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 有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 篇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组林秉珠 一、设计意图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理念是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学习有用的化学。而能源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单元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的变化和转化,这是学习本单元重要的知识基础。我所在的学校释厦门六中,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想法大胆又创新,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经验和能力。 本单元安排3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重
2、点是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而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又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往。其次,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设计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可先设计四个操作简单、对比性强、现象明显的实验,引导学生也能够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再借助动画演示形象地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加快更深刻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1、制作水果电池,
3、以巩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出原电池的应用:制作电源。2、对比实验:粗锌和纯锌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喜获新知:利用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为认识钢铁腐蚀及防止金属腐蚀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教案 (一)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
4、 1、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 2、 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1、 化学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 教法:试验法、讲授法、探究法、阅读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发生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四、原电池的应用 1. 制造多种多样的化学
5、电源 2. 利用原电池反应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 利用原电池原理防止金属腐蚀 (六)教学过程 篇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 使学生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 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认识电极反应式及原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 习方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6、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引导学生观察、 思考、推理、探究。 2、利用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直观的形象。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结论应用。 教学用品:铁丝、铜丝、锌片、铜片、镁条、铅笔芯、火柴梗、西红柿、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烧杯、电流计、实物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1、火电厂的基本原理 2、伽伐尼的青蛙抽搐实验及伏打电堆 实验探究实物投影实验: 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相连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是如何生成的? 2、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如何?和干电池对比确定电极名称。 3、试从能量角度分析此装置和锌单独与稀硫酸的反应有何不同。
7、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结合模拟动画得出结论 投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2、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Zn 正极(铜片):2H+2e=H2 +2+ 原电池总反应: Zn + 2H = Zn + H2 3、电子方向: 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 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 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注意观察指针是否偏转,若偏转,方向如何?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若不偏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参照实验 教师引导:通过电流计指针偏
8、转情况判断以上装置哪些构成了原电池,并结合所给装置图分析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理。 学生实验、分析、讨论,总结投影 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有氧化还原反应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电极 (氧化反应, 电子流出)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还原反应, 电子流入) 同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形成闭合回路 练习投影练习,学生练习 问题解决 (配以音乐卡) 1、青蛙抽搐实验的解释 2、巴格达电池 3、泰坦尼克号面临的二次毁灭 (电化学腐蚀) 投影 三、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设计各种实用电池,使其具有节约能源、方便、环保等优点以满足人类需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金属的腐蚀及防护 研究性学
9、习 1、利用日常用品设计原电池,并检测电流的产生。(启发可利用音乐卡) 2、“解剖”一节废弃的一号干电池,了解其构造及组成,调查日常所用电池的种类及用途 。 3、调查废电池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应如何应对? 课后巩固 1、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Cu2Zn2Cu 依据此反应设计的原电池的正确组合是 ( ) 正极 负极 电极同时浸入 (A) CuZn稀盐酸 (B) ZnZn硫酸铜溶液 (C) CuZn氯化铜溶液 (D) CuZn四氯化碳 2、把a、b、c、d 4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极上产生大量气泡;a
10、、c相连时,电流由c经导线流向a;b、d相连电子由d经导线流向b,则此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板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Zn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 (还原反应) +2+ 原电池总反应:Zn + 2H = Zn + H2 (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方向: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 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11、 -2+ 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有氧化还原反应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电极 (氧化反应, 电子流出)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还原反应, 电子流入) 同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形成闭合回路 以上几个条件需同时满足。 三、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设计各种实用电池,使其具有节约能源、方便、环保 等优点以满足人类需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金属的腐蚀及防护 篇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张明 瞿德明 新课程学习下2023年第02期 【设计思想】 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实施目标就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通过充分发展
12、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的尊重,促进人的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能力和愿望,是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的特点,新课程化学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也力求遵循和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新课标教材苏教版化学必修2的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第三单元,共三个课题分别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
13、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入门性知识,因此决定了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能正确书写有关电极反应的方程式。学会利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体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亲身感受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价值。欣赏电能改变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了解原电池原理;理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习效果最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改变重知识传授,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想:我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行为 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