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_《伤仲永》(精选12篇).docx





《七年级语文教案_《伤仲永》(精选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教案_《伤仲永》(精选12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仲永(精选12篇)伤仲永(精选12篇)伤仲永 篇1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
2、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
3、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讨
4、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
5、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6、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7、,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
8、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 篇2教学目的1. 朗读、翻译课文。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假如你是天才儿童的话,你会怎样利用你的才能呢?(学生自由谈论),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方仲永究竟是一个怎样得人?三.学生参照注释简介作家作品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9、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教师进行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四、朗读、翻译课文。1、朗读课文。(目标1)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世隶耕隶:属于。未尝识书具尝:曾经。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
10、从。是:这。就:完成。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从先人还家从:跟从。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且为众人且:况且。固众人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四、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1、教师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段意。(目标3)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1、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1):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
11、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2)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3)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4)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3、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四、小结并进行思想教育。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我们学生应该珍惜读书
12、机会,好好学习。五、布置作业A、课后练习一、二、三。B、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C、写一篇读后感。六说课精要:通过设计对比阅读,学生能对文章 的思想内涵更加了解。七、教学后记:练习课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练习()解释了列加点的丰。A世隶耕B.未尝识书具C.即书诗四句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E.或以钱币乞之F从先人还家G贤于材人远矣(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1.稍稍宾客其父。2.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三、说课精要: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四、教学后记:伤仲永 篇3.伤仲永伤仲永 教案
13、.伤仲永同步练习.伤仲永译文.伤仲永课外语段阅读题.伤仲永基础知识题.伤仲永课文评点伤仲永课件2伤仲永ppt课件3伤仲永ppt课件4伤仲永ppt课件5伤仲永ppt课件6伤仲永ppt课件7伤仲永mp3音频课文朗读(男音)伤仲永 篇4(宋)王安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文学知识】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扳bn谒y称chn泯mn【积累词语】1.
14、参看课文注释。2. 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
15、、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原文:余闻之也久。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说:“(他的特长)消失得
16、像个普通人了!”【课外作业】1. 完成“学习建议”。2.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第二课时【朗读课文】【课文简介】课文写方仲永从“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伤”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层意蕴:为天资聪明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放弃了后天的学习。批评环境不利于仲永的成长。文中对“其父”和“邑人”的叙写,含有对人才环境的批评。【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1. 方仲永“奇”在何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 从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
17、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3. 几个阶段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
18、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4.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什么?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5. 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课外预习】1. 读几遍周处,扫除文字障碍。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学习寄语】勤奋能塑造最好的自己,也能创造卓越的伟人。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勤奋的硕果。伤仲永 篇5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伤,哀伤。课 文 评 点金溪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民方仲永,世隶耕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仲永生五年,未尝尝
19、:曾经识书具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忽啼求之。父异焉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借旁近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邑人邑人:同县的人奇之,稍稍稍稍:渐渐宾客其父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之。父利其然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也,日扳扳(pn):同“攀”,牵,引
20、。 仲永环谒环谒(y):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学。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二是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不使学”,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的结局。“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其非凡天资,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铺陈其非凡天资,处处令人称奇。“邑人乞之”“父利其然”“不使学”乃因果相承。“不使学”三字为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伏笔。余闻之也久。明道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中,从先人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称(chn):相当前时之闻。又七
21、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泯(mn)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众人矣。”第二段:写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与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形成鲜明对比。以上两段为叙事部分,详述方仲永的事例。“余闻”一句承前启后。“之”,代上述情况。本段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言,极简略而又层次分明。“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王子王子:王安石的自称曰: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仲永 年级 语文教案 精选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