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心理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心理学论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在问题发现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心理学论文当个体觉察到现有的某一状态与预测料想的目的状态之间存在差距, 但却不知怎样消除这种差距时,他就有了问题(Hayes, 1981).问题发现是指在解决一个已清楚明晰呈现问题之前经历的所有活动、经过与事件, 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候选材料, 根据专家建议结合本研究的特点挑选并整理出矛盾式与潜藏式情境备选材料各 5 段.请 20 名大学生从难度、启发性和熟悉性等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 5点评分, 选择难度与熟悉性适中, 启发性较强的材料作为正式实验材料. 团体实验中, 矛盾式情境材料介绍了一种 排毒基强离子排毒仪 , 华而不实存在多处错误与漏洞;潜藏式情境材料则
2、讲述对 外星生命存在的探寻求索 ,材料本身没有任何现成的矛盾和错误.两段材料难度(M1= 3.15, M2= 3.35; t(1,19) = 1.17, p 0.05)与熟悉性(M1= 3.00, M2= 3.05; t(1,19) = 0.30, p 0.05)适中, 启发性(M1= 3.95, M2= 3.85; t(1,19) = 0.53,p 0.05)较强, 材料间差异不显着, 团体实验材料没有在字数上作控制.基于问题总数量、思维产品得分、思维层次得分、变通性、深入性、精致性、新颖性和矛盾问题击中率(仅在矛盾式情境)等 8 个指标, 对大学生问题发现能力做出评价.各指标的详细含义如下
3、:(1)问题总数量指被试在一个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总数.(2)思维产品得分的评价根据是Guilford (1959)提出的, 把思维产品分为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等 6 类, 评分时将问题归属于华而不实一类, 并依次赋予 16 分的分值.(3)思维层次得分的评价基于将问题根据思维层次高低分为事实性、推论性、综合性和评价性等 4 类(Blosser, 1973; Shepardson Pizzini, 1991), 评分时将问题归属于华而不实一类, 并依次赋予 14 分的分值.(4)变通性代表问题的发散程度, 评价方式方法是把问题根据内容进行分类, 问题的类别数量就是变通性得分.(5)深
4、入性指问题的概括性、间接性和抽象程度, 由评分者以 5 分制评价.(6)精致性指对问题描绘叙述的准确和细致程度, 以及问题中修饰语和专有名词的运用情况, 以 5 分制评价.(7)新颖性指问题的新奇性和独创性, 与问题的出现频率有关, 也以5 分制评价.(8)矛盾问题击中率指在矛盾情境中,被试发现矛盾问题的比率高低, 计算公式为:矛盾问题击中率=矛盾问题数量/问题总数量.将 8 个指标上的得分转化为标准分后求和即为总评分, 并根据此选择眼动实验的被试. 眼动实验则在矛盾式与潜藏式情境中, 分别选取了一段科学骗局 脑纹测试仪 和一段科学探寻求索故事 50 万年后的人类 作为实验材料.两段材料在难度
5、(M1= 3.20, M2= 3.15; t(1,19) = 0.30, p 0.05)与熟悉性(M1= 3.05, M2= 3.15; t(1,19) = 0.81, p 0.05)上得分中等, 启发性(M1= 4.10, M2= 3.95; t(1,19) =1.00, p 0.05)较强, 材料之间差异不显着.眼动实验的两段材料均分为 4 个段落(对应于 4 个兴趣区),包含 10 句话, 477 个字. 2.4 仪器 实验仪器为加拿大 SR Research 公司开发的EyeLink型眼动仪.该设备由两台计算机组成, 通过以太网连接.华而不实一台计算机呈现实验材料, 另一台计算机记录眼
6、动数据.实验材料由 19 英寸显示器呈现, 显示器的刷新率为 85 Hz, 分辨率为1024 768 像素.眼动仪采样频率为 250 Hz.实验材料呈现和数据记录均由眼动仪专用软件完成. 除此之外, 还准备了一支录音笔, 用来记录被试发现的问题. 2.5 程序 实验在隔音和匀光的实验室进行.为排除主试个人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对主试在实验中的行为做了书面上严格的规范.眼动实验程序分为下面 4 个步骤. 第一步, 实验前的准备.包括主试向被试介绍实验程序和要求、测试录音效果、被试填写个人资料等内容. 第二步, 眼动实验训练程序.目的是训练被试熟悉整个眼动实验经过, 并要求被试在实验中大声讲出发现的
7、问题.详细程序包括:被试坐在显示器前面, 与显示器中心的距离约为 0.65 m, 眼睛正对显示器中心.戴好眼动仪头盔.对被试进行眼矫正.呈现练习材料训练被试. 第三步, 正式实验.被试根据顺序依次完成两段材料的实验.每一段材料的实验程序与训练程序一样.整个实验经过大约需要 20 分钟.为避免顺序效应, 每个组别的大学生各随机分配一半先参加矛盾式情境实验, 另一半先参加潜藏式情境实验.实验没有时间限制. 第四步, 实验结束后的工作.包括拷贝录音和眼动实验数据, 给被试纪念品等.为了区分被试在阅读材料时的眼动数据和发现问题经过中的眼动数据, 把每一张材料的图片都呈现两次.第一次呈现图片时, 要求被
8、试完好地阅读完一次实验材料, 读完之后进行报告.在被试报告读完以后, 更换第二张图片让被试开场问题发现活动.由于两张图片的内容完全一样, 因而, 被试并不会感觉到有差异.这样, 收集到的眼动数据就把阅读数据和问题发现数据区分开了. 2.6 兴趣区的划分 兴趣区是指研究者关注和感兴趣的被试对刺激信息的凝视区域, 是分析眼动结果的基本单位. 为了对问题发现的内部认知经过进行更精到准确地考察, 在导出眼动数据之前作了兴趣区的划分.由于每一个情境材料都分为 4 个段落, 并且在每一个段落中都有相对独立的含义, 因而对兴趣区的划分就是基于这 4 个段落进行的.也就是讲, 一个自然段落就对应一个兴趣区,
9、它代表了一个意义相对独立和完好的认知加工区域. 在矛盾式情境的 脑纹测试仪 材料中, 第一兴趣区介绍脑纹测试仪的风行现在状况, 第二兴趣区介绍脑纹收集器的工作情况, 第三兴趣区介绍脑纹数据分析软件, 第四兴趣区介绍脑纹修复 CD.4 个兴趣区的内容相对独立, 并根据 背景-工作经过-数据分析-结果应用 4 个方面逐次推进. 在潜藏式情境的 50万年后的人类 材料中, 第一兴趣区介绍科学家对 50 万年后人类开展研究的背景, 第二兴趣区介绍积极进化论观点, 第三兴趣区介绍消极进化论观点, 第四兴趣区介绍稳定进化论观点.4 个兴趣区的内容也相对独立, 根据 背景-积极观点-消极观点-中立观点 4
10、个方面展开阐述. 从现实问题发现活动来看, 个体往往会针对一个主题, 收集并获取多个层面或角度的信息, 每一类信息都为发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本研究对4个兴趣区的设置, 正是基于对现实情境的模拟,即考察在接收到多方面信息后, 被试对信息的注意、选择、加工、转换等情况, 及其与发现问题结果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产生这种选择和加工差异的原因、影响因素, 以及带来的效果差异. 2.7 眼动指标 眼动指标的选取, 参考了姚海娟和沈德立(2006)、沃建中等人(2018)以及陈豪杰、严会霞和相洁(2018)的研究, 同时也基于本研究对问题发现认知经过眼动情况的预期和假设.在问题发现中,个体会根据信息的
11、重要性、情境的启发性和本身的兴趣、需求等, 对部分信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加工,表现出在凝视时间、凝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大小上的差异.同时, 根据前面信息的意义, 在需要进行前后信息的联络性加工时, 表现出回视次数的变化. 而整个问题发现经过中, 眼睛会随着加工信息的内容和区域的不同, 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中, 对整体眼动轨迹变化的记录有助于我们探寻求索问题发现全经过的信息选择、变换、采集等特点.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拟选取下面眼动指标进行考察. (1)总凝视时间.总凝视时间指被试在某一兴趣区内所有凝视时间的总和, 凝视时间越长表示对该区域的信息加工时间越长. (2)平均凝视时间.指平均每次凝视所需要的时间
12、, 即凝视点的持续时间.在眼动研究中, 通常将被试视线在凝视目的上停留时间超过 100ms、面积不大于 1 1 视角的停留点定义为一个凝视点. (3)凝视次数.在凝视材料经过中, 被试的眼睛不是连续运动, 而是跳跃式前进的, 每次跳跃之后都会紧跟一次凝视.凝视次数就是指凝视点的数量. (4)回视次数.在阅读中, 回视是指眼睛的凝视点从右向左的运动(不包括从每行行尾到每一行行首的眼动), 即眼睛又退回到刚刚凝视过的内容上.在本实验中, 由于对材料作了兴趣区的划分, 因而,将回视次数定义为凝视点离开某个兴趣区后, 又从后面区域重新返回到该区的次数. (5)瞳孔直径大小.瞳孔直径大小是指被试凝视某一
13、区域时, 瞳孔直径变化的平均大小. (6)眼动轨迹.眼动轨迹指凝视点随时间变化的序列, 动态反映出个体在认知经过中的眼部活动情况. 3 实验结果 用SR Research 公司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整理, 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 发现问题的数量与质量 表 1列出了发现问题的数量与质量的总体情况,以及根据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因素分类统计的问题在各个主要指标上的得分情况. 以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自变量, 发现问题的数量与质量评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在组别因素上, 高能力组学生在问题总数量(F(1,38)=31.07, p
14、 0.001)、变通性(F(1,38)=35.96, p 0.001)和新颖性(F(1,38)=6.42,p 0.05)得分上, 均高于低能力组.在情境因素上,被试在矛盾式情境中, 发现问题的精致性高于潜藏式情境, F(1,38)=15.11, p 0.001.在兴趣区因素上,被试在第二、三、四区的矛盾问题击中率显着高于第一区(F(1,38)=16.88, p 0.001; F(1,38)=30.41,p 0.001; F(1,38)=73.07, p 0.001); 第四区的矛盾问题击中率高于第二、三区(F(1,38)=22.94, p 0.001;F(1,38)=19.50, p 0.00
15、1).被试在第二、四区的思维层次得分高于第一区(F(1,38)=4.55, p 0.05;F(1,38)=13.93, p 0.001); 第四区的思维层次得分高于第二、三区(F(1,38)=6.14, p 0.05; F(1,38)=8.80,p 0.05).被试在第一、二、四区的思维产品得分高于第三区(F(1,38)=26.57, p 0.001; F(1,38)=10.82,p 0.01; F(1,38)=12.48, p 0.01).被试在第三区的变通性高于第二区, F(1,38)=5.46, p 0.05.被试在第二、四区的深入性得分高于第一区(F(1,38)=7.95,p 0.01
16、; F(1,38)=31.54, p 0.001); 第四区的深入性还 要 高 于 第 二 、 三 区 (F(1,38)=14.16, p 0.001;F(1,38)=23.53, p 0.001).被试在第二、三、四区的精致性得 分 高于第一 区 (F(1,38)=13.47, p 0.01;F(1,38)=5.38, p 0.05; F(1,38)=16.20, p 0.001); 第四区的精致性还要高于第二、三区(F(1,38)=5.99,p 0.05; F(1,38)=6.64, p 0.05).被试在第一、三、四区的新颖性得分高于第二区(F(1,38)=60.89, p 0.001;
17、 F(1,38)=56.39, p 0.001; F(1,38)=41.79, p 0.001).其余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存在显着差异. 总体来看, 在问题数量与质量上, 高能力组被试优于低能力组, 这讲明团体实验挑选出的被试在问题发现活动中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显示出本研究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可信的, 被试的选择也是可靠的.各个兴趣区之间在问题数量上没有差异, 但在问题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普遍趋势是后面兴趣区的质量高于前面兴趣区. 3.2 问题发现经过的眼动情况 从总凝视时间、平均凝视时间、凝视次数、回视次数和瞳孔直径等 5个方面对问题发现经过中大学生的眼动情况进行考察.在分析中, 比拟了 4
18、 个兴趣区之间的眼动指标差异, 以及情境和组别因素对各个眼动指标的影响.由于在研究中只控制了情境总字数, 对每个兴趣区内部的字数没有进行控制,因而, 拟采用事后控制的弥补措施, 在对总凝视时间、凝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等指标的统计中, 将兴趣区的字数作为协变量纳入方差分析. 3.2.1 总凝视时间 表 2 列出了两组被试分别在两类情境, 及其各自包含的 4 个兴趣区中的总凝视时间(单位: s)的基本情况. 以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自变量, 问题发现经过的总凝视时间为因变量, 各兴趣区的字数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在组别和情境因素上, 总凝视时间的所有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均不显
19、着.在兴趣区因素上, 总凝视时间存在显着差异.在矛盾情境中, 第二、三、四区长于第一区(F(1,38)=21.97, p 0.001; F(1,38)=15.73,p 0.001; F(1,38)=22.57, p 0.001).在潜藏情境中,第二、三、四区长于第一区(F(1,38)=16.39, p 0.001;F(1,38)=25.56, p 0.001; F(1,38)=19.21, p 0.001). 3.2.2 平均凝视时间 表 3 列出两组被试在两类情境, 及其各自包含的 4 个兴趣区平均凝视时间(单位: ms)的基本情况. 以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自变量, 问题发现经过的平均凝
20、视时间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在情境因素上, 被试在潜藏情境的总体和第二、三区的平均凝视时间长于矛盾情境(F(1,38)=5.56, p 0.05; F(1,38)=4.14, p 0.05;F(1,38)=5.41, p 0.05).在兴趣区因素上, 平均凝视时间存在显着差异.在矛盾情境中, 第四区长于第一、二区(F(1,38)=8.30, p 0.01; F(1,38)=16.98, p 0.001), 第三区长于第二区(F(1,38)=4.43, p 0.05);在潜藏情境中, 第四区长于第一区(F(1,38)=7.70,p 0.01), 第 三 区 长 于 第 一
21、 、 二 区 (F(1,38)=5.80,p 0.05; F(1,38)=4.73, p 0.05).其余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3.2.3 凝视次数 表 4 列出了两组被试分别在两类情境, 及其各自包含的 4 个兴趣区中的凝视次数的基本情况. 以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自变量, 问题发现经过的凝视次数为因变量, 各兴趣区的字数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在组别和情境因素上, 凝视次数的所有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兴趣区因素上, 凝视次数存在显着差异.在矛盾情境中, 第二、三、四区多于第一区(F(1,38)=23.81, p 0.001; F(1,38)=16
22、.12, p 0.001; F(1,38)=21.80, p 0.001); 在潜藏情境中, 第二、三、四区多于第一区(F(1,38)=17.19, p 0.001;F(1,38)=25.80, p 0.001; F(1,38)=18.16, p 0.001). 3.2.4 回视次数 表 5 列出了两组被试分别在两类情境, 及其各自包含的 4 个兴趣区中的回视次数的基本情况. 由于在划分兴趣区时, 是根据段落进行区分的,4 个兴趣区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这样, 根据本研究的定义, 在第四兴趣区中是不存在回视的.因而,只要前三个兴趣区的回视次数数据.以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自变量, 问题发现经过的
23、回视次数为因变量, 各兴趣区的字数为协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在组别因素上, 矛盾情境中, 高能力组在第二区的回视次数多于低能力组,F(1,38)=4.49, p 0.05; 潜藏情境中, 高能力组在总体、第二、三区的回视次数多于低能力组(F(1,38)=5.93, p 0.05; F(1,38)=4.92, p 0.05; F(1,38)=5.14,p 0.05).在兴趣区因素上, 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3.2.5 瞳孔直径 表 6 列出了两组被试分别在两类情境, 及其各自包含的 4 个兴趣区中的瞳孔直径的基本情况. 以组别、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自变量, 问题发现经过
24、的瞳孔直径大小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在情境因素上, 被试在矛盾情境的总体和第二、三、四区的瞳孔直径均大于潜藏 情 境 (F(1,38)=10.65, p 0.01; F(1,38)=4.83, p 0.05; F(1,38)=8.43, p 0.01; F(1,38)=14.14, p 0.001).在兴趣区因素上, 在矛盾情境中, 第四区大于第一、二、三区(F(1,38)=25.57, p 0.001; F(1,38)=17.00, p 0.001; F(1,38)=15.24, p 0.001), 第三区大于第一、二区(F(1,38)=17.18, p 0.0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