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通用 数学是折射世界发展的一滴水珠,四年级数学教师应让学生体悟到科学的博大与精深。四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提升四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四年级数学教案的写法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175231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
2、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1.54+2
3、.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
4、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38千克 淘气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
5、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
6、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
7、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8、-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单价/元 书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 结 回 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
9、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773632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10、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
12、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
1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
14、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773625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
15、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
16、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
17、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18、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
19、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
2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
21、,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773631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 测量记录表 学生准备: 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