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精选7篇).docx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精选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精选7篇).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精选7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下面是我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 篇一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
2、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 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3、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 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
4、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
5、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
6、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课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不同点,以掌握其思维规律,为把握思路和文章结构作准备。 1、本文313
7、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说明)内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绍)语言特点如何?(平实、准确)属何文体?(说明文) 2、说“木叶”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议论)内容是哪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看法: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过感悟谈看法)语言特点如何?(平实、稳健)属何文体?(议论性随笔) 问题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掌握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借鉴于作文中学会谋篇布局。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
8、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19段: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问题3: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
9、)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
10、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
11、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问题
12、4: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一)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四)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问题5: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三、疑难问题探析 问题6: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
13、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问题7: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 在文章中说的“词汇”是指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问题8:怎样理解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
14、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四、课文总结 本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二 课标摘引: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
15、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在文章中,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所提出了诸如 “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
16、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建筑术语如“
17、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评任任务: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导入 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 篇三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18、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
19、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
20、,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
21、”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
22、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 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 边
23、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中语文 中国建筑 特征 教学 教案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