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docx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
2、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
3、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
4、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5、xy-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R+2r=2(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6、。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
7、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8、(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
9、,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
10、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
11、5,-1.5,3.5;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3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大家记住下一句名言就好:“世界上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李老师语录”,那这个著名的李老师是谁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要太惊讶,想要签名的下课来找我就行。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发现数学的眼睛来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都有哪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水杯,篮球,冰激凌,金字塔,黑板擦。分别对应圆柱,球,圆锥,棱锥,棱柱。其中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 好了,几何体我们都了解了,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几何体是不是感觉很乱,接下来我们就给
12、几何体分分类: 一、常见几何体分类 1、 按照柱、锥、球分类 圆柱 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锥圆锥 棱锥 2、 按照有无顶点分类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3、 按照有无曲面分类 二、棱柱(直) 1、 基本概念 (1)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 (2) 侧棱:在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 特征 (1)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 (2) 棱柱的上下底面完全相同且都是多边形。 (3) 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4)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3、 分类 按照底面多边形的
13、边数分类,底面几边形就是几棱柱。 三、图形的构成元素 点:线与线橡胶的地方就是点。 1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就是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 2、联系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一、正方体的展开图(11种) 1-4-1型:(6种) 2-3-1型(3种) 2-2-2型(1种) 3-3型( 1种) 二、正方体的折叠 展开图中不出现一字型、田字形、凹字形,2-4型,若有此形状的展开图则折不成正方体。 三、总结规律: 一线不过四, 田凹应弃之; 相间、Z端是对面, 间二、拐角邻面知。 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三、截一个几何体 一、正方体的截面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
14、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可能出现的:锐角三角型、等边、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矩形、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非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 不可能出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七边形或更多边形 二、常见几何体截面 四、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二、联系 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三、画法 一看,二画,三查(尺寸,虚实)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
15、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教案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