后面介绍,而最常用的氧化型催化剂和三元催化剂的工作原理介绍如下:第24页/共76页 在氧化型催化剂中,C0和HC与氧气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无害的C02、H20,但对NOx基本无效。而在三元催化剂中,C0和HC与N0,互为氧化剂和还原剂,生成无害的C02、H20及N2。剩余的C0和HC则继续进行反应。第25页/共76页3)催化剂用的贵金属材料 不同贵金属成分对排气污染物的催化净化效果是不同的。图6-62给出了单用铂(Pt)、铑(Rh)和钯(Pd)作成的催化剂对不同排气污染物的转化效率。对于C0和HC,三种贵金
14、属成分在化学计量比(。=1)附近都表现出高的转化率,在。1的稀空燃比区域,Rh对HC的转化率低于Pt和Pd。对于N0 x的还原,Rh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Pd尽管在新鲜状态时活性很好,但由于其晶格结构易容纳杂质,因而易被化学毒化,特别是易被Pb(铅)毒化,同时易产生高温劣化。第26页/共76页 实际催化剂中,Pt和Pd主要用于催化C0和HC的氧化反应,Rh用于催化N0 x的还原反应。但为了满足对催化剂综合性能指标的要求,三种贵金属成分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对于氧化催化剂,可以单用Pt或Pd,但大多数还是用PtPd组合配方,其配比为Pt:Pd=2.5:1。对于三元催化剂,PtRh系、PtPdRh系以及
15、PdRh系都有应用,但以前者为最多。第27页/共76页2催化转化器的性能指标和评价试验方法1)催化器的性能指标(1)转化效率(2)起燃温度特性。催化剂转化效率的高低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催化剂只有在达到一定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工作(即起燃)。转化效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称为起燃温度特性,如图6-64所示。而达到50转化效率时的温度称为起燃温度。显然疋。越低则冷起动时催化剂起作用的时间越早,即催化剂的起燃温度特性越好。因此,降低瓦。一直是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第28页/共76页第29页/共76页 在实际汽车和发动机上也有另一种评价催化剂起燃特性的方法,即从冷起动开始达到50转化率所需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这两种
16、方法各有优点,前者能得到明确的起燃温度指标,因此应用最广泛,后者以时间代表起燃性能,对于实车来说更直观。第30页/共76页(3)空燃比特性第31页/共76页 催化剂转化效率的高低还与空燃比AF(或过量空气系数。)有关,转化效率随空燃比的变化称为催化器的空燃比特性,如图6-65所示。由图可知,三元催化器在化学计量比(。=1)附近的狭窄区间内对C0、HC和N0 x的转化效率同时达到最高,这个区间被称为“窗口”(window)。在实际使用中为使催化剂能保持在这个高效窗口内工作,需要图6.66所示的闭环电子控制燃油供给系统和氧传感器。窗口越宽,则表示催化剂的实用性能越好,同时也对电控系统控制精度的要求
17、越低。第32页/共76页第33页/共76页 开环电子控制燃油供给系统无法保证空燃比的精确控制。如图6-67所示,其净化效率平均为60左右,而使用同样催化剂的闭环电控系统的平均净化率可达95第34页/共76页(4)空速特性。空速是空间速度的简称SV(Space Velocity)被定义为每小时流过催化剂的排气体积流量(换算到标准状态)与催化剂容积之比,它表示了反应气体在催化剂中停留的时间。如图6-68所示,性能差的催化器尽管在低空速(如怠速)时表现出很高的转化效率但在高空速(实际行驶)时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因而仅用怠速工况评价催化剂的活性是不合理的。第35页/共76页第36页/共76页(5)催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噪声控制 排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