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8篇.docx
《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8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8篇 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就是对即将要上的课程进行事先的模拟,教案制定完善,促使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篇1 一、 教学目标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 重点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新课 1、 、用12 、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2 12121 312的因数。 4、 总结:
2、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 总结
3、 四、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 1234 26 1243 122 12121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
4、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
5、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
6、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
7、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
8、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
9、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
10、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11、。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
12、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
13、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篇4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
14、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
15、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
16、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1年级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
17、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
18、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
19、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阳瑞安 50千米38千米 乐清灵昆 45千米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
20、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年级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