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6 6 单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第 1212 讲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岳麓版(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1(20172017洛阳高三统考)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C
2、C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 B 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 C 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 D 项错误。2 2(20172017湘潭高三质检)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38 年“郑子产作丘赋” 。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C增加了
3、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D D 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首先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故 A 项错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不属于进步范畴,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仍为奴隶社会,故 C 项错误;子产的军赋改革有利于新土地的开垦,冲击井田制,向土地私有转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故 D 项正确。3 3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 ,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 ,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
4、成D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A A 材料信息显示的是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汉代三代之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2牛耕技术的推广,需要劳动力的协作,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故 B 项错误;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C 项错误,汉代的三代之家仍然是小农经济,不属于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故 D 项错误。4 4(20172017兰州高三实战演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A A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
5、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A 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 C 项错误; 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5 5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B B 由题干信息可得出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出来土地买卖频繁,故 A 项错误
6、;材料信息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 ,故 C 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主所有,故 D 项错误。6 6(20172017益阳高三调研)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 10 793 处,其中两浙路修建 1 980 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 500 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C C 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
7、提到官员的擢升,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 10 793 处,其中两浙路修建 1 980 处。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 500 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恰好证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 D 项错误。37 7(20172017洛阳高三期中)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 ,百姓“无积聚多贫” 。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
8、品化趋势明显C C 由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 C 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8 8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
9、” ,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C C 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商业水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只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中国古代 农耕 经济 12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模式 形成 时代 手工业 课时 限时 训练 岳麓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3183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