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下面是我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
2、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4、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5、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
6、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7、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
8、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
9、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白话文)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
10、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 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
11、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 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 (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
12、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 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鹬蚌相争 教学 设计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