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册化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册化学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高三下册化学教案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5篇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选择。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下册化学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
2、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脂肪:固态油脂 油:液态油脂 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油脂 问有些同学认为多汽肥肉,就会使人发
3、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吗?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油脂转化成的吗?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了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以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生属
4、于烃类。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物课上讲过的三大营养素的代谢,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分解生成什么? 生甘油和脂肪酸。 问什么是甘油? 生丙三醇。 CH2OH CHOH CH2OH 师请大家写出其结构简式。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
6、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
7、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篇3)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_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
8、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
9、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10、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11、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
12、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
13、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
14、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篇5)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
15、于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第 20 页 共 2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