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我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篇一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
2、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
3、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
5、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学情分析 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xx年9月,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初二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
6、不甚明了。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并以探究卷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这一变薄的教材。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书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并尊重
7、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提出思考:普通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探究未发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打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 重组教材内容,通过设计变阻器件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补充介绍半导体以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采用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及滑动变阻
8、器,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会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
9、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 粗
10、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 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 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
11、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创新与实践(20分钟)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
12、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
13、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5分钟)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14、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篇三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
15、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16、。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
17、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巩固简单机械有关
18、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 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 练习
19、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20、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 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你会如何改进装
21、置?(画图说明)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8篇 年级 物理 教学 设计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