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线位置指纹的抗时变室内定位技术.docx
《基于电力线位置指纹的抗时变室内定位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电力线位置指纹的抗时变室内定位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电力线位置指纹的抗时变室内定位技术引言以GPS定位技术为代表的卫星导航技术正快速改变着我们感知和管理客观世界的方式方法。然而,当人们希望借物联网热潮通过空间定位技术把管理活动引入到管理需求更为频繁和多样的人工建筑体内部时,包括GPS定位技术在内的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局限性便显露无遗,建筑体对无线信号的遮挡,以及远比室外空间要复杂得多的建筑体内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令传统的无线电定位技术不再适用,物联网发展因此进入一个技术及应用的瓶颈期。迄今,业界还没有找到一种既具有技术适用性,成本又可接受的室内定位技术来满足室内物联网管理需求,亟待从技术原理和方案上实现突破。1.室内无线定位的技术特点与传统无线
2、电定位技术的适用性分析传统的无线电定位技术是基于一个适用于室外空间的基本假设,即电磁波传播环境可理想化为无边界的空间环境,因此适合运用经典无线电传播理论和几何计算原理进行定位。与室外无线电传播环境不同,室内环境中的无线电波传播过程受周边墙体的影响非常大,墙体会对电波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透射和吸收,其中反射和吸收现象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尤为显着。在室内环境,接收设备检测到的无线信号是原传播路径信号与不同反射路径信号的叠加。这种叠加合成的信号,会呈现信号衰落现象,会在相邻码元间产生干扰,这种特性被称作多径效应。多径效应给原无线信号所携带信息的正确接收和提取带来难度。室内定位难以避免无线信号
3、收发设备之间的非视距传播(NLOS)问题,NLOS使信号在原传播方向的能量大幅降低甚至被阻断,这将制约以无线电波沿直线传播为基本假设的各种传统无线定位方法。传统的无线电定位技术包括:利用信标节点(如无线基站)与待测目标间信号的到达时间的TOA(TimeofArrival)或信号到达时间差的TDOA(TimeDifferenceofArrival)进行距离换算和几何运算的定位法;利用信号到达角度的AOA(AngleofArrival)进行几何运算的定位法;利用到达信号强度的RSS(ReceivedSignalStrength)换算出传播距离后进行几何运算的定位法等。TOA定位法对信标节点及待测目
4、标之间的信号同步技术要求非常严,需要增加大量硬件成本,而与其基本原理相通的TDOA定位方法则避开了同步问题,因而人们通常选用TDOA定位法而甚少直接运用TOA定位法。TDOA定位法显然易受到NLOS的影响,因此只有在系统收发设备之间的遮挡物对无线信号的反射和吸收处于可接受程度时,即易于检测到并正确解算出TDOA信息时才适用,否则换算成距离进行几何计算时会出现偏差。这种要求在工程上是比较苛刻的,由此带来实用性问题。除了NLOS的制约,在室内环境TDOA定位法还需面对多径效应带来的难题。抗多径技术会大幅增加技术复杂度,相关技术的经济性一直难以被接受,目前还不具有实用性。AOA定位法要测量来自待测目
5、标的无线电信号的方向信息,在原理上就不适用于反射和NLOS都存在、甚至可能非常严重的室内环境,前者导致信息传播方向的错判,后者导致难以检测到传播方向信息。由于室内环境多径效应严重,传统RSS定位法所依据的以无边界理想环境为前提的电磁波传播衰耗模型不再适用,虽然研究新模型或修正模型一直是业界的热点,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出现实用化的成果,因而RSS定位法目前也不具实用性。2.位置指纹模式匹配无线定位技术本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的基于位置指纹模式的DCM(数据库相关算法,Databasecorrelationmethod)定位技术是一种有利于避开多径效应和NLOS的另辟蹊径的新定位技术【1】【2】【3】。在
6、室内环境,由于反射现象严重存在,无线电信号传播路径复杂,在每一个检测点,信号由不同反射路径抵达叠加后具有与人的指纹特性相类似的唯一性,这种具有物理特征唯一性的无线电信号被称作该检测点的位置指纹。基于位置指纹,运用DCM技术可实现实时定位。基于DCM技术的位置指纹模式匹配定位技术分两个阶段实施。在离线阶段,把待测目标所处场点检测到的来自信号基站的无线信号特征参量(即位置指纹,一般取RSS值)记录下来,作为经验数据与场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绑定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于在线阶段,用实时检测到的现场无线信号特征参量,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经验位置指纹进行匹配关联处理后,通过映射处理查找到待测目标的位置坐标,从而实
7、现定位。基于DCM技术的位置指纹模式匹配技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快速处理、大容量存储能力,可以有效绕过NLOS、多径效应对信号传播造成的直接影响,可避开物理建模和精准测量计算等复杂技术,与基于几何计算的无线电定位技术相比,实现原理和实现技术相对简单,因而被业界普遍看好。位置指纹模式匹配定位系统若配套建设专用基站(如RFID基站),带来系统投入大和基站的技术维护问题。为了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一般借用周边已经存在的通信网络的无线基站信号,如GSM、3G、WLAN等通信基站,而不是重新建设专用定位基站。但是,这些基站是为通信业务而配置,它们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信号强度调整、基站数量增减,甚至位置变动等不测是
8、难以避免的,显然会影响在数据库中存储的经验位置指纹的有效性。这说明作为DCM的经验数据存在时变性问题,给定位系统的正常定位操作带来隐患,或者说存在着性能完好性问题。一旦出现上述时变性问题,系统的位置指纹信息数据库必须全面校正,带来的校正工作量是巨大的,周期也很长。3.基于电力线位置指纹的DCM定位技术近些年来出现的电力线定位技术【4】【5】【6】,是一种基于电力线位置指纹的DCM定位新技术,正逐步引起业界的注意。研究表明【4】,电力线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技术复杂性、功耗和成本等多项性能均优于基于GSM基站或WLAN基站的位置指纹定位系统。电力线定位技术以低压电力线为信号传输与辐射媒介,低压电力
9、线网络独特的拓扑结构、复杂的传输特性赋予位置指纹独特的可辨识特性,加之电力线至室内空间的“天然通达性,使电力线定位技术具备了率先突破室内定位瓶颈的技术潜力。3.1基于电力线传输的无线电定位信号的覆盖性无线电定位技术首先要解决信号的覆盖性问题,这是前提条件。与主要以空气为传播媒介的其它无线电定位技术不同,电力线在定位信号的传播过程中有两重作用,一是通过电力线远距离传导定位信号,二是借助电力线辐射出定位信号形成各场点的位置指纹。一般而言,建筑体内的低压电力线系统或称电力线网络总是配置在人员活动或设备安装区域,提供照明用电或用电器接驳口。这些区域正是有物联网管理需求的区域,因此可以说低压电力线网络对
10、这些区域具有“天然覆盖的特点。大多建筑体都是由同一个低压变压器供电,如果在低压变压器的用户线一侧耦合接入定位信号,信号就可以通过电力线网络轻易到达室内有管理需求的区域,实现良好的信号覆盖。电力线定位技术的定位信号通过电力线远距离传导,既利用了电力线作为良导体的传导特性,使信号传送距离更远,覆盖性更好,又避开了信号于建筑体内隔墙传送过程中的NLOS问题,同时减少了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的多径效应的影响。3.2电力线传输特性的位置敏感性与位置指纹可分辨性电力线的传输特性比专为信息通信而设计的通信电缆要复杂得多,当电力线作为通信信道利用时,其传输增益和输入阻抗等特性会依地理位置改变、频率的变化、时间的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电力线 位置 指纹 抗时变 室内 定位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