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因和形成过程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因和形成过程的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因和形成过程的论文 摘要协同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压力主要来自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国际竞争压力,加入协同创新群落的驱动力取决于协同创新净优势的多少,这些压力和动力成为纺织服装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因。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协同创新系统主要由机构要素、合作要素和环境要素组成,协同创新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创新雏形、创新发展和协同创新。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动因;过程一、引言熊彼特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分支学派。本文
2、所讨论的协同创新仅限于技术方面。“协同的意思是合作、协作,协同创新也称合作创新,它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企业与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可分为主导企业带动型、集群型和强强联合型。本文主要阐述集群型联盟的协同创新。二、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的驱动力和压力1.协同创新驱动力分析在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的情况下,由于自身资源、能力等的限制,往往创新周期长,无法获得外部关键的研发资源与技术,其创新行为是孤立的,无法保证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成功。在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全面创新,并将这些创新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持续的创新机制,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创新已
3、经由企业内部功能部门的交流转变为企业外部创新合作,协同创新成为创新的主要形式。再从市场交易角度看,如果企业所有的创新环节等都通过市场交易如技术购买等方式来完成,虽然企业可以用较快的速度获得相关的技术,但企业往往容易陷入技术追赶陷阱,使企业对外部市场和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加大了企业的市场与技术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非标准化的隐性知识并不能通过单纯市场交易来获得,使企业在研发的关键技术诀窍掌握上存在困难。中国纺织服装业由大做强,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间需要协同创新:在纵向上体现行业上下链的协作与共创,构成双赢的协作链;在横向上体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等的共联、共赢与共创;
4、在形态上形成了纺织服装企业的产业集聚。然而,随着加入协同创新群落的企业增多,区域内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升高,可能造成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拥挤,给企业间进行协同创新带来一定的负效应,称为“拥挤损失。即协同创新的企业数量有一个最佳限度,并不是越大越好。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间之所以选择协同创新,是为了突破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获取一种额外的创新优势,这可用数学函数关系式简单表达为:公式(1)中:si表示i企业在区域c中协同创新的净优势,即一种额外创新优势;aic(l)表示i企业在区域c中协同创新能力;bic(l)表示i企业在区域c中协同创新能力的“拥挤损失;ai表示i企业的孤立创新能力;l表示协同创新
5、集群水平。只有当si0,出现净优势时,i企业会选择协同创新;反之,则不会。在图1,超过e点,si大于0,企业选择协同创新,加入协同创新群落。公式(2)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后的边际协同创新能力等于边际“拥挤损失,这样企业获得的创新净优势最大。一般而言,si0这个条件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协同创新激励推动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发展。2.协同创新的压力(1)环境和社会责任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但一些企业依旧沿袭低价竞销的贸易模式和成本导向的运营方针,产品缺乏绿色竞争力。近年来,国外采购商通过设置环保标准和劳工标准(如sa8000)或类似标准,作为抵制中国产品出口的壁垒。
6、一个地区的生产率和繁荣程度依赖于企业如何进行竞争,一个企业能够通过一些方法取得市场份额,如削减工资和降低生活标准剥削工人。但一个产业的成长驱动力主要源于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因为初级和一般性生产要素只能为产业的成长提供基本条件。有利的生产要素可以驱动产业的强劲成长,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从而抑制产业的成长。相反,人工短缺、资源不足等不利的生产要素尽管对产业的成长是一个威胁,却又可能通过产业的创新获取强劲的驱动力,因为生产要素的劣势能够形成产业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雷默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绿色竞争力的方式,缓解企业自身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处境。在目前
7、的情况下,企业面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压力对于推动企业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迫使企业不得不注重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促使其利用纺织服装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互补优势进行协同创新,达到最合理、最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2)国际竞争压力。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服装生产劳动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会逐渐减弱,因此,纺织服装业的困境与调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直接化,企业竞相低价出口产品,由于缺乏行业的价格底线约束,遭受反倾销和特保措施反击,这使一切压低成
8、本的努力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市场,企业竞争陷入囚徒困境的怪圈,而国内行业内的恶性价格竞争更加剧了这种局面。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迫切需要调整竞争战略以摆脱困境,其本质是创新。再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的日益复杂性,这些技术知识超过了任何一家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范围,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多个层面的技术知识进行相互补充。所以,创新应以协同创新为主要形式,并与其他企业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同时,还应注意,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企业要扩大和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现有企业间实现竞合,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三、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构
9、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受到协同创新激励的压力和驱动下,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的有限性,使协同创新的创新行为和过程与单个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特性。1.要素构成。关于集群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研究,帕特卯和吉博森提出了三要素六因素论,分别是环境(包括资源和基础结构两因素)、企业(包括供应商与相关支持企业和企业结构战略、竞争两因素)、市场(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两因素),并称之为gem模型。我们以gem模型为理论基础,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主要由机构要素、合作要素和环境要素组成。(1)机构要素:各行为主体及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的各行为主体可以
10、分为核心要素与辅助要素。核心要素包括供应商、竞争企业、用户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四要素,它们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连接模式实现互动。辅助要素包括道路、港口、通信网络、水电等基础设施;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代理机构;大学、研发机构、信息咨询组织、设计中心以及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行为主体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也是协同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比如,纺织服装企业的机器设备、加工工艺、技术管理等都有较大的知识含量,存在连锁反应。在这个连锁反应过程中,由于单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有限,需要其他行为主体协作参与,形成各行为主体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在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同整合优势。(2)合作要素:合作系
11、数。行为主体的知识有限性产生了合作的需要。由于关键技术的不同,造成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各不相同,知识资产往往具有互补性。每个行为主体会根据协同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来调整合作所需投入的知识量,这里的知识量主要是指互补知识量,以争取利益最大化。合作收益越大,合作系数就越高,行为主体愿意提供的互补知识量越多;反之,则越小。当然,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合作系数,一个提倡集体利益最大化和诚信的社会文化,会引导行为主体提高合作系数,减少合作舞弊行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企业数众多。如果彼此间合作系数较高,协同创新系统比较容易形成。(3)环境要素: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协同创新系统的正式制度核
12、心是高度明晰的知识产权界定。模糊的产权界定导致德姆塞茨(demsetz)意义上的产权“残缺,在完整的知识产权利用、合约、转让、收益等权利束中,产权主人会将一部分权利限制或关闭起来。当知识产权中的各种权利能够自由交换时,即交易成本很低时,其产权得到清晰界定,这时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大限度上的发挥和利用,行为主体也将更注重知识资本的长期投资,区域内的行为主体将比区域外更具有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系统的非制度核心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文化。文化是由一系列习俗、惯例和规则组成。信任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心,信任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易于理解和可预见,并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广泛的信任,人们将难于认真
13、利用其专业知识,协同创新也就很难实现。2.形成过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协同创新过程一般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它根植于当地富有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因此很难被模仿。一般而言,其协同创新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创新雏形。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中的行为主体遇到的创新机会来自于企业市场创新主体或研发机构的设计中心、对一般用户市场的调查与可行性分析以及对用户的密切关注等。例如,时尚潮流、国外服装品牌冲击等一般都是产品创新的前奏。当然,还可能来自于生产制造部门、研究开发部门对各种纺织服装工艺方案的研究以及审查后提出的创新建议等。创新主体对创新的关注会导致行为主体内部形成创新的雏形,这也是纺织服装企业
14、中协同创新的起点。(2)第二阶段创新发展(内部协同)。在以上这些市场与技术信息的基础上,行为主体的决策者开始整合各种创新主体资源,包括市场创新主体资源、生产技术创新主体资源、rd创新主体资源等,做出是否进入创新研发阶段的决策。如果不充分考虑市场创新主体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与预测,那么创新可能是社会所不需要的。如果不顾及rd创新主体的建议,那么会由于缺少技术知识支持而导致创新活动无法进行下去。在创新研发阶段,产品设计主体会结合创新实施阶段的现实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使研究成果变为可以在小范围内直接操作的知识。创新决策主体会召集各创新主体资源进行技术可行性认证,认为满足目标的设计方案才能进入具体的样品
15、试制。根据试制结果,再召集专家人员参加评估,最终做出是否进入生产阶段的战略决策。伴随试制品的试销以及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各创新主体会把信息汇总到创新决策主体那里,如生产的稳定性、产品的性能和经济性指标、用户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等等,并适当调整创新战略,以加强创新的薄弱环节,此时创新不再是偶然性和某个特殊事件的结果,而是行为主体受市场机制驱动形成的理性选择结果,此时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达到了中级阶段。(3)第三阶段协同创新(外部协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特征,大部分行为主体无法依靠自身的知识或能力完成整个创新活动,需要其他行为主体参与,共同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各行为主体的多样性、相互靠近性以
16、及主体间知识的互补性正好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土壤。例如,大学和研发机构与企业间的知识资产往往具有互补性。此外,行为主体间的相互靠近有利于经验性知识的交流与传递,而经验性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rd能力或吸收转换能力。协同创新的形成过程一般又要经过搜寻、合作、分享、结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搜寻阶段。已经形成创新雏形的行为主体积极寻找和筛选合作伙伴,合作者拥有的资源、合作经验、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信誉都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搜寻过程充满竞争性。第二阶段称为合作阶段。合作伙伴选定以后,紧接着确定合作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进入实质性的协同创新阶段。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及合作者之间的默契在这一阶段变得非常重要
17、。第三阶段称为分享阶段。此时,创新目标已经按计划完成,参与创新的各方通过多种可能的方式分享创新成果,这些方式包括建厂生产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转让技术以及申请知识产权等。创新利益一般是按参与创新的要素进行分配。一些未能直接参与创新的行为主体,也可以从溢出效应中获益。第四阶段称为结网阶段。它实际上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设施配套和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知识资产或知识资本合作为中心,以文化融合(主要是信任)为联结纽带的本地化协同创新系统。参考文献:1garyhamel,liisavalikangas.thequestforresiliencej.harvardbusinessreview.sep2003.2michaele.portermarkrkram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corporatephilanthropyharvardbusinessreviewbostondec2002.vol.80,iss.12.3迈克尔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4曲如晓.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1,(9).5顾庆良,冯宇,樊玲.纺织印染企业的环保成本、环保资产和企业社会责任j.印染,2004,(7).
限制150内