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程序中证据法难题的法解释学分析,刑法论文.docx





《逮捕程序中证据法难题的法解释学分析,刑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逮捕程序中证据法难题的法解释学分析,刑法论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逮捕程序中证据法难题的法解释学分析,刑法论文2020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充分吸收了司法实务的长期经历体验,以立法的形式细化了逮捕条件,对逮捕的必要性条件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试图使之愈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新刑诉法施行一年多来的情况看,新刑诉法细化逮捕条件、加强实务操作性的目的并没有能完全实现。究其缘由,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仅有程序法上的 大刀阔斧 ,而无证据法层面的配套协调,效果必定 大打折扣 。正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尝试运用法解释学的方式方法对逮捕程序中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若干证据法难题进行了梳理和破解,以期解决审查逮捕在证据法层面的实务操作问题,推动审查逮捕实务的发展。 一、 证据裁判
2、 原则在逮捕程序中的适用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缺乏以防止发生以下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一)可能施行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三)可能毁坏灭亡、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由于在该法条的条文表述中, 有证据证明 一语与 有犯罪事实 一语直接相连,因而,理论和实务上一直以为 有证据证明 是对 有犯罪事实 这一要件的证据要求,即能否 有犯罪事实发生 以及 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
3、人施行的 ,必需要有证据予以证明。据此,法条上所谓 有证据证明 ,仅仅仅是针对 有犯罪事实 这一要件而言的,至于逮捕的其他要件尤其是社会危险性要件,能否同样要求有证据予以证明以及怎样进行证明,法条表述语焉不详,进而使得该问题成为法解释上和实务操作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更费事的是,就在刑诉法修正案出台后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随即发布了对刑诉法的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下面简称(规则),该(规则第139条针对刑诉法第79条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性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尚缺乏以防止发生以下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一)可能施
4、行新的犯罪的,即犯罪嫌疑人屡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其主观恶性、犯罪习性表示清楚其可能施行新的犯罪,以及有一定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已经开场策划、预备施行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即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示清楚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或者案发后正在积极策划、组织或者预备施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的;(三)可能毁坏灭亡、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即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示清楚犯罪嫌疑人在归案前或者归案后已经着手施行或者企图施行毁坏灭亡、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行为的;(四)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示清楚犯罪嫌疑
5、人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即犯罪嫌疑人归案前或者归案后曾经自杀,或者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示清楚犯罪嫌疑人试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在该条司法解释的第3、4、5项内容中,(规则明确采用了 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示清楚 这一表述方式,进而将 有迹象表示清楚 与 有一定证据证明 相并列,视同为认定社会危险性存在的根据之一。据此,认定社会危险性能否存在,实际上有两种方式或途径:一是有证据证明;二是有迹象表示清楚。换言之,认定社会危险性能否存在,不一定要求有一定证据予以证明, 有迹象表示清楚 本身可以以作为认定社会危险性存在的根据。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
6、此规定,在证据法理上会否与证据裁判原则相抵触、相冲突? 所谓证据裁判原则,是指犯罪事实应依证据认定之,无证据不得认定其犯罪事实。这是证据规定的帝王条款之一,支配所有的犯罪事实之认定。1(P344)对于证据裁判原则,我们国家刑事诉讼立法上虽未明文作出规定,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公布的司法解释性文件(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定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面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中第2条曾明确规定: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学界公认,该条规定是从司法解释层面对证据裁判原则的明文肯认。此后,高检(规则第61条第一款亦规定: 人民检察院在立案侦查、审
7、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办案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以证据为根据。 根据高检官方出版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理解与适用一书对该条规定的解释和讲明,该条规定所表述的内容正是证据裁判原则,是从检察机关工作环节的角度对证据裁判原则的一种重述。2(P4850)据此,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环节的工作仍然需要遵循证据裁判原则,审查逮捕环节认定案件事实应当且只能以证据为根据,无证据不得认定案件事实。 然而,理论上有争议的是,从法理上讲,刑事诉讼活动根据目的和性质的不同,能够分为两类:一是事实认定活动;二是法律适用活动。所谓法律适用,即裁判者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的活动,它本质上是个法律问题,与事实和证据无关,
8、因而,并不适用证据裁判原则;而事实认定活动,则是裁判者对案件事实能否发生进行认识并作出判定的活动,那么,裁判者怎样认定案件事实呢?根据证据裁判原则的要求,只能通过证据来认识并判定案件事实能否发生,因而,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对象仅限于案件的事实认定活动,而不及于法律适用活动。 问题是,逮捕环节对社会危险性的判定,究竟属于事实认定活动,还是法律适用活动?根据刑诉法第79条的规定,对社会危险性的判定能够详细分解为下面五项内容:(1)可能施行新的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坏灭亡、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
9、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从内容上分析,上述五项评判内容,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 事实 ,由于,证据学上的 事实 ,是一种已经发生或现实存在的情况,即 历史事实 ,3它具有确定不变性,正由于历史事实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确定性,因而才具有可证明性,才能收集证据予以证明;而刑诉法第79条所要求的对社会危险性存否的判定,属于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的一种预测、揣测,因其尚未发生,固具有不确定性,遂无法通过现有证据予以证明,故而从外表上看,对社会危险性存否的判定,似乎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事实认定活动。但实际上,假如仔细分析刑诉法第79条以及(规则第139条的用语和表述方式,能够发现,法条用语中充斥着
10、可能 、 企图 、 现实危险 等表盖然性的用语,这意味着法条要求我们证明的并非社会危险性行为究竟能否发生,而是社会危险性行为发生的 可能性 。例如,刑诉法第79条第4项规定的是 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 ,据此,证明的实际对象并非 犯罪嫌疑人能否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 ,而是 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可能性 。 从证明原理上讲, 犯罪嫌疑人能否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 这一对象由于尚未发生,故而无法证明,但 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可能性 这一对象,却是能够证明的,由于,这种 可能性 是一种现实可能性,
11、是一种基于现实条件(事实),而对另一事实(事件)将来发生的概率的一种推论。理论上证明这种现实可能性的存在,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推论)两种方式,前者如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一直叫嚣要报复举报他的人,并放狠话讲: 谁敢作证指证我,我就搞死谁全家! 该案犯罪嫌疑人的言语和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证据,证明嫌疑人有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可能性,这是直接证明;后者如嫌疑人虽落网,但其同案犯在逃, 同案犯在逃 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嫌疑人会与之串供,但从经历体验上讲,同案犯已经在逃,若不逮捕嫌疑人,则两者串供的可能性较大。 因而,基于同案犯在逃这一事实,能够合理地推论出存在串供的可能。这是一个典
12、型的间接证明即推论的构造:运用经历体验法则,通过间接事实(同案犯在逃)之存在来推断主要事实(串供)。华而不实,同案犯在逃是间接事实亦是基础事实,可能串供则是推论事实亦即待证事实。这种间接证明的本质,是以已经发生或现实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再根据经历体验法则来推断、推论某一事实将来发生的可能性。由于作为推论前提的基础事实 现实情况本身是能够证明的,因此,实务中我们只需举证证明该基础事实的存在,即可合理地推论出这种 可能性 的存在。例如,基于同案犯在逃这一事实,我们根据经历体验能够合理地推断出假如不逮捕犯罪嫌疑人,就有串供之虞这一结论。在这一证明经过中,串供是将来可能发生之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无法直
13、接证明也无法直接认定,只能根据同案犯在逃这一基础事实来对其将来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推断、推论,但作为推论基础的 同案犯在逃 这一事实本身,却是历史事实,具有可证明性,因此,从司法实务的角度出发,我们只需举证证明 同案犯在逃 这一事实,即可根据经历体验法则合理地推论并认定存在社会危险性(可能性)。基于此,社会危险性要件的判定和认定,仍然应当归属于事实认定活动的范畴,而应接受证据裁判原则的约束,无证据,不得认定社会危险性的存否。 至于(规则第139条规定的 有迹象表示清楚 一语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笔者以为,首先,既然前文已经证立社会危险性的存否应当贯彻证据裁判原则,无证据,不得认定社会危险性之存在,那么
14、,所谓 有迹象表示清楚 一语,显然就不能解释为不需要证据予以证明,而只能将其解释为一种特殊的证据类型或证明方式;其次,所谓 迹象 ,在汉语中,亦作 迹相 ,意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着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例如,着名作家曹禺先生在其名剧(王昭君第四幕中曾写道: 我们的骑兵在鸡鹿寨外草地上,发现五百里外有汉军马粪多处,观察细看迹象,像是来了大批汉军。 在该句中,作者根据 五百里外的多处汉军马粪 这一 迹象 ,借以推论出 来了大批汉军 这一结论。显然,从证据学的角度讲,所谓 五百里外有多处汉军马粪 这一迹象,本身就是一种物证,该物证固然不能直接证明 来了大批汉军 ,属于间接证据,但在经历体验上,
15、根据这一间接证据能够推论出 来了大批汉军 。由此可见,所谓 迹象 ,其实指的仍然是一种证据,只不过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度比拟低( 不很显着 )。换言之,所谓 有迹象表示清楚 ,实务中能够从下面两个方面予以把握:第一,它仍然属于一种证据;第二,它属于一种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而必须借助经历体验法则对案件事实进行合理的推断、推论。例如,公安机关屡次要求犯罪嫌疑人上交其持有的护照,以防止其外逃,但嫌疑人口头虽答应,却迟迟不予上交。嫌疑人迟迟不上交护照这一行为(不作为),在司法实务中通常被视为嫌疑人可能外逃的一种 迹象 。但实际上它同样能够转化为一种证据(如能够要求警察就此作证,进而将
16、其转化为证人证言),由此证明嫌疑人确有拒不上交护照的行为事实,进而根据经历体验法则推论其可能外逃。由此可见,所谓 有迹象表示清楚 与 有一定证据证明 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差异可能仅仅只是证据类型和证明方式上的技术性差异。基于此,笔者以为,(规则将 有迹象表示清楚 和 有一定证据证明 并列作规定,实在是不科学,不仅导致与证据裁判原则的冲突、背离,更重要的是可能误导实践。 值得追问的是,为何高检(规则第139条要采取 有迹象表示清楚 这一明显有违证据裁判原则的表述方式?由于未见任何官方解释,笔者只能从学术角度进行推断,这可能与我们国家刑事诉讼法的证据立法形式和实践中公安司法人员证据意识
17、和取证、查证能力缺乏的现在状况和现实有关。首先,我们国家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即只要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才是证据。这一证据概念,使得司法实务中众多本能够作为证据使用的材料如辅助证据,被挡在诉讼程序之外,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例如,在英美国家具有可采性的品格证据,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却无法作为证据使用,主要原因就在于,品格证据作为一种辅助证据,只能用以证明其他证据(言词证据)的真实性,而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根据我们国家刑事诉讼法上的证据概念,品格证据不能成为适格的证据。 同时,深受前苏联影响的传统证据学理论亦对证据的概念和资格施加了众多不必要的限制。例如,私人收集的证据材料如记
18、者暗访构成的视听资料,在我们国家司法实务中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传统证据学深受前苏联证据学的影响,坚持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以为只要法定的行使刑事诉讼职权的国家专门机关即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收集的证据材料,才能叫证据,而私人收集的证据材料,不得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而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转化才能作为证据使用。立法和理论上的僵化,使得司法实务中的一些实践作法得不到正当性、合法化支持,实践部门被迫在证据的概念和名目之外,以 迹象 等名义为实践中的作法争取生存空间,并试图在司法解释的层面将之合法化。 其次,与英美法系开放式以及大陆法系半开放式分类体系比拟,我们国家的证据分类是一种全封闭
19、式体系。 所谓封闭式分类体系是指全部证据材料在法律上被划分为几个种类,并被赋予证据资格,但凡未被纳入这些类别的材料就不能作为证据。 4换言之,根据我们国家证据立法和理论,只要详细可归入法定八种证据种类的材料,才能称之为 证据 ,不在八种法定证据种类之列,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从逮捕环节的证据实务来看,在对社会危险性的判定上,有的判定根据,显然并无法归入八种法定证据种类之列。例如,(规则第139条第一项规定,在判定能否可能施行新的犯罪时,只要查明 犯罪嫌疑人屡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 ,即可认定其可能施行新的犯罪,同理,根据(规则第五项规定,只要查明 犯罪嫌疑人归案前或者归案后曾经自杀 ,即可
20、认定其 企图自杀 。从证据法理上讲,这里的 屡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 以及 犯罪嫌疑人归案前或者归案后曾经自杀 ,作为一种类似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证据,证据法学上称之为 倾向证据 。所谓 倾向证据 ,是以一种带有趋向性或类似性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事实。证据法理论上又将倾向证据细分为两种:一是犯罪前科,即被告人以前曾经犯罪并受过刑罚处理惩罚的事实;二是类似行为,指与本案待证事实相类似的其他案外事实。5(P325326)显然,(规则第139条规定的 犯罪嫌疑人屡次作案、连续作案、流窜作案 以及 犯罪嫌疑人归案前或者归案后曾经自杀 ,就是一种 类似行为 即倾向证据。根据证据法理,倾向证据因其关联性
21、较低且容易产生不公正的偏见,因此原则上应当排除,但在例外情况下,如证明动机、时机、意图、预备、计划等以及证明被告人所从事的其他犯罪手法,与被告人的行为方式在特征上一样或高度类似时,倾向证据仍然能够采纳为定案证据。5(P325326)从(规则的规定来看,采用上述倾向证据的目的是用以证明被告人的再犯可能性或自杀倾向,因此是可采的。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定证据分类体系,上述倾向证据由于无法归入法定的八种证据种类之列,而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规则也就无法将其纳入证据的概念范畴予以表述,而只能笼统、含糊地用 有迹象表示清楚 来概括地予以指称。与此类似的还有情态证据、事实证据等,实务中运用较多,但却无法归入
22、法定证据种类之列,最终(规则只能以 有迹象表示清楚 含糊称之。 再次,公安司法人员的证据意识和取证、查证能力缺乏,是当下我们国家司法实践不得不直面的一个现实。实务中对于很多可用作证据使用的材料,公安司法人员却无力将之转化为证据,而只能半遮半掩地称之为 迹象 。例如,前述案例中,对于嫌疑人拒不上交护照的行为事实,办案人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事实其实能够通过警察作证的方式转化为一个证据,而这正是办案人员证据意识和取证、查证能力薄弱的典型表现。根据笔者的经历体验,我们国家司法实践中的很多案件,每当侦查机关提出证据收集有困难时,往往并不是无证据可取,而是由于侦查人员找不到适宜的方式、方式方法将一个
23、事实、事件或事物转化为合法、有效的证据。 二、逮捕程序的证明对象 所谓证明对象,是证明活动中需要证明的事实,又称待证事实或者要证事实。逮捕环节的证明对象,即逮捕环节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众所周知,逮捕的法定要件分为三项:一是事实要件。即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二是刑罚要件。即根据已经获得的证据所能认定的事实,按照刑法规定可能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行为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三是社会危险性要件。 即采取取保候审尚缺乏以防止发生以下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1)可能施行新的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坏灭亡、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24、(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施行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在逮捕的上述三要件中,所谓刑罚要件,实际上就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问题,与事实和证据问题无关,不构成逮捕的证明对象。据此,逮捕环节的证明对象实际上主要是两项:一是能否有犯罪事实;二是能否有社会危险性。 当下司法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在于部分实务部门尤其是提请逮捕的公安机关没有认识到社会危险性要件本身也是逮捕环节的证明对象之一,实践中部分公安机关在提请批准逮捕时,基本上不提供存在社会危险性的相关证据材料,在提捕书上只笼统表述 有社会危险性 ,而很少阐述详细理由,更没有针对 有社会危险性 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这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